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这本书写的很好,某种程度上还原了当今社会下父母与子女,尤其是父女关系的矛盾,在读书的过程当中与一些书友对于一些问题的意见不统一,想借这个书评来发表一些看法。
其实分歧主要是在对两个女儿的评价问题上,有些书友非常看不惯两个女儿,诚然,xxn和雌小鬼的特性使得两个女儿在许多书友的眼里非常不讨喜,但如果我们纵观全文,我们会发现,两个女儿的性格并不是单一的,脸谱化的,而是立体的,有多面性的。比如说大女儿书瑶,她不成熟,幼稚,不谙事理,在父亲面前任性,无理取闹,但如果我们深入去考察每次书瑶与父亲的矛盾,我们会在书瑶无理取闹的背后发现她的不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感恰恰是他父亲带来的,无论是父母的离异,还是父亲对于女儿少沟通多说教的教育方式都是造成女儿不安全感的重要原因。而这种不安全感在父亲变回十八岁后变得更加强烈,所以说大女儿的任性或许应该被理解,而不应当仅仅只是被贴上小仙女的标签钉在耻辱柱上。
说完女儿的问题我们再来谈谈父亲,作者笔下的父亲是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男人,是典型的经历过改革开放进程的那一批“”7080”后家长,和我的父母非常相似。我妈妈是大学生,我爸是从乡村里来到深圳闯荡的青年,多年的奋斗使得我父母在深圳这样的一所城市有了一席之地,这样一段奋斗改变命运的经历使得他们更加看中子女的自立的能力,也更加欣赏那些早早就能出来养活自己自力更生的孩子。但同时,繁忙的工作也使得他们对子女缺少陪伴,更缺乏理解,小时候我是我外婆带大的,一周或许只能见到父母一次,我不了解父亲的辛苦,同时,父亲也不了解我的生活,不了解我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孩子的烦恼。小说中的男主让我看到了我父亲的影子,坚毅,伟大,负责,但在具体问题以及与孩子的沟通中却常有自以为是的年长者的“过来人式的傲慢,虽然说初高中的时候住宿生活使得我与父亲产生矛盾的机会很少,但每次与他沟通时他略显“粗暴”,略显“傲慢”,带着对实际情况不了解却主观臆断的“偏见”总会使得我与父亲的矛盾爆发,其实父亲说的很多话都很有道理,就像男主一样,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他们没有任何的问题,我供你穿供你喝难道还不能说教说教你还要我惯着你的臭脾气?但你面对的是你的孩子,不能期待他十几年的人生可以和你四十多年的摸爬滚打有相同的认识,我们说夫妻关系是平等的,但父母与子女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男主作为父亲,应该更多理解女儿们的一些幼稚与任性,而不是拿着自己四十岁的中年人价值体系去衡量女儿的世界。
要求一个人既能担当起养家的责任又能扮演好一个父亲(或母亲)的角色无论是在以前还是在现在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之前在与书友的讨论中我说这是时代的悲哀,但我后面又想了想,不要说我们这个时代了,纵观历史长河,又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父母能够做到尽善尽美呢?“前浪”与“后浪”的矛盾不是悲哀,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避免的矛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我们应该看到父子关系,父女关系这对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如果我们能够辩证的观点看待文中这个家庭,摘下有色眼镜,放下我们对两个女儿的标签化脸谱化的认识,我们或许就能更深刻的感受到这个看似支离破碎的离异家庭的温情。
我还是一名学生,没有参加工作,偶尔尝试过兼职,但志愿性质更多一点的所谓兼职活动让我很难感受到打工的无奈与辛苦。或许有些书友已经参加工作能感受到男主的辛酸,把自己代入男主代入的太深了,造成了对文中母亲和女儿的刻板的认识。我认为无论是读小说还是实际人生中都要适当的把自己抽离出来,这种抽离所带来的距离感是人生与阅读带来审美体验的重要原因,也可以促使我们用审美的态度观照世界,这样我们就能少一些戾气,多一些包容理解。
最后我想夸夸作者,这本书是一本“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的作品,是一部能引发读者思考的作品希望作者能把这本书写完,我很喜欢书中的每一个角色,希望能在剧情的推进中看到女儿与男主的共同成长。
这个评论和作品一样有深度[em:sfgirl: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