这本书的书名叫做《那年蝉鸣》,但作者却将英文译成了“Listening for you”,说实话,看完整本书后会觉得这个题目真的太巧妙了,“Listening for you”可以翻译成“听见你”或者“聆听你的心声”。整个应试教育制度下,学生们的心声就像那些不被人在意、甚至要借助药物去加以抹除的蝉鸣。谁都不在意,甚至要有意去加以遏制、消灭。
但李沐阳没有,她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以莫大的热忱投入了教育事业,甚至于和学校的体制有些格格不入。她会说一些明显“大逆不道”的话,去鼓励学生们做一些在传统教育者看来显得“不务正业”的事。但作者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在设计这个人物时,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去将这个形象“浪漫化”,而是始终没有忘记其身为教师的责任。就算是其在课堂上授课时,李沐阳的活泼与可爱依旧没有被她上课时的认真所遮掩。她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愿意为了学生据理力争,她虽然看起来年纪不大,甚至于一言一行都显得有些孩子气,但永远在以一个长辈的姿态庇护着这些学生。
本书的优秀之处在于,书中几乎每一个角色的人物形象都显得丰富而立体。表面上很乖但内心却蛰伏了巨大阴霾的陈希,做事认真、学业优秀但同时又有着不良行为的班长刘萤,家境殷实、是班级开心果却又有盗窃行径的楚维,看起来很凶悍但实际上内心孤独且温柔的赵蕖……作者笔下的学生,是真真正正的孩子——一群自以为长大,实则还没有长大的孩子。他们不是那种可以徒手拆高达、捎带拯救世界的高中生,他们是最最普通、最最平常、最最真实的你和我。
除此以外,中国式教师和中国式家长也让人读来感同身受。作者笔下的那个付主任简直就让我回忆起自己读高中时的那个年级主任,笔下的林凡凡的妈妈又让我想起了我同桌她妈妈……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照镜子一般,又像是在看关于自己高中生活的纪录片,总能在一些细节处发现自己或自己身边人的影子。
作者的行文流畅,节奏把握也非常棒。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第一部分的故事里,陈希的姐姐一直像鬼魅般漂浮在陈希身边,除了陈希似乎谁都不在意她,除了陈希以外没有任何人和她产生互动。然后伴随着陈希的那一句“十年前你为什么自杀”,一下子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虽然已经料想到了这样的设计,但是借由主角之口将其径直戳穿的时候,还是不免感到一丝浅浅的震撼。
故事整体更是娓娓道来却又层层递进,四个章节分别通过四个角色的主观视角(陈希、赵蕖、刘萤和李沐阳)加以展开,剧情可以说是环环相扣,在不急不缓地推进中,一个贯穿了过去、纠结了现在、连带了未来的故事也就这样被精巧地架构了起来。不夸张的说,故事几乎每一处情节都有着相当细节化的设计,比如李沐阳为什么会第一次见面就会注意到陈希、为什么楚维能如此熟练地从李沐阳身上偷到钥匙、为什么陈希脑海中总是不受控制地喷薄出一堆成语……很多看似一旦而过的剧情,往往都成为了另一段剧情的伏笔;很多看似可有可无的细节,往往都成为了另一处细节的印证。
*(接下来这句话很关键!)所以!如果以看爽文的心态一目十行地看过去,恐怕就很难抓住整篇文的魅力与价值。因为正如某一位朋友说的:这其实不是轻小说。或者在我看来,这至少不是“网文”或者“爽文”意义上的轻小说,反而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看过的《糖果子弹》的故事,不过幸运的是,相较于糖果子弹,作者的文更温暖也更清新。虽然自始至终都笼罩在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中(一种高中般的氛围),但李沐阳就如同她的名字般,始终给人带来以“沐浴于阳光下的明媚感受”,最终也是以明媚绚烂的色调作为结局。
最后还是忍不住想谈一下陈希的姐姐陈默这个角色,她从全书的第一部分内容开始,就处于一种极其不真切的状态。从陈希的幻觉,到刘萤的回忆,关于她的形象,始终是第三方的,而且这种第三方的展现极不真切,都是带着分明的滤镜的,所以整个故事中出现了三种形象的陈默:陈希幻觉中活泼而温柔的陈默;刘萤回忆里阳光而开朗的陈默;以及陈默的同学口中内向而不合群的陈默……最终,这三种形象的陈默在李沐阳的视角中合流:她是个温柔的人,她也的确有着自己的烦恼和痛苦,她的去世并不是轰轰烈烈的自我毁灭,可能单纯只是一次意外的失足。初读到这一处情节设计时,我有点儿懵,有一种“这也太随意了”的感觉。我本以为陈默可能是被哪个孩子失手推下去的(特别是看到刘萤将李沐阳推下河的情节时),我甚至曾猜想着或许在故事的最后会有一个像《糖果子弹》一样极度黑暗的转折,比如其实陈默一直在虐待自己的弟弟陈希,陈希在被陈默虐待时失手将陈默推进河中之类的。所以到最后说“陈默可能是为了捡一个蝴蝶结而失足落水身亡”的时候,说实话,我是很懵的。
但仔细想来,不知道是不是我过度解读的缘故,或许作者就是想通过这样的设计,在不改变陈默温暖形象的前提下,对陈默完成了“祛魅”,从而让陈默回归“凡人”——一个用力活着的普通人。
故事最后的场景与故事最初的场景实现了完美的闭环,当李沐阳说“大家可以喊我‘小沐’老师”的时候,重新成为“小沐”的她终于也是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放下了对“小阳”的执念与愧疚。当她和学生再一次相互认识,学生们大声说出自己的梦想时,说实话真的让人读来有想哭的冲动。而在这里,作者还有一处我觉得很精巧的设计,就是陈希并没有说出自己的梦想,只是单纯地说“我叫陈希”,然后作者可能是担心大家看不懂这一处设计,所以借着李沐阳的口点出了“陈希和李沐阳一样,选择成为自己”,说实话,这样子一来的戳破在我看来反而显得有点刻意了。
拉拉杂杂,行文至此,竟然写了两千多字了,但总感觉还是有太多想说的没能说出来。总结来说,这是一部仔细品味、反复品味的作品,当你并非想从文中感受纯粹的“爽感”时,而是希望在阅读中有所得,有所思考时,那么这部作品一定是你的极好选择!
比心心
谢谢好大儿的书评!爸爸爱你!
哇塞,牛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