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那年蝉鸣》
我看完这部书,脑子里是一个想法:我一定要写点什么!
生在南方,我厌恶酷热的夏天,但作者笔下那一年的夏天,我将不会遗忘。又一次,我被林总的作品震撼到,虚构的校园让我感到无比真实,故事的点点滴滴都令我感动。
这一定是一部值得细读、多读的书。我难以概括书的主旨,亦无力通篇分析作者的笔法,那么,就抒写一些朴实的感受吧。
说起蝉鸣,我想起一个故事,大意是在喧嚣的街道上,一个男人顺着蟋蟀声捉到一只蟋蟀,他的朋友感到惊讶,询问他是怎样从如此嘈杂的声音中分辨出蟋蟀声的,男人没有说话,而是将一枚硬币抛到地上,声音很小,但过往的行人都转身或侧目看了一眼。
作为学生,也许我可以理所当然地说自己有资格对书中的教育主题发表看法,但我渐渐发觉,我没有能力,没有能力发表所谓的高谈阔论。那样的言谈,连我自己也觉得愚蠢。是啊,学生身处教育之中,可以感受,但是无力改变什么。美好的梦想可以怀揣心中,将其强安于现实则是不负责任、脱离实际。批判最后会滑向无用的指责和讥刺,沦为情感的发泄。我对此感到害怕,是的,害怕,害怕和惶恐。
于是我对自己说,不行,不能空想,迷思会将我淹没,我要行动起来,只有去做,才能知道问题所在。
然后我就做了目前为止在学校最出格的事。一次我得到在全级师生面前发言的机会,写了份阴阳发言稿。上台的时候,我手里拿着正经的那一份,嘴里却背着离经叛道的那一份。我就在台上背诵着,语气越来越激昂,语速越来越快,拿着麦克风的手不住颤抖。我告诉他们,我没有照着稿子念,台下响起了笑声,很多张嘴的笑声,听不出善恶,他们也许在讥讽领导?还是在嘲笑我天真的愚蠢?我不知道。我最后说完一句“后会无期”,便飞也似的跑下台。最后,,我被班主任约谈两次,被级主任约谈一次,并且再无上台发言的机会。几天后此事就不再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几周后便无人记起,大家都只是欣赏了一出小丑的跳梁表演,哈哈一笑便就此揭过。你要是问我后悔吗?那我倒不后悔,至少我晓得了,靠一两场并不精彩的演说改变什么,那是痴人说梦。
经历这个之后,我觉得有点累了,心累。回忆起之前和同学一起对学校的批斗,在作文里对教育的讽刺,只觉得空虚,幻缈,即便是昨天的事也如同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记不清了。我告诉我,我累了,我放弃与现实针锋相对。历史老师说过,妥协是一种智慧,因而我不再纠结于我所厌恶的东西。仔细想想,人的一生实在不算长,所以不要浪费在垃圾上。我曾敌视这个世界,现在却与祂和解了。我说,我要珍惜眼前人,爱那些爱我的人。无法谅解的人就不必原谅了,遇到垃圾绕开走就是啦,不要捡起垃圾,更不要把垃圾塞给其他人。我告诉自己啊,过去只是缭绕的轻烟,迟早消散,所以不必纠结;未来不过一时的迷雾,终会拨开,因而不要迷惘;我们要重视的是现在,我们把握不了现在,所以才要珍惜现在,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每时每刻都要微笑着同上一刻的自己道别。
兴许现在说这些依旧显得幼稚吧,但我觉得没有错,所以我要依着去做,动手去做。
另外,书中的阳光抑郁症,值得探讨。光明与黑暗,本就一体两面。内心的阴暗客观存在,忽视它、逃避它,有害无益。纯粹的光明是虚妄的。当我们沐浴在阳光下时,就不能不承认我们亦已踏在阴影之中。强制性地让人一味拥抱阳光,对阴暗闭口不谈,那么人就会缺乏对阴暗的认识,没有对抗阴暗的「免疫力」,在某个时刻,黑暗的潮水会冲垮内心的堤坝,恐惧与彷徨将人打倒,给人致命一击。这,不会是我们想要的「光明」的结局。
我喜欢这部书。我赞同作者的许多观念。当我看这部书时,我找到一种与我身处的现实之间的微妙联系。施老师像是我那个兢兢业业的班主任,付主任令我想起之前那个训我的级主任,至于李沐阳,很遗憾,我找不到,但我想,也许在每个学生、每个老师的内心,都住着一个李沐阳吧,至少有些影子。
写下这些话,我的心情有些忐忑,大概是因为害怕说错话吧。但不要紧,就像书中说的,简单的东西不必绕得曲折复杂,内心的感受直接写出来就好了嘛!
感谢看到这里的朋友,也感谢作者为我们带来这样一部美好的作品。
真的,再度感谢。
激发了我也来写个评的冲动[em:sfgirl:008]
嘿嘿[em:sfgirl:011]
虽然但是,你这个书评讲书的部分是不是太少了[em:sfgirl:008]
回复@阿珍珍 是啊,所以说只是写一些看完后想说的话,严格来讲可能也不算书评吧
回复@囚凤笼 我也想要(喜[em:sfgirl: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