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幻想的造物,世上最早的,最精彩的文学都是立于空想之上。
这部作品除了别出心裁的主角塑造,一众女孩子们的人物塑造也是一大亮点。而在这些女孩中,于我个人而言,我最欣赏的是伊丽莎白这位疯狂之人的塑造。
要说文学中的“疯子”,就不能单纯从人物角度出发。纵观广义“文学作品”,古今中外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们大概可以分为两类:纪实型,现实主义;幻想型,浪漫主义。前者可以举例诸如《平凡的世界》,《复活》,《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等;后者则可举例诸如《巴黎圣母院》,《哈姆雷特》等等。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那些幻想风格鲜明的著作中,不难发现许多“疯子”的塑造。比如向着风车发起冲锋的堂吉诃德,比如视金钱高于一切的欧也妮·葛朗台等等。相较而言,后者那些塑造优秀的“疯子”的人物形象总是极为深入人心的。
“一个设计优秀的疯子,会比一般设定常见的角色更加深入人心。”这一文学定律至今似乎任然适用。比如《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希斯莱杰所饰小丑,2019年托德·菲利普斯导演的《小丑》,《明日方舟》中的拉普兰德,W等等,都是塑造极为成功,形象深入人心的存在。
那么为何“疯子”的形象若是设计优秀,则会极为深入人心且为故事增色不少呢?前面说过,最始源的文学是立于幻想的,所以幻想一定是文学最终的归宿。虽然有一说“艺术源于生活”,也的确文学的建立是离不开现实的,许多故事中的许多角色设计都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但这与立足于幻想之巅的存在是“疯子”这一点并不冲突。与有原型的设计不一样,“疯子”作为立足于幻想顶点的存在,其塑造几乎脱离现实,难以预测,拥有无限多的可能,不被常理与固有印象束缚,是世间最为自由的存在。一如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头野兽,但我们立于社会中渐渐磨平它的利爪与兽性。而文学中的“疯子”则享有特殊的“自由”,是我们无言不觉但绝为向往的存在,只是也许我们自己都不会察觉这种隐蔽的共鸣。
而在评论中对于这么一个“疯子”的风评委实说不上好,同时在故事中对于这一角色的塑造,虽然我认为很有特色,但显然塑造的还不够完善。一般而言应是特色与锋锐要在角色矛盾之上,要减少把角色矛盾列出来剖析的文字,为角色更多留下一些神秘感和“私人空间”。作者选择的是掩藏于绝对理智之下的尖锐的疯狂,这是相对而言塑造起来较为困难的一种性格,写得不够完善可以理解,而且作者很明显为她留下了一条淡化“疯狂”的退路。
在这里我的意思是,首先作者不必太理会那些反感这一人物塑造的言论,他们可能是阅历与理解还不够,欣赏角色的角度比较“纯真”与“纯粹”。而后关于这一角色,作者是选择使其以某种方式“和解”性格中的疯狂,还是保持这一抹亮色,我持期待态度。但如果作者选择后者,那么请注意,伊丽莎白这一角色是用理性掩盖疯狂的一面,那么她行为的底层逻辑应是“疯狂”的而非“理性”的,其行为作风的特点应是难以解释,不用解释,不受约束,可能性极多的,因为“疯狂”不需要理由,所以在她身上存在一切可能性,作者在后续情节设计上可以让她的一些行为更“放肆”,“大胆”一些,就像她第一次展露“疯子”的一面时对安娜做出的那些行为那样。但同时注意理性表面对其有限的约束,这一点更多体现在言行举止方面,比如谈吐优雅大方有礼地干着极尽疯狂之事,包括对于自己身体发肤持藐视(屈于疯狂之下所致)态度的这一细节也可以考虑提高其“出场率”。另外,把理性与疯狂的冲突多用“暗示”表明会更好一些,而不要放在台面上替读者剖析,给读者多一些自由想象的空间,给自己轻松一些的留白。
而关于其他女孩子的性格塑造也都有着一种逻辑自洽的美,这让角色特色也就鲜明可爱。隐忍坚强,用调皮打趣下被敛起渴求的少女阿尔茜,优雅成熟而知性的艾丽娅大姐姐,坚韧不拔,款款大方,自立自强的温妮莎,还有因“生理缺陷”退场的剑灵小姐,以及活泼中带着屑屑属性的涩狐狸,都是很有趣的角色形象,在剧情中展现着自己的“优势乘区”,充实日常。
最后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恋爱”一事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与见解,并循序渐进,也有尝试在故事中推演自己的想法的痕迹。对此我也仅持期待态度。
只要作者能一如始终,不忘初心,行文纯粹,保持质量,我相信不管情节怎么发展,这都将会是一个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