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出锋小纵横
——略评秋也凉的小说文风之变
网络小说约于本世纪初开始发源,其后的二十余年势头愈盛,成了众多读者在严肃文学之外的消遣读物,且于资本市场亦得青睐,可谓是一种新形式的流行文学。然而在创作风格日趋完善的同时,僵化自然随行。有许多曾经优秀的小说,譬如《斗破苍穹》,犹如浑茫宇宙之中的盘古,开天辟地,一时间震撼世人,洛阳纸贵,我也是因为这本小说而开始阅读网络文学。其后作者不断消费自己的经典,挥手便是千万字的雷同之作,囊橐是重了,经典也不再了,何等的英雄经得起这般风吹雨打呢?
这种现象并不罕见,相反,不如说已经成为一种定式:一个作者如果有了一本畅销之作,那么后续的作品也往往脱不开前作的阴影。这是可怕的,文学的创作一旦纯以迎合作为其本意,那么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又该从何处寻得?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言:“文学需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没有这内涵和精神只能流于一般的情感宣泄和浅薄的心灵安慰。流行如果是指形式和语言,自然很好;通俗如果是指情感的内涵,那就很糟。”千万不要以为网络文学在作者仓促间不能够有如何的思想,其实作者的思想都躲在花鸟鱼虫的背后。当作者将生活实践提炼为人生经验而准备付诸笔下时,却因想到一群读者的振臂反对而退却,这对于思想的流露是何等严重的打击!我们不要这样的死胎,而要鲜活呼吸的新生命,哪怕他普普通通。所以作为一个读者,我十分有幸看到这样的一位作者:秋也凉。他的创作富于变化,而又饶乎韧性。从《妹妹爱人》到《谁能挡我第二刀》,他敢于走出前作的成功,迈入新的领域,同时面对众多读者的质疑,他也不惧反对,坚持自己创作的既定轨迹。这种颇具反叛精神、敢脱离舒适区的作者,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我这两天废寝忘食地读作者的这两本小说,直到兴尽身疲才止,恍惚之间,颇有所思。虽然都只读了作品的前一部分,但是其中的文风之突变,前后对照,判若两人。能从温馨的家庭日常与爱情的微甜动人,一转而为铁血沙场的壮阔描写,这样的变化,实属难得。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诗人洛夫便以变化之丰富而著称,作者或许不能够比肩诗坛重镇,但是这种可喜的特质已经有所呈露,令我不禁联想到书法中所谓的“八面出锋”之法,冠之于此位作者的额顶,可谓是“稍微夸张的名副其实”。
同时细究作者在两部作品的行文中对于文字质地、语言节奏的把握,我认为也略有差别。作者在《妹妹爱人》中的用笔,是轻盈而细腻的,在舒缓的节奏中使读者体会那种朦胧难言的爱情之美好。而在《谁能挡我第二刀》中,作者因地制宜,一反前作柔缓的风格,在急促的语言节奏中快刀淋漓,用金属冷的一个个词汇和生死一线的一场场战斗与谋略的斗争,猛攫住读者的心脏,使之喘息为艰。其实也有不少共同的闪光点,譬如作者一贯的浪漫风格,对于环境与女性的浪漫描绘。尤其是后作里城中的雨幕,真有铁血柔情之概了。这样流畅而多变的文笔,竟然有读者谬称为小白,我不敢苟同。我甚至想大胆地说,作者在网络文学创作的仓促之中能够有如此杰出的表现,已经是“纵横自有凌云笔”的表现了,然而捧杀亦太过,我认为作者在文字方面的功力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所以在这里我且称之为“小纵横”,同时也非常期望作者文笔真正纵横的那天,那会是纷纷读者之幸。同时也腆颜告诫作者,不要忘记上诗文的下一句:“俯仰随人亦可怜”。
至于许多读者所诟病的剧情推进问题和水字数问题,我目前还没有看到很后面,不敢妄言辩驳。但我想说的是,作者在变化之中的探寻难免会有纰漏,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谅解,给他更多的期待,而不是莫名其妙地打低分书评来消磨作者的积极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网文创作的速度要求之下,作为读者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对自己有适当的要求呢?
最后专门聊聊刚才看到的一个书评,其中认为作者写物理方面的东西是在水字数,我认为大谬!自然界的一草一木,花鸟鱼虫,日月星辰,都能融入文学之中而为浪漫的意象,科学界的知识当然也该有其一席之地。这种原理性的简单物理学知识,放在书中讲解,恰恰表现了作者在奇幻世界的创作中仍不失科学精神的现代态度,是当今科学普及的一种管中窥豹,也是当代意象在文学中的融入,这是很好的;同时也有助于小读者产生对科学的兴趣,这当然更好了。所以我比较支持作者对于科学的些许普及,当然,前提是不要出错,这点也腆颜希望作者多多留心。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我自己也有些惊讶,但这是值得的,秋也凉作者的闪光点应该为更多的读者所知。他或许有缺点,但是更多的是可能性,我对这位作者的未来创作之路充满了期待,一种读者的期待。
赞👍
楼上一位和这一样,到底是谁是转载?
回复@浮生听物语 为什么抄的会比我赞多[em:sfgirl:005]
回复@周斯达桑 可能因为它在你之后评论的。。。
感谢书评。 作者知道,这位读者之所以不吝赞美,并不是作者写的如何优秀,而是这本书,刚好符合了这位读者的喜好。 能给这位读者一个不错的阅读体验,作者很开心。 非常感谢。 这位读者书评日期在前,应当是书评原作者。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