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真的鬼才,反复剖析了意识和记忆间等等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普遍都会赞同的一点是,人脑的意识毫无疑问是神秘的,绝对的神秘,“我”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被什么所影响,由什么所产生。从他身上引申出的一切问题都会显得非常不可思议又难以理解。每一个写这方面内容的人都是在对人这一存在的本源在发起冲锋,我首先很敬佩作者。
虽然不能完全解释“意识”这一玄之又玄的东西,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意识是被时间,过去或者说“记忆”所影响的。换句话说,决定人们行为的如果是一个复杂无比的逻辑电路的话,这个电路一定是时序逻辑。如果我们把意识具象化的话,他就像一个在不断输入输出的系统,输入的是这个人此时所感受经历的一切,输出的是这个人表现出的行为。那么在这个系统中,“灵魂”和“记忆”到底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但不妨碍我们做出一些精彩的假设,一种可能灵魂是承载着这个系统的运算中枢,相当于CPU的话,记忆则是这个CPU所运行的程序。这种假设认为,人的记忆就是一段不断更新续写着的程序,一开始是一片空白,随后经历的每一件事都会在上面添上一笔,积年累月的形成了一套独属于这个人的处事方针,以及对一切“输入”的回应方法。这种设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我们的普遍认知的,也是所谓“人设”的出现一种浅显层面的理解。那么在这种假设下,“附身”是在进行一个怎样的操作呢?是将原来的“程序”覆盖,写入一个全新的,还是将CPU拔出,换做另一个CPU,以另一个架构去执行原有的程序或是两者皆有?这些描述或许都不准确,你应该也发现了,人类意识真正的情况,比这样的设想更加复杂。
那么就到了第二种,就像上文提到所有的输出都是基于记忆的,但这种说法虽然合理,但却让我们很难有实感,因为实际生活中,我们作为一个个独立的意识体,其实很难意识到自己在做出所有的行为的时候有“调用记忆”这样一个步骤,大多数的行为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所以第二种猜想,既灵魂依然是CPU,短时记忆是CPU的缓存,“永久记忆”是系统的内存条,深层记忆是储存盘,基本的认知框架是执行的程序。在这个假设中,人们普遍会因为一些各种各样的事情而拥有一个简陋但兼顾且独一无二的“三观”作为基本的认知框架(这么说并不准确但是可能更好理解)这些认知框架是这个意识系统的算法,而输入的数据会在短期记忆中做相关内容的快速检索和结合,并输入到框架中去。
不知道你有没有感受到这只中的不同,此时的记忆并不完全决定系统运行的程序,而只是系统的参考内容,比如“我是一个女生”“我的名字是**”“我是**的人”等等几乎终身的信息,他们不属于短期记忆也不属于长期记忆,而是所为的“永久记忆”这类记忆也是读取响应极快的,并在我们的行为中常常体现的,如果“附身”这件事是将内存条拔出换成另外一个人的,那么相同的问题相同的输入就将检索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同理长期记忆也是一样,短期记忆本就在不停的更迭没有什么更换的必要。但在这个过程中,永久记忆作为信息的部分虽然被更换了,但是思维框架上依然存在着他的影响,这之中框架就像一条被不断冲刷的河流留下的崎岖不平的河床,形成了它独有的模样,可以理解为塑造了“三观”或者某种程度是形成了一些“思维定势”,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冲刷过的信息完全被更换了,但在不符合他的河床自然也无法流畅流动甚至冲出河床。
可是第二种设想看似已经比较合理了,但其实忽略了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灵魂”跟这一切,难道是分离的吗?我们之前把这个极为莫名的概念风格出来作为承载这一切的一切的那个处理核心来看待,其实是一种偷懒的行为,如果把他拿进来,那一切将再度变得扑朔迷离。
首先我们先想想什么是灵魂,在到底有没有灵魂都无法界定的时候想这个是有点异想天开了,所以先完成一个前置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引入这么一个概念。
答案是我们希望有一个东西能帮助我们界定这个“人”的自我和本质。
哪怕一切的一切的都被更改了,灵魂没变我们还依然能相信这个人就是她!在这么一个一厢情愿的想法下,这个概念就如此诞生了。
可是按照上文的定义方式,灵魂的定义,能起到这个作用吗,能起到说服力吗,只是作为一个随便什么样的内存和算法都能使用的无情的运算中枢。你能承认那个,记忆完全不用甚至认知都完全不同的人和原来的是同一人吗。
不能,可事实他们可能真的是同一人。
因为在上文的设定中唯一不会被后期经历影响的,就只有那个无法做任何更改的CPU。
就好像人来到这个世界一样,一无所有的状态,如果说这时灵魂是他唯一拥有的东西的话,那就是那个什么都代表不了但又承载了一切的无情的计算单元。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只要其他内容完全一样,即使两块完全不同的CPU,也能产生一样的结果呢?
我们的普遍经验可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就像两个在同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也会迥然不同一样。尽管不可能有真正完全相同的成长经历,我指每一丝一毫的数据都完全一样,没有这样的实验对象给我们,所以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可能永远只能基于理论。但我们的普遍共识应该是否定的。
所以说,即使是完全相同的数据输入,完全想同的框架,执行这一切的那个“灵魂”的不同或许也将对结果产生影响。虽然我可能不会愿意将那个称作是灵魂,我觉得他只是每个人出厂自带的一个原始的成分。
所以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意识,就是什么决定我是我,她是她,几种简单的想法是,一,所有的每一部分都参与其中包括每一段转瞬即逝的短时记忆都会对这个系统的输出输入产生影响,所以每一刻的我都不是同一个人。二,最根本的那个,从出生起就具有的,“灵魂”只要他不更改,无论变成什么样,无论塞入了谁的记忆,他都是他。但这两种看法都过于唯心了。我个人认为完整的记忆和相应的身份和思维框架都是这个人的一部分,毕竟人还是社会性的,但这点就仁者见仁了,希望看了我的胡乱剖析之后你也能有自己的理解。
最后,至于文章中的附身,究竟是对哪些部分,以哪种形式进行了替换或覆盖,作者一定是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我也能感受到大概,总之是非常非常精彩的作品。
很棒,你让我想起了最初写这本书的某些想法。现在我总在绞尽脑汁去想如何让它大众化和简单化,你愿意写这么多分析真的很鼓励我。不过该分析的你都分析到了,我不一定能再补充什么,期待你以后有自己更深的理解哦。
回复@卢梦梨 但你也加入了自己的恶趣味对吧[em:sfgirl:001]绝对有吧。在当事人看来夺舍不就等于在杀人嘛居然有这么多坏种毫无心理压力,看的我有点恐男了[em:sfgirl:029]
回复@月神宫无雪 你怎么知道不是女生把男生的灵魂给吃掉了,附身不一定就是附身把被附身者杀死。
回复@月神宫无雪 从结果来说,是二者的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