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算得上是书评的书评,非要说的话,大概就是打游戏连着输了以后,忽然想到的东西。
如果作品跟预期想象到的,到的人气不一样。
如果投入了自己很多的爱,却得不到同等的关注的话。
如果并不是像是预想当中受欢迎的那样——
作为作者的话,肯定是很受伤的。
没有期待的话就不会失望。
但是一旦期待落空就会形成成倍的失望。
相当简单的道理。
在这本书上有意思推荐之后我也跟作者说“哎呀,你看隔壁这本书跟你一样都是日轻文风,如果按照相同估计的话大概差不多”像这样说了。
但是结果和预期的就……
当然,我不是某个飞龙骑脸的毒奶,毕竟只是预估而已,但是在推荐结束以后,稍微地进行了对比的话,我或多或少也猜到了原因。
像是题目也许并不是那么地吸引人。
前面给人的冲击感也不太足。
题材上大概有稍微有些劣势。
噱头也不太够。
像这样之类的东西。
我并不是在这里进行类似批判的行为,只是单纯地诉述,还请不要误解。
但即使如此,这仍然是作者想要写的故事。
想要传达给大家的心愿。
记得自己认识的一位作者曾经说过:“只要有一个收藏,一个点赞,一个评论,你身为写手的意义就得到了视线和证明,你登台献艺,他侧耳倾听,境界于此刻构成,存在感于无穷大。”
我想作者也大概怀抱着同样的心情,进行着属于自己的创作。
所以才为此进行着直到深夜的建模。
特意购置了价格不菲的插画。
所谓的表达欲与被关注的愿望交织着。
即使成绩再怎么地不尽人意也仍然在努力着。
后续的笔力也肉眼可见的提升。
像是个性不明显的荻原紬逐渐地变的饱满起来。
一上来就给人以冲击感的千岁让人眼前一亮起来。
主角的萝莉控个性也逐渐鲜明了起来。
剧情也似乎逐渐走向了明朗。
像是紬的身份,李明哲的转变,比起前面一尘不变的日常来讲,可以说是让我觉得最为欣慰的进步。
但是在阅读的时候,作为有读过有妹的我而言,既视感也有些——
怎么说呢,大概是在剧情上有些影响过深了。
这大概就和,作者阅读了多次的有妹有关了。
并不是说既视感重就应该批评。
不过我觉得,既然有既视感的话,就试着在原作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新意。
写出自己的《有妹》。
模仿的伪物就不能成为真物了吗?
我想并不是的。
即使是伪物,但是即使是伪物,我相信,也会变成真物。
变成作者所渴望的真物。
最后仍然是题外话——
嘛,作者本人也来找我商讨过剧情的事情。
像是担心不受读者欢迎之类的,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想要迎合他人的喜好。
想要受欢迎。
但是我想了想,好像和那些并没有关系。
创作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作者会下意识地选定目标人群,而读者会锁定期待的作品,如果只是单纯地变成了单向的迎合,未免太可悲了点。
就像是邯郸学步的少年,最后却忘记了自己走路的方式。
既让人觉得可笑,又让人觉得可悲。
所以——
坚持本心,继续写下去吧。
比起单纯迎合他人的作品,我果然还是更喜欢坚持本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