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读完了目前更新的所有章节,心有所感,踌躇满志地打算写一篇书评,底稿都打好了。然而我瞅了一眼其他人的简评,直接给我整不会了,感觉自己和其他人格格不入,或者换句话说:我就不适合在菠萝包上当读者。
来来来,瞅一眼我的草稿。你们肯定会腹诽。以下引号部分都是草稿:不修改了,权当图个乐呵。(中间夹有我后来的吐嘈)
“注意,以下所有内容仅针对第一卷(手动x3),倒不是我没继续往下看,而是在我心中第一卷就是巅峰了。如果加上后面的章节,反而破坏了整体的气氛。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一厢情愿。至于为什么就放在后面说明。”
——看得出来,此时我对这篇小说认识有误,抱有幻想。(不是)
“先说点儿基本的。从小说第一卷的描写来看,故事主线明确,人物塑造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看得出来作者有一定的写作水平。关于人物感情的描写,我认为,有文可写并不困难,但写得真挚自然就很值得一提。怎么说呢(口头禅),我看过其他许多小说的主角,要么心理多少有点儿问题,又或者强行插入一段不堪的往事,非得拖着到情感爆发后再打补丁。不是不能这样安排,而是叙述一点儿也不自然,属于矫揉造作式的水到渠成。而这篇小说第一卷的亮点在于人物感情真挚,符合人物设定的同时做到了澎湃与节制并存,如浪潮般翻涌又不脱离故事发展,既有浪漫主又色彩又注重真实性,这是优秀的小说必不可少的功夫。”
——其实,作者写的好是一回事,我看过的其他小说写得烂是另一方面原因。两相对比就发现了问题,所以我推崇这种自然真实的描写方式,使劲夸就对了。
“情节设计上,起码第一卷中完全摒弃了常见而庸俗的,以陡生无关意外推动情节发展的方式。不是说不能出意外,而是意外本身不能有太强的独立性和偶然性,说人话就是毫无关联莫名其妙,为发展而发展,强行开迷雾的写法。第一卷内容紧凑,情节集中,相当程度上消减了像那种跳脱情节的发生机会。而作者采用的以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也避开了一些俗套的写法。没有看上去很蠢的‘明示的暗示’‘明面的伏笔’,典型的就是镜头一转,某某一笑这种描写。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给主角创设困境的时候,没有采用以雷点作悲剧的方式,没有什么毫无道理的信任危机或跳梁小丑背刺主角的情节(剧情中主角遭受背叛是故事背景、事件开端,不属此列),更没有看似合理但细想之下莫名其妙的思想变化和斗争,所有的心理矛盾都那么理所应当。换句话说:作者行文过程中不装深沉,不夹杂个人在现实中的成见,不通过设计特殊情节的方式吸引对某一观点心有感触的读者。能够避开以上所有问题还能写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的,起码菠萝包平台上是不常见的。之所以说这么多,就是想赞同一点:作者写的第一卷让人真正觉得自己确实在读故事而不是看段子。前后情感内容主旨以一贯之,逻辑通顺的同时兼顾了艺术性,看得我十分感动,主观上直接好评拉满。”
——后来我重新读了这部分书评,感觉虽有浮夸但总体评价翔实。直到我看了简评区,发现自己错的不是评论内容,而是评论的切入点。好吧,我承认我真不适合逛菠萝包。另外,我在赞扬小说优点的时候,大量使用“没有……的缺点”来评价,言外之意是:其他小说经常出现类似的问题。没错,我不习惯菠萝包的文风,尽管我大部分时候确实没带脑子来看小说。这是我的问题,不是其他人的问题。
“最后,这篇小说可以算作架空历史,比较巧妙地结合了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上述优点,使之较易达成。鉴于题材的特殊性,在小说中加入部分独立设定或改变人物性格以保证文章流畅,这完全算不上缺点,或者说反而增添了特色。文中历史细节不多,但历史常识几乎没错,读着很舒服。”
——这是过渡。下面开始由评论小说到表达个人看法了。以下个人发癫,可以不看,不喜勿喷。
“然而,诶,还没完呢。
“我为什么对第一卷情有独钟呢?
因我为我关注贞德,历史上的贞德。历史总是令人惋惜又无法改变,但人对历史的讨论不会终止在唯一的结局之下,我渴望了解更多的可能。于是每当我看到含有‘贞德’这一要素的作品时,都会期待以贞德之名,以她的形象、品质和精神,又会延续出怎样的故事。可惜,我看过的大部分衍生作品,无非是叙述一个和当时那个时代毫无关联的故事。直到我看完了小说的第一卷,浪漫而忧伤,沉郁而悲壮,那么地符合人物逻辑和时代逻辑。”
(吐嘈:去掉奇怪的部分的话,是的。)
“它真正以那个时代为背景创设了一种幻想,一种可能——虽然这种可能被小说本身的设定无限地削弱。”
(吐嘈:这个设定很菠萝包,但和第一卷真的有点不协调,在第二卷才正常起来。我是说,符合菠萝包口味的正常。)
“真正结合了贞德之名背后的精神内涵。”
——在此我必须特别指出,我个人所了解的,历史上的“村姑”再出名,真实的历史也不过是一段稍有波澜的个人传而己,是不会有现在这样的传奇色彩的。她的传奇大部分还是来自后世的宣扬。所以写到这里,我所说的“贞德”已经脱离了历史主体,实际上将后来塑造的精神象征当作人物原型。举个例子:一提岳飞,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精忠报国”,而不是他在哪儿出生,打了几次仗。只要是个正常的艺术创作者,都会在作品中强调前者而非后者。所以,我们在阅读或观看有关贞德的非纪传性作品时,不会莫名质疑“她就一村姑她怎么做到的”。所以就有了我这一部分的发癫。
“无论是第一卷开篇即点出的主角的精神信仰和优良美德,以及情节发展中主角的行动与抉择面对困境时的挣扎与抗争,乃至最后仍旧闪耀的坚定意志、爱国情怀和牺牲的决心,尤其是令我深受震撼的、文中三色旗的诞生这一堪称绝杀的线索,都完美契合我对这类作品的期待,完美到以至于让我完全无视了小说中的奇葩的部分。就是这样。然而,然而,然而,从第二卷开始,既因为“贞德”的形象历史无法在接下来的故事中提供任何参考,又因…………”
省略号部分原稿缺失,大概意思是:如果贞德真的在第一卷结尾牺牲了,是最刀也是艺术上最完美的结局;而第二卷怪力乱神内容的大量出现让我一时无所适从,起码没有办法无视一些奇怪的……嗯……
----以下是追加部分----
有一说一,后面写的水平其实同样很高,比之第一卷没有降低或只降低了一点儿,毕竟后面可参考的史实也快用光了(贞德走到现在真是个奇迹),再用历史事件就只能跨地域跨时期缝合了。所以风格与第一卷不同是完全能接受甚至是必然的。上面那一串谵语纯粹是个人偏见,把个人的好恶不分场合地倒了出来,属实有点NT。而从小说的标签及发表平台的角度看,后面的故事较之第一卷更加精彩,更有可读性,更能吸引读者,延续了第一卷优点的同时真正地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串台了。怎么说呢,我还是感觉,第一卷和后面是两部作品,至少是两个部分,类似正传和外传,或引言和正文,但我保证,它们肯定都值得一读。
----分割线----
“最后,以上书评含有大量主观因素,避重就轻,以偏概全的说辞经常出现。”
吐嘈:你TM还知道啊?!(扇自己一耳光)
“我还设想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一个设看过菠萝包的人仅靠阅读我以上的书评来推测小说内容,他脑中构筑的文本一定和原文大相径庭,起码想不到里面有玩网络梗,而且想破头也猜不出文中‘奇葩的部分’指什么。”
注:我已经用现实中的朋友亲测过了。上面的书评我有手稿,然后写得太乱转文字全是错字。
“然后让他看一遍小说,想象一下他什么反应(笑)”
这个没试过,不是所有人都有共同爱好,起码我身边没有
“最后的最后,祈祷作者不断更,小说早日上架。”
是的,我写完手稿的时候甚至还没确定上架时间,硬是推到现在才发出来。事实证明我反正成不了小说写手,咕咕咕~~
----以下是附件----
手稿中删除的部分:
“既然亨利六世在历史上不太幸运,希望作者给个好结局。”
删除原因:笔是作者的,我没资格提要求。
“第一卷之后怪力乱神的部分,一下加了太多,还是很难接受的。”
删除原因:在我发癫之后,我居然很快就接受了,甚至觉得太有趣了。为了不打自己脸,也为了不显得自命清高,删了最好。哦还有,怪力乱神的东西多来点儿,我可喜欢了,哦吼~~
“起码在这种夹有历史元素的女尊题材小说方面,这篇小说在菠萝包是无出其右的。”
删除原因:太夸张了。再说我统共也没看过多少,不能瞎吹。
以上
不知道怎么回,说得很好啊,但是我得想想怎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