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题外话:少给一分因为结局向付主任的妥协我不是很喜欢。
我必须得说这是一部极其优秀的作品,无论是从立意,叙事节奏,角色塑造,还有剧情上来说都非常厉害。
故事大体上就是从四位不同角色的第一人称视角出发,围绕施老师被刺事件展开的一系列调查?随着故事的深入会逐渐揭开故事的主题,虚无与现实的对撞,教育与生活,过去与现在。不得不说林佬的角色塑造确实很有意思,无论是小萤,小蕖,陈希,还是李沐阳都是个性鲜明,且独立角色。也就是在如此强大的角色塑造下,冲突的营造才会显得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引人入胜,无论是对于默姐死因的猜测,还是对刺伤事件的解读,每个角色的每一句话都让谜题,变得更加扑朔。都说要把水搅浑了,鱼才会出来,这不浑浊不堪的水,最后找到的是最没有嫌疑的人。
不过玩笑话归玩笑话,这团谜题下的二层谜团便是陈默的自杀。陈默这个角色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沉默,安静,阅读过程中,充满了存在感同时又极度缺乏存在感,她总是被三位主角反复提起,却从来没有过自己的表达,不知道是不是林总有意为之,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陈默的所思所想都只是外人的猜测,她脑袋里究竟藏着什么没有人知道。这种视角的缺失,让陈默这个角色变得非常的神秘莫测,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自杀者的想法是外人猜不透的,也就在某种程度上与陈希最后做出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联系,是一种非常巧妙的设计。
聊回主题我觉得,陈希,苏阳,陈默,这三个角色都是对虚无主义的探讨。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人的一生中很难不去思考这些问题,而有的时候思考着思考着可能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最后找不到意义于是动了面向死亡的念头。从我个人的角度去猜测,这三个角色就是陷入了这样的死循环,陈希很幸运遇到了李沐阳这样的教师,在一系列的风波后得到救赎,最后直面虚无,但另外两个角色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名为自我的泥潭中挣扎最后沦陷,实数可惜。但问题来了李沐阳为什么会如此从容的面对虚无?我认为呢是因为她也曾经历过一段极度挣扎的过去,无论是偷东西,失去弟弟,这些都是一些悲惨的经历叠加起来的虚无感在我看来不会比任何,其他角色所经历的事物要弱,而李沐阳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方式,我认为是成为教师这件事情,当然这是主观念想,或许如此,又或者不,我不好说。但也正是因为她曾经直面过虚无,所以她才能看透陈希埋在心里的那一片荒芜。
我认为文学作品对于虚无的探讨总是无穷无尽的,无论结局是好是坏,虚无主意都是伴随我们的,一个经常思考的人很难做到把这些东西甩在脑后不去想,所以既然要面对那就好好面对,这也是我对这本书评价相当高的 其中一个原因,因为在我看来林佬对于这类事物的探讨,就是勇敢面对。勇气是许多人都缺乏的一种品质,这种勇气不是一种莽,一股冲劲儿,它是一种在面对心底里的恐惧时勇敢,能有恃无恐的勇气。我觉得林佬在这本书里传递的一个理念,这或许只是我个人的臆想,但是我认为是勇气,勇敢面对现实,勇敢面对未来,虚无会被这种力量驱散,最后无地自容。而我相信这本书存在一定程度上有给予读者勇气的力量。
聊完感触最深的桥段,我们来聊聊教育。教育同样是这本书着重讨论的一个话题,是教育大于个人,还是个人大于教育,生活与学习到底哪个该排在前面。先说结论,我认为是生活。很简单,寒窗苦读数十载,的确很苦很累,我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不得不承认学习是一件乏味,枯燥,繁琐的事情。但学习终究只会伴随你10几年,人生很长,很长很长,当你意识过来的时候早就已经离开学校了。我认为作为李沐阳绝对是一个超级厉害的教育者,她不止是老师,因为老师只是把知识交给你,你能不能吸收全看运气,但她不是。
李沐阳这个角色在我看来是真的会让一个人爱上学习这一件事情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在这个世界都不多,一个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的学习效率是天差地别。当一个人用心去读一本书,她/他可以得到许多感触和理解,但当一个人被迫的去阅读一本,哪怕非常精彩的小说,也同样会觉得晦涩难懂,学习在我看是一件主观的事情,当你愿意学的时候真的很容易学到东西。看过我吐槽的朋友应该发现了,我对付主任这个角色抱有强烈的敌意,与不满,她保守,固执,僵化。以致于说最后李沐阳向她妥协的桥段直接让我给这本书少了一分。为什么我会如此讨厌付主任,不止是她的发言让我反感,主要是她把学习当做了一件客观的事情,好像把知识硬塞到脑袋里就会高考一样,我认为不是这样的,这样记忆力好的学生一下子就和记忆力差的学生拉开差别,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考验记忆力,工作不是考验记忆力,所以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付主任会说出,最后你会和我变得一样这句话。在我听来这就是领导给你灌的毒鸡汤,一派胡言!
生活才是主旋律,无论合适生活才是主旋律,把学习看的太重忽略了生活,最后一身子负担,何必呢?所以我很喜欢李沐阳这个角色,她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被我视为了对于,这些保守思维的挑战,所以在最后她妥协的时候让我感受到了一丝不适。她不该如此,个人观点。
最后我想把评价留在过去与现在的讨论,四个主角都有或多或少,一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亦或者正在面对不堪回首的往事,这些事件都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角色的性格,萤的阴暗面,蕖的颓废,希的虚无,包括李沐阳曾经的迷茫,这些都是因为过去的伤痛累积后产生的负面影响,而这类负面影响在没有正确引导情况下,很容易爆发走向极端。蕖的章节中他直面了自己的颓废与自暴自弃,他放下了心中那份,愧疚感与某种程度上自大,最后选择了回归校园。萤的在自己的章节中,放下了自己阴暗与自己和解,同样是得到了救赎。而希没有,这也是为什么在最后的章节中他的冲突爆发最为严重,因为他从来没有得到过一个明确的救赎,他的过直到最后一刻都埋在心里,最后迎来爆发。
而这一切又要回到李沐阳,这个太阳一样的角色同样有着伤痛,父母离异弟弟去世,她迷茫过,她不知所措过,人都是一样的,她和她的学生们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反而极其相似。她是怎么样走出来的?同样是得到过救赎,来自弟弟的救赎,可就是拯救过她的人最后自杀了,这是何等的讽刺,而她曾经有过机会却没有抓住,也正因为如此,在我看来她拯救这些学生们的动机不单单是因为曾经有过人温暖过我,所以我选择把这份情感传递下去,而是她也在进行一场自我救赎,她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弟弟的赎罪。不过这种倾向并不是很明显,但是我感觉很有宿命感(诶嘿嘿)我想说的是只有做出了过去的伤痛,才能直面未来,或许过去的颜色是黑白的,但从这一刻起,当你跨过了过去的阴霾,未来就应该是鲜艳的。
最后总结是好书,看就完事了,还有谢谢您,为这本书划上句号_谜之面包
夏天的蝉鸣,第二年还会来的!
嘿嘿[em:sfgirl:011]
其实付主任至少不是那种脸谱化的令人讨厌的老师,他应该说是被环境同化成一分子,但内心深处也还有一丝理想与激情。我无意为付主任辩护,李沐阳也并不是在向他妥协啊。现实如此,李沐阳可贵的是勇敢地接受它,并选择在当下贯彻自己的信念。
小说里的付主任还算有点人情味儿,我见过更不像人的,所以觉得没什么。但哥们儿肯定比我见识得更多,我说错了就当我没说吧。
回复@囚凤笼 非常赞同。付主任不是反派,他有属于自己的努力与选择,不能用一种不成熟的眼光单纯地将其视为一个负面形象。至于说最后李沐阳对付主任妥协了,那我只能说有必要再读一读原文。
回复@囚凤笼 确实,我对付主任的观点还鉴于不喜欢,并没有彻底当做反派来看待,付主任确实在很多程度上都做到了一个主任该做的。这点毫无疑问,但与此同时她的观念也是一言难尽。
回复@囚凤笼 最后的妥协怎么说呢,我可以理解是作者对李沐阳成长的一种描写,但...唉,毕竟书评这玩意儿是主观的。我个人不太能接受这种成长。所以哥么你说的也没错,确切的来说我的这个话题确实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