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著书不称子,意思大概是他自认为超过了诸子。汉代写书的人很多,司马迁、扬雄如黄河汉水一样博大渊深,其余的人不过像泾河渭河一样。然而司马迁很少有主观臆断的解释,扬雄没有庸俗的评论。董仲舒说道论述很杰出,比起司马迁、扬雄二人来他更为高明。
谶书上说“董仲舒整理发挥我的著述”,这大概是孔子说的。读谶书的人有认为“乱我书”的意思,是弄乱孔子的著述;有认为“乱”的意思,是整理,整理孔子的著述。同是一个“乱”字,整理与异乱两种含意,相差得太远了。然而读谶书的人用心各不相同,不明了根本的事实,所以就解释错了。
说董仲舒“烦乱孔子之书”,这句话是为了表明他的才能高超;说董仲舒“理孔子之书”,这句话也是表明他的才智出奇。出入在孔圣人门下,弄乱或整理孔子的书,司马迁和扬雄没有这种说法。世俗的人用心不诚实,了解事物违反了实情,两种说法游移不定,翻来覆去不安稳。
考察董仲舒所写的书,没有违背儒家的规范,没有违反孔子的原意。那些说“烦乱孔子之书”的人,是错的;孔子的书没有弄乱,那些说“理孔子之书”的人、也是错的。孔子说:“在师挚开始演奏的时候,在结尾演奏《关雎》的时候,耳里充满了丰富优美的音乐。”所谓“乱”,其实是指总结孔子的言论。
孔子生在周代,开创了儒家学说;董仲舒生在汉代,总结了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说,把道理都说尽了。班彪续写《太史公书》,大约就是这个含意;赋颂的篇末有“乱曰”这一章,大约就是这类情况。孔子学说的全貌,是经过董仲舒的阐述而最后确定下来的,因此,董仲舒所说的搞雩祭设土龙,一定有它的道理,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浣溪沙
笑摘青梅傍疏。数枝花影漾前除。太湖石畔看金鱼。
笋指晓寒慵出袖,翠鬟春懒不成梳。为君缝狭绣罗襦。
这首《浣溪沙》以寥寥二十七字,勾出一幅闺中春晓图:疏前一株青梅,太湖石边几尾金鱼,少女素手摘梅,翠鬟微乱,又低头为意中人细缝罗襦。词面似极静,而静中暗涌春潮;语意似极简,而简外饶有馀味。词人用笔之要妙,端在“取一瞬而藏万里”,以几个极小的特写镜头,映出一颗正在苏醒的爱慕之心。下面分层展开赏析,并辅以想象,补足画面,申其义蕴。
一、时地布置:一座春日小庭院的透视
“笑摘青梅傍疏”一句先点人、点事、点景。“疏”指篱落,亦指花影稀疏的梅枝。少女“笑摘”,可知其心情之轻快;梅尚青,则时节在仲春。“太湖石畔看金鱼”再补出庭院纵深:玲珑湖石,曲沼沉碧,数尾红鳞悠然。短短两句,已将小院横竖展开:前景篱落,中景少女,后景湖石与鱼。庭院虽小,而层次重重,正如一幅工笔折枝,愈细愈远。
二、光影与动静:花影、水纹、翠鬟的互映
“数枝花影漾前除”是全词最空灵处。“漾”字本属水波,词人却借来写花影筛落于阶除之上。花影之动,非风即日;日色微移,花影亦微漾,似与太湖石下水纹暗暗呼应。静景中忽生流动,遂觉春光也在呼吸。而少女之“笑摘”、金鱼之悠游、翠鬟之“不成梳”,皆潜气内转,与花影同节拍。词人不让情感一泻无余,而以光影微颤、动作轻缓来透露心曲,正是“以物传情”的幽微手段。
三、人物特写:从“笋指”到“翠鬟”的质感
下片转入对少女形貌与动作的精细雕刻。“笋指晓寒慵出袖”七字,写肌肤,写体感,亦写心理。春晨尚带料峭,嫩指如笋,畏寒而半隐半现;一“慵”字,点出其贪恋馀温,亦映射少女春困未醒。紧接着“翠鬟春懒不成梳”,再写其鬓发蓬松,无心整妆。鬟之“翠”,乃新发之色;发之“乱”,乃心绪之微澜。两句连读,仿佛可见她微垂螓首,指尖捻线,目光却时时掠向庭隅,唇角含笑。外在的“慵”与“懒”,恰是内心“思”与“盼”的倒影。
四、情感暗线:缝衣动作中的层层递进
末句“为君缝狭绣罗襦”点破题旨。“狭”字极巧:既指罗襦贴身,亦暗示少女欲以细针密线将柔情牢牢收束;一缝一折,皆是“愿得一心人”之暗誓。然而她并未直言相思,只让动作说话——针线愈细,心事愈深;针脚愈密,情意愈长。前文之“笑摘”“看鱼”“慵梳”,至此一齐收束,化作一线柔情,贯穿罗襦。词似止而情不止,读罢犹觉指尖余香,耳畔犹闻剪声。
五、风格与源流:晚唐五代小令的遗响
通篇不使典、不雕琢,纯以白描取胜,深得《花间》遗意,而更近南唐中主“小楼吹彻玉笙寒”之自然神秀。词人善于提炼日常细节,以“青梅”“金鱼”“翠鬟”“罗襦”诸物,织成一片温柔光影。其视角之低徊,情绪之隐约,与温庭筠“懒起画蛾眉”异曲同工,却少了几分香艳,多了几分清润。可谓以少少许胜人多多许。
六、扩写想象:幕后的无声对白
试为补足词中未言之境:
——昨夜微雨,阶石犹湿。少女早起,推窗见青梅坠枝,色青如豆,遂披罗衫,携小剪,轻步下阶。
——指尖触梅,一阵酸香透骨,她忽忆去年此际,曾与那人并肩倚石,同喂金鱼。鱼犹在,人已远,遂俯身拨水,看红鳞唼喋,似啄其指。
——回房坐绣墩,却无心整鬟。铜镜里,翠鬟斜亸,颊晕朝霞。她轻叹一声,取出未竟之罗襦——那是为元夕相见而制。针脚尚稀,恐赶不及,遂低头疾缝,一线牵情,一寸相思。窗外花影又移,日脚渐长,而罗襦渐狭,正如她心中渐渐收紧的期待。
结语
这首《浣溪沙》妙在“以小景传大情”,通篇无一字说“思”,无一语道“爱”,而思与爱皆在摘梅、看鱼、慵梳、缝襦之时呼之欲出。词人把一场春晨的琐屑,写得既清且腴;把一颗含苞的少女心事,写得欲绽还含。读罢掩卷,余香犹在指间,仿佛青梅酸液,金鱼尾鳍,翠鬟细发,罗襦软丝,一齐化作温软春愁,轻轻叩响千年之后读者的心扉。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