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姑且算得上是妄言吧。
不涉及任何剧透。
被b站首页的推荐视频吸引而来,在花费了不大的功夫读完了这本书外,几乎全天都在思考,循环着脑子里的片段画面。
以至于想着如果不留点什么东西,自己都会为此感到羞愧。抱着这样一种锐评心态,我在这里大言不惭的抒发着自己可怜的见解,也自认为感到心满意足了。
大众总评:97分
个人评价:93分
独一档的网络小说顶点,近似比肩传统文学。(出实体书必入)
1.文字评价:95分
悠长有力的文字附带着正统西幻那回味无穷的浓厚历史感,融合着日式轻小说的对话特点,并在二者中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独创史学和语言补全漏洞,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难以辨识的真实感。
书中的角色也都不可否认附带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作者以传统文学的角度把他们穿针引线,并在其中绣上剑走偏锋的独特人生思想,顺应着刻画入微的不多但讨巧的故事,大起大合之下呈现出一个严谨无缺的异世界。
大部分故事片段经过调理像电影画面,使人印象深刻,在形式美感上有独特见解。
作者本人的文学量相当惊人,刻画的常理和逻辑异常清晰,像在刻画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而在描述河流的形成和发展时却又不止于此,这让这部作品不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迈向了更加高深更加杂糅的阶级。
2.思想评价:98分
所有故意留下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呈现悲观角度,在这里妄自菲薄的想象一下造成这些原因的是因为作者的生活方面吧。文中的思想很显然都有一些著名文学或者诗歌的影子,作者将他们杂糅在一起并镌刻上新的思考和启发,更像是一本收集手册。
由于个人能力达不到,因此这里不做任何有关于哲学方面的延伸,相信在座的有许多人比我更懂更专业。
再者便是社会讨论了,通过一些水到渠成的故事来引申出璀璨如明星般的原始思索,在最基础的贯穿全文思想的“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要到哪去。”上来进行延展分叉,包括但不限于生死,教育,伦理,种族,文化等方方面面。表达的相当克制与多元,如果你贯穿全文来细思,会发现文中所有的出现的哲理都会根据情节进一步加深,这种手法很高明,不是仅仅通过陈述句来直白的浮现文章表面,而是被近似后现代思想的解构思维分歧成了更加多元的内核。
使故事不再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悲剧与喜剧,一切围绕着人文精神展开联想。
(想到这里我心里便不由得升起一丝复杂的心情,说大话就是感觉有一点跨越无数纬度空间和作者面对面交流的意境了。)
而所表达的人文情节玄之又玄,甚至可以说是新人文主义,在文中通过巧妙排合使其每个理念稳步上升,覆盖面之广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家庭、国家等方面。
因为过于抽象所以举个例子:我看完此书(到第227章)时的感受,就像在20年时躲在屋子里刚刚听完了第一遍的《河北墨麒麟》这首专辑般,那种平地惊雷,风雨将至的悠久意境在大脑里挥之不去。
因此我也不想在评价中舍弃一些根基和立场性的思索,在上述仅仅只是去用文字来解析文章。(甚至有些过于解读了。)
碍于个人能力我所在上述所说的一切都过于单薄和片面,有些仅仅只是窥斑见豹,感觉还是理解的相当肤浅。(不能说剧情还是挺遗憾的)
3.故事评价:95分
(不剧透。)
通过类似于日记的形式来使其达到一种类似后印象派的风格,字里行间书写的故事印染着浓厚且不着感情的凄凉与安定。
故事线比较跳跃,综合全文来看属于一线串联性发展,不能很好的突出主线,仅仅只能在特定情况下引人带入主角的所作所为,更像是电视舞台剧的轮回演出。(在中间剧情后步入正轨)
转场自然不生硬,叙事手法高明,正像我前面所说的越过空间时间的屏障,用遥远又温暖的语气来对我们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运用记载让全文都有些显得模糊,却又感觉近似乎触手可得。
情感上的冲突则尤为强烈,围绕着浪漫与理性展开的矛盾,像明媚的新诗集般罅荫有数。把所有悲剧和衰朽浓缩画面里,却又在字里行间点播无处不在的希望。让我切实感受到了“轮回与新生”的感觉,这也是我在这部作品里觉得最妙不可言的地方。
在通过拼接解构的方式补全作品,通过一系列学院、家庭、骑士,森林,宇宙的故事素材来统领上下文,最终规整划一,这种巧之又巧的故事情节未免不就是某种程度上的蒙太奇呐?
全文的故事线之大,所涉及到的小事件之多,有些是以主人公的思想和行动来事件,也有些则是纯粹的站在上帝角度来统领整个世界,这就导致了有些时刻主人公的所感所想跟我们第三者进行重合,主导着事件以一种无可避免的趋势加快前进。同样,当具体的情节回归素材本身之时,所产生不可言喻的情感相当强烈,这种情感在每个故事结束后尤为明显,颇有种拨云见日水落石出的感觉。
缺点:
因为闪耀在其中的闪光点很多,足以把整本书全部照亮,导致在它们的无心映射下不由得浮现出了很多漏洞。
(抱歉,在这里允许我用世界名著的评分标准来判断。)
1.整本书的脉络像一颗参天的世界树,枝貌过于浓密以至于把主干遮掩的近似隐形。作者近似病态的不厌烦描述着字里行间所捕捉到的一切踪迹加以联想,并把它们全盘复述在读者面前:每一个主要的或者龙套的心里描写、神态描写、衣着描写、环境和地理描写,衍生词和派生词,独创语言,独特的人名地名,再配上西幻绕来绕去的陈述句,很容易把读者带晕到沟里。(这种感觉在前期尤为明显。)
相信很大部分人在阅读的时候都或多或少有这种感受。(成也复杂败也复杂。)
这也是这本书相较于传统文学所不具备的基本核心能力——删减。
阴阳有衡,一本好的世界文学能让人不自主带入进去,而这本书给我一种费尽心思想进去却似乎发现还隔着一层永不突破的苍白面纱。
作者的出发点固然算好,彰显的精益求精正是现今极大部分小说作家所没有的优异品质。可却在另一方面带给读者和作者行动和心里上相当大的困惑,因为这本书阅读门栏过高所以劝退的人相当之多,这也导致了这本小说注定小众,成为小部分人的狂欢,相信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悲观事实。
2.有些作家写的作品宛如轮回不止的圆圈,所有的一切围绕着这个圆内开始展开活动,精致细简,层次分明。
有些作家写的作品像包容万象的画卷,笔走龙蛇,恢弘大气,宛如新史诗的开端。
这本书虽属于后者但却并不明显。
宏大叙事虽过于理想和完美,但也要适度,这副作品就像加了许多调料和副品的三明治,咬下去五花八门,什么味道都有,却没中心骨干。
都想要都想达到,却忽略了最基础的画面感。(这么说可能有些鸡蛋里挑骨头,但换种思路来说这是只有细致描写的作家才能染上的一种富贵病。)
不是说这本书不足以引人入胜,正相反,是所要用脑的地方太多了,以至于使人产生了一种超负荷的状态。(这种情况在后面伴随着作者文笔进步和故事发展好了很多。)
长短句像是城墙般堆积伸展,包围了手机屏所有的空间,使人喘不过来气。刻画略显单一又时不时重复出现的配角形象占领大部分空间,因此我自作主张认为故事节奏有部分缺失。缺失在一些悬念上的制作,一些巧妙的概括,一些情节的精简,少了这些就导致全篇文章小部分内容就像论文。
(个人的感觉,不代表大众。这样的原因一部分来自于作品本身,一部分来自于软件问题。这方面可以参考某点,不管怎么样分段之后必分行,看着也没有那么累。强烈建议blb引用。)
总结:
上述的一些话语可能带有强烈的个人观感,也很可能不符合大众的评价见解,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纯粹就是一些胡思乱想加上偷窃来的道理所掺杂糅合而成的主管认知,带有极端的左右摇摆性。
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希望大家读完确保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再来进行讨论。
我是被“这本书比肩传统文学”这句话来吸引阅读的,但因为期待过于高所以一些情节我还能觉得更加完美一些。(比如主人公有时候会明显感觉到有些降智,不像活了40多岁的人。)
但我也相当确幸自己机缘巧合下能读到这样一本书,受限于网络媒体等因素还能写的这么完美的确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如果有时间我会去深入每一个故事片段来加以更深一步的解析,但碍于时间和精力方面我只能用短短的几千字来概括出我所看到的优点与缺点。
而从这本文章里也能看出许多经典文学的影子。
思索的哲理像《百年孤独》 、《静静的顿河》、《月亮与六便士》。
故事的写作像《洛丽塔》、《沙之书》、《雪国》、《巴黎圣母院》。
这么说可能有些抬高或者贬低此本小说,但却都是发自内心的联想。
如果要具体点,用大家熟悉的一些网文来比喻的话。
那就是西方人文版的《牧神记》,甚至在笔力方面要胜不止一筹。
没有迷雾重重危险与机遇并存。
没有传统西幻领主争权。
没有对权利和欲望趋之若附。
它宛如那本藏在图书馆最里面最不被人注意到的宝藏,等待每个有缘人前来发掘。
我在阅读时产生的很大一感受(60%)不是来自于书的内容本身,而是来自于作者,是那个能自由追随心中所想,完成自己意愿的人。(可以恬不知耻的说是作者的人格魅力打动了我,但谁又不是呐?相信每一位看完的人都会感觉作者是很厉害的人吧。)
好的作品能启发很多思想,让人在看完后有种回味无穷的感觉。就像我在写这篇文章只时也不可避免被作者笔力所影响,所书写的内容也带着一丝模糊不清的迂回婉转。(大言不惭并剽窃中…)
可以说是被作者感动了哈哈,反正总有一天我也要创作出一本我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小说。
相信不会过得太久的哈哈。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午夜时坐在木椅上喝着冒着热气的苦咖啡看着报纸回忆人生,昏黄的油灯照亮着古老的木屋,周围只能听到窗外倾盆大雨的声音。
这份屹立在迷雾荒原上的木屋为每一位愿意在此驻留的孤独者敞开大门。
披上雨衣,拿起纸笔,离开木屋,在风雨交加中去书写自己的故事吧。
那绝对相当美好。
你是大哥
我觉得你更离谱,这应该是我见过最有文化的书评了
我不懂,也没看,但我大受震撼
在你的书评之下任何的言语都显得多余了
你和橘赭可以结个伴一起上纸媒了
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