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芙这本书的突然爆火无论是对于作者还是对于我们这些老读者来说可谓是始料未及(笑,正如作者所言家里还没收拾好客人就纷至沓来)。在感到明珠终于不被蒙尘的欣喜之余,我这这里也对新来的读者分享几点看法
1.关于评论区打卡以及无意义的情绪宣泄
慕名而来很正常,但留名打卡便与旅游区刻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看见美丽的风景,便想留下点痕迹,来证明曾经来过。这对于刻字者来说显然是一种存在感的体现,然而,后来的游客看到这刷屏似的刻痕时,或多或少都会有下面两种想法之一:随大流,我也刻一个;看到美景被破坏,感到些许厌烦。于是,恶性循环就开始了,本书的评论区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了。(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仅为个人看法)
其二是关于情绪输出。(无论是在章评(本章说)还是在简评)评论区的存在,是为了给作者与读者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一个垃圾桶给你倾倒垃圾。或许你觉得这只不过是一个个人看法(所谓“锐评”,笑),但评论区不是你一个人的。客人可以来主人的家里狂欢,但是,如果这场狂欢的代价是客人肆意破坏主人家里的环境,那这份代价也太过于高昂。戾气不要那么重,都宽容一点。
2.关于百嫁单
先说在前面,我并不是一个通吃党。但在伊芙这本书里,百嫁单的选择,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ts仅仅是本书众多的元素之一,只是因为这一点而放弃或错过,不免有些一叶障目之嫌。这是其一。
其二,无论结局是什么,都是作者(和伊芙,笑)的选择,读者无权干涉(也无法干涉,除非你直接往他的银行卡里打钱,笑)。可能语气有点重,但这就是事实。作者也说了,他的写作大体上是自娱自乐——并不是为了你。我认为,向来都是书选择人,而不是人选择书。如果不是因为浮玉推荐,这本书注定只是是少数人的狂欢。但现在这本书已经爆火了,如果仍纠结于所谓“毒点”,觉得作者是两头都讨好,那么这本书可能不适合你,作者也不缺你一个读者,散了吧。
第三,永远不要把自己的xp强加于人。有些人觉得嫁人无法接受;而有些人则觉得百合实在恶心——不管怎样,这都是个人的xp,与你无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甚欲,也勿施于人。人嘛,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对他人也宽容一些。彼此理解,彼此尊重。
3.关于“爽”感及个人看法
本书已然站在了网文界的顶层,逼近了传统文学。(有关文学性和哲学性的讨论,那份4000字的长评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我就不说了)也就是说,本书并不是以爽感为驱动的(就连诡秘之主也是有爽点的(毕竟要恰饭嘛),不过还有人觉得不够爽,笑),如果你追求爽感,不妨出门左转,一大堆的爽文在等着你。
在我看来,伊芙这本书美如科赫雪花(或者是任意一种分形)。在有限的文字(面积)里,蕴含的是无限的细节——角色与角色的命运相互交织,编成了一张无比巨大的关系网络;历史的脉络缓缓舒展,事件与事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向前发展;详实而又合理的的世界设定,如同所见所闻——整个凯德拉尔仿佛在作者的笔下运转,不,或许说是投射在于作者笔下:整本书的脉络,如同一棵在不断生长的世界树,而人、事、物的关系处理得是那么的融洽,可谓是一种“超越的生活”。
而它的外在形状(文笔),有人说它像汪曾祺,有人说它像王小波,有人说像巴黎圣母院,等等——不管怎样,或皆有之,它都是极美的。(分形的美丽之一,在于其独一无二)
至于我为什么拿分形做比喻,是因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分形。伊芙这本书,它美如世界。
我们应该怎样品读这本书呢,其实作者在简介里已经给出了答案,我便以此作结:
观之所见,听而得闻
事出有因,祸福由人
希望你也能跟着伊芙一起
享受这一场洗涤灵魂的奇旅
没来得及发评论就把我想说的话全都说出来了[em:sfgirl:009]
说的很好
放着那么大个世界不顾,净纠结白嫁单,属实是格局小了
很难不支持
这本书吸引我的是文笔,还有跟随着伊芙对这个世界逐渐的探索和理解,很喜欢这种感觉。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