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本书的原因不止是因为“误会”所带来的悲惨,更多的还是对人物本身的不满。
无论对九幽玄夜还是月云生我都感到失望,只不过前者更多的是愤怒,后者除了哀怜外还有未达到我审美理想的叹惋。
前者行为恶劣,品行不正,自不必多说,而后者,可是令我感慨万千。笔者将全文围绕“道法自然”展开。不妨先从对“道”的体悟出发。
道家认为,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实体,道家的“自然”是天地万象万物运行根本的根本规律。因此,“道”是自然而然,是对万物存在具体形式的超越。而作为自然而然的“道”是无法被评判,无法用人的价值去揣度的,它是最纯粹的真理。
道,法自然。那么自然何人又是什么关系呢?
不同于孔孟仁学中“自然的人化”,道家与庄子强调的是“人的自然化”:人必须舍弃其社会性,使其自然性不受污染,并扩而与宇宙同构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舍弃人事与自然合一,便是庄子的“天人合一”,这样的个体可作“逍遥游”。
这种“逍遥游”是“无所待”,是绝对的自由——“死生无变于己,况乎利害之端”,这是一种莫可阻挡的自由与快乐。这是一种超伦理的乐,它是超出所有喜怒哀乐,好恶爱憎的“天乐”。“天乐”在庄子眼里也就是“至乐”,但“至乐无乐”,最大的快乐恰巧是超越了一般的乐或不乐。它无所谓乐与不乐,基于它已经完全失去了主观的目的、意志、感受、思虑而与自然的客观规律性并成一体,这就需要排除现实耳目心意,从而培育、发现、积淀成一种与道同体的纯粹意识与知觉。
到这里,我想我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作为天道的宠儿、离“道”最近的修道者月云生,一生寻道,却虚度数百年,不曾体悟“道”的真谛,这多么令人惋惜!“修道”并非作者所认为的“先生情后忘情”的破而后立,而是排除现实耳目心意的感受心意,不为世事左右,截取意念,敞开观照,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最高境界,才算是“得道”可“成仙”。这才是月云生无法避免陷入泥泞的真相。
至于后面“道心破碎”之类的才是我对他最失望的一点。不过,他德高望重,高洁傲岸,大公无私,不愧为“尊者”,我自然仍是发自内心地敬重这样一位伟人。
最后是我放弃本书的原因。如开头所言,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物的问题。迎合市场需要,以文字的甜美诱人来吸引读者是最划算的事情吧?既然这样,后面的剧情必然是两人和好,冰释前嫌。入凡的月云生再无仙气,即使仍然品行兼优但比起之前也只能让人哀叹,失望了。既然如此我也不再抱有其他希望——不安于情节甜腻诱人的感官刺激,而指向那“空白”,那空白是无限,也是未完成。
本文是在一到四十多章的基础上立论的。
同样受不了的还有九幽玄夜总是对月云生动手动脚的吧,月云生由于本身的原因不觉得有什么,但我实在难以接受被这么weixie,甚至连心都要被亵渎。
www谢谢书评 能有这样认真的反思和长考确实让我受益良多,ww希望您也能看到更多喜欢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