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震撼,读完之后有一丝怅然。
首先,就故事本身而言,一开始的节奏非常慢,故事的走向也有些平平无奇,概括来说就是原来的班主任被刺伤了,新来了一个应届毕业生担任新班主任。整个故事就围绕着“一个题目(我最想杀死的一个人)”和“一个案件(谁刺伤了之前的班主任)”展开,有一丢丢悬疑的成分,但不多,乍一读,更像是那种老师和学生打打闹闹的烂大街的青春文学。但读到最后去发现,结构真的精巧,而且剧情整体套路不多甚至有些反套路。
其次,文本中刻画的“中国式家长”、“中国式教师”还有“中国式校园”真的超级有亲近感,家长要么管控着子女吃饭穿衣,要么只知道给钱其他撒手不管;把学生的兴趣爱好说的一文不值,强调学生的任务“有且只有读书”的老师(作者还很恶搞地放进了“你这个年纪怎么睡得着觉”的梗);还有暑假上课的中国式校园……总感觉写的就是我们经历过的高中生活,没有社团、也没有什么爱恨情仇,平淡压抑而无趣。
再次,也就在这样的一份压抑和无趣里,虽然作者特别声明没有“天降”,但李沐阳还是像“天降”一样的出现在了这个学校:她年轻、她漂亮、她可爱、她活泼好动、她没大没小……是典型的“梦中情师”。如果作者仅限于此地描述这个小老师怎么整天嘻嘻哈哈,给灰色的高中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那我只能说这篇文依旧是一个老套的青春文学。但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小老师从来没有忘记自己身为老师的责任:她的责任不是来小说里做女主角,她的责任是来成为一名优秀、尽职的老师。所以她会盯着学生默写、会把被赶出学校的学生重新找回课堂、会无时无刻地教育学生,告诉他们要“大胆假设、小心论证”,告诉他们要“勇敢地说出‘凭什么’”,告诉他们温风的意思有两种解释,考试的时候应该怎么作答。在面对学生对于“学习”的质疑时,她也不会迎合着发表中二宣言,而是用有些耍赖又循循善诱地方式告诉他们“学习是有价值的,补课也是有价值的”……你完全不会觉得“这种老师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你只会觉得“为什么我生命中没有遇到这样的老师”。她有可爱的一面,也有发怒的时候,总之——这是一个理想而不失真实的老师。
如果仅限于此,我或许也只能给这篇文章打个中等偏上,也不会浪费这么多的时间来写这么个长评。但正如上面所说的,这篇文章最让我觉得值得一提的,是在“真实”和“虚构”间的平衡。你会发现,李老师能这么“为非作歹”,能够自己搞一间自己的办公室,能够和年级主任对拍桌子对喷,并不是因为她是女主角——而因为她妈妈是教育局的副局长。你又会发现,文中的“反派”付主任也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反派,他对于教育有着自己的理解,他看似反派的行为实则也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家长质疑李老师时他也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做出了维护。正如我在一句吐槽里看到的“也许付主任也曾经是像李沐阳一样的热血教师,只不过生活让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热血”……作者在写作的同时,有将社会的现实隐隐地埋藏在了其中,通过各种隐喻和意象,将有别于“轻小说”的“重”深藏在了文本里。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文中出现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意象,青蛙、荷花、萤火虫、蝉鸣……还有那栋又高又别致的烂尾楼。小老师既是给这个沉寂夏天带来喧闹的“蝉”,同时也是这样的一栋“烂尾楼”,她来自大城市,母亲是教育局长,可以算得上是家室显赫,来到了这样一座普普通通的乡镇高中,她作风前卫又特立独行,但最终因为身体原因离开了这里——就如同那栋“烂尾楼”一般,没有得到所谓的“结局”。但烂尾楼就是没有意义的吗?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吗?烂尾楼上可以看到灿烂的星空,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这就是她的意义。因为她的出现,所以那些孩子们能够在最后大声地喊出自己的“梦想”。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彼此救赎,在相互救赎中与悲伤的过往和解,最终也重新找回了自己。小说的四章内容,四个人物视角,循序递进的同时,跳跃于“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清新干净的行文,用“轻小说”的皮讲述了一个“不那么轻”的故事,这样的文注定数据一般,但依旧不影响其在我心目中的“佳作”地位。
比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