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格形成通常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家庭、学校、人际关系、社会风气的影响。我们期望家庭能在孩子的成长中提供庇护、榜样;学校能帮孩子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关心孩子;朋友能成为孩子的倾听者帮助孩子排解困难;社会能形成有利于孩子的良好风向。这都是我们期望他们所能发挥的作用。然而对于女主来讲,本应提供庇护的家庭成了施暴者,本应关心女主的学校不作为,本应帮助女主的同学对其大肆施加自己的恶意。女主糟糕性格的养成实际上是本应为其负起责任的人和单位未能履行自己的责任的产物。因而女主的悲惨绝非自身的性格缺陷导致的,相反,自身的性格缺陷正是悲惨的附属品。
评论区不少人将其悲剧的产生归咎于性格的懦弱,并对此大加批判。这种行为显然是不负责任的。受害者有罪论一直是我们所不齿所抵制的,然而今天仍然能看到他的活跃。这里仍然要提醒大家,不要罔顾发言的责任,忽视表达的力量。
我们希望学校社会发挥其应有作用,因为我们希望我们的后代能够享受健康的幸福的童年。所以我们对学校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学校来讲,这是难逃其咎的责任。学校应当尽其所能的回应家长社会的要求,然而近年来不少学校对功名(本科率,优生数)过度强调,反而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关注与养成。对于学校,这当然是需要改进的。而对于我们,家庭与社会而言,我们更应该担起责任。对于那些性格缺陷的孩子来讲,我们应当支持帮助鼓励的,。而不是在网上大肆发泄自身的恶意,将恶意强加于别人。这也正是一个人自身素质的体现。
还有很多想说的,但,就此搁笔。援助者,旁观者,施暴者。我们应当作出无愧于自身的抉择,希望能给予警醒。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