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子贡不听从天命而去经商营利,他猜测市场行情常常很准确。”孔子责备子贡善于囤积,善于估计物价涨落的时机,多次都能抓住时机,所以赚了很多钱,跟陶朱公一样富有。由此看来圣人的先知,也不过是像子贡屡次猜中行情一样。圣人也是根据一定的迹象和征兆,考察推究事物的本源,然后经过判断而得出结论。
圣人见到异常的事物能叫出它的名称,是由于学得多而记得住。圣人巧于推算,善于估计,见识广,记得多,从微小的苗头看到明显的结局,如同根据今天的事物进行推测而预见到千年以后的情况一样,这可以说是才智浩如渊海了。
孔子能够看到细微而不明显的事物,思考问题透彻,是由于他的才智比常人高很多倍,而又努力不懈,才超过了一般的人,但他的眼睛并没有超人的视力,能知道别人所不能知道的情况。如果看得透彻看得远,听得清楚无所不闻,能与天地交谈,能跟鬼神说话,知道天上地下的事情,那才称得上是神而先知,与一般人大不一样。
但是,现在圣人耳闻目见,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遇到的事情看到的东西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比贤人略微高明一点罢了,怎么能说像神一样无可比拟呢?圣人跟贤人一个样,如果把才能特殊的人称为圣人,那么圣人与贤人只不过是区别才能大小的称呼,并不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名号。怎么来证明这个道理呢?
水调歌头(和洁堂韵)
老子早知退,鸥鹭未盟寒。痴顽窬六望七,宁以寿为欢。风有黍离伤咽,雅有蓼莪憔悴,使我不能餐。更把南陔读,泪落广陵澜。
踏峨峰,腾华顶,卧王官。青山与汝卒岁,紫茹可登盘。乞得白翁归处,莫学缁郎更误,危梦倚栏干。多谢长生曲,颜面怕人看。
在古典诗词的璀璨星空中,词作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成为抒发情感与哲思的重要载体。《水调歌头(和洁堂韵)》这首词,以其深邃的意蕴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词人对自然、人生、亲情以及世事的深刻感悟。
开篇“老子早知退,鸥鹭未盟寒”,词人以一种豁达而洒脱的姿态,表明自己早已洞察世事的纷扰与虚幻,决心远离尘世的喧嚣。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人物,以智慧和超脱著称。词人以“老子”自比,暗示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追求。而“鸥鹭未盟寒”则描绘了一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鸥鹭在寒冷中并未结盟取暖,词人借此表达了自己不随波逐流、不依赖世俗联盟的独立人格。这种对自然的亲近和对世俗的疏离,为整首词奠定了淡泊明志的基调。
“痴顽窬六望七,宁以寿为欢。”词人以幽默的自嘲口吻,形容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保持着一颗天真顽皮的心。这里的“六望七”指的是年龄,意为超过六十岁,接近七十岁。词人并不以高寿为乐,反而更注重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这种对年龄的豁达态度,展现了词人超越世俗的价值观,他追求的不是长寿带来的虚名,而是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风有黍离伤咽,雅有蓼莪憔悴,使我不能餐。”词人以“黍离”和“蓼莪”两典,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伤感与憔悴。“黍离”出自《诗经》,是哀伤故国破败的象征;“蓼莪”则表达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与愧疚。词人将这种深沉的情感融入自然与人文之中,风似乎带着悲伤的呜咽,诗歌也因思念而憔悴,这种情感的渲染,使词人无法安食,展现了他对世事变迁的敏感与内心的哀愁。
“更把南陔读,泪落广陵澜。”“南陔”也是《诗经》中的篇章,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广陵澜”则暗示了广陵(即扬州)的江水,这里以江水的波澜象征内心汹涌的情感。词人通过阅读《南陔》,再次被对父母的思念所触动,泪水落下来,就像广陵江水的浪花一样无法平静。这种对亲情的深情厚谊,是词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也是他退隐后依然无法释怀的情感。
下阕的“踏峨峰,腾华顶,卧王官”,词人通过对名山大川的向往和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峨眉山、华山都是中国名山,象征着高远与壮美;而“王官”则可能指的是古代的官府或隐士的居所。词人以“踏”“腾”“卧”三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在山水间的自由与洒脱,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对自然的亲近,不仅是对身体的放松,更是对心灵的净化。
“青山与汝卒岁,紫茹可登盘。”词人想象自己与青山共度岁月,以山间的紫茹(一种野菜)为食,这种简单而质朴的生活,正是词人所向往的。青山代表了永恒与安宁,而紫茹则象征着自然的馈赠。词人希望通过这种简朴的生活,远离尘世的纷扰,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乞得白翁归处,莫学缁郎更误,危梦倚栏干。”“白翁”可能是指古代的隐士或仙人,而“缁郎”则可能指那些在世俗中迷失方向的人。词人希望像白翁一样找到归隐的去处,而不像缁郎那样迷失自我。这里的“危梦倚栏干”形象地描绘了词人内心的不安与警醒,即使在退隐之后,他依然保持着对世事的清醒和对人生的反思,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
“多谢长生曲,颜面怕人看。”词人以“长生曲”来表达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悟,同时以“颜面怕人看”来说明自己对世俗的避世态度。他并不追求外在的虚名和他人的看法,而是更加注重内心的自由与宁静。这种对世俗的超脱,展现了词人高洁的品德和淡泊的情怀。
整首词的意境开阔,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人生、亲情的描绘,展现了词人对退隐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世事的豁达态度。词人以老子自比,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追求;通过对名山大川的向往,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亲近;通过对亲情的深情厚谊,展现了内心深处的柔软与牵挂。这种情感与哲理的交融,使得这首词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或许也能从这首词中获得一些启示。词人的退隐并非消极逃避,而是一种对内心自由的追求和对生活本质的回归。我们不妨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像词人一样,去感受自然的宁静,去体会生命的真谛,去寻找心灵的归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独立,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自由。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