嚯呀!这里是梨~

首先是道歉啦。具体为哪里道歉呢……只要是您觉得阅读得不舒服的地方,我都要道歉,但是鉴于本作的特殊性,我也不好说到底是哪里没写好,毕竟我也没办法确定到底哪里是我没发挥好哪里是魔姬计划的一部分,毕竟本书还没有完结。

不过么,说好要按照世情小说的方法写的,结果写不出来,这一点的确是辜负了读者。想想还是不在写法上搞什么东西了,我觉得我的写作方法已经够奇特了。

仔细想想,古代小说我喜欢的也就是一本《红楼梦》。关于我为什么喜欢《红楼梦》我现在终于找到了一段话来表达我的心情:

“日复一日,我们寻求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提出的那一古老问题的答案:一个人应该如何度过他的一生?……传统上,人类意志基于四大学问——哲学、科学、宗教、艺术——来寻求亚里士多德问题的答案……但如今,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谁还会去读黑格尔和康德?科学曾经是最伟大的阐述者,如今却将人生解释得支离破碎、艰深复杂、令人困惑。谁还会不带讥诮地去倾听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家的高谈阔论?宗教对许多人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种掩饰虚伪的空洞仪式。随着我们对传统意识形态的信仰日益消减,人们转而寻求我们依然相信的源泉:故事的艺术。”

这段话出自美国的罗伯特·考基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不过我在这段话之上还有一些新的理解。

我觉得我关注的问题并不能概括为“一个人应该如何度过他的一生?”,虽然我关注的那个问题可以用这段话概括,但是如果只读这段话就会漏掉一些东西。语言是事物的抽象,是无法真正地准确说明一个东西的,所以我认为这句话不准确,同时我关注的那个东西我也没办法用语言表达,所以就不要问我那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了。

其次,我认为,这本出版于1997年的书某种意义上也已经过时了,已经过去了快30年,故事艺术好像也已经无法承担考基先生在书里说的任务,故事已经不再是人们可以去相信的源泉。但另一个方面,我认为人类真正失去的是能动性。

比如说,井水可以为人类提供水资源,但是当井水枯竭时,人类会坐以待毙吗?不,人类会去挖下一口井。同样的,当精神的源泉枯竭时,人类明明应该可以去找下一个精神源泉,怎么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了呢?

而且,人类明明可以做到去挖下一口井,而不是彻底抛弃井这种东西,我们可以把挖下一口井这种行为,看作是井的复活。也就是说,当哲学、科学、宗教、艺术枯竭时,人类其实也可以让它们每一个都复活,为什么它们一枯竭就要把它们抛弃呢?

这四样东西的每一样,我都能找到让它们复活的角度,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些角度会被许多人叫做“自欺欺人”。

这也就是精神的源泉被抛弃的原因。他们觉得,人类能动地挖掘枯竭的精神源泉,就好像往井里倒水然后再舀水,完全是自欺欺人。可问题是,假如这里的水换成钱,他们又不会觉得聚宝盆是一个虚假的传说了。以前有一句话:我有一个苹果,给了你,我就没有苹果了。而我有一个思想,给了你,我的思想依然还在,我们就有两个思想了,所以思想是可以大方地传递的。现在这句话已经看不到了,现在的人宁愿去相信苹果可以复制,都不相信思想是可以增殖的,真是奇怪得很。人们总是会用各种办法去希望得到一个钱生钱的聚宝盆,却极力嘲讽精神的源泉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源流,真是莫名其妙。

精神的源泉就像是一个我倒进去水就可以产生更多水的神奇的魔井,很神奇吧?哪里神奇了?有的人会选择去大喊“我能行”来给自己加油鼓劲,却不相信他给精神的源泉注入活力,精神的源泉可以活过来。到底哪里不能信了呢?明明它们就是可以活过来的。

所以我认为,要说过时,我们可以说这四样东西都过时了。但如果要说它们依然有活力,哲学、科学、宗教、艺术,明明没有一个失去了活力。

而如果我们用四样东西都保持着活力的角度去看它们,我认为,故事艺术依然在其他三个之上。其原因之一在于自检性,故事艺术一旦没落了,是个人都知道它不好看,而哲学、科学、宗教没落了,还可以变成魔怔哲学、科学宗教与极端宗教,迷惑人的本事反而更强,而实际上是表面活着,实际死了,是僵尸,是没有活力的。自检性让故事不容易变成僵尸,就更容易恢复活力。

除此之外故事艺术还有更强的优越性,但是我同样说不出来。故事的伟大还是让故事自己去说吧。

一直以来,我都模模糊糊有这样的观点,可是我不自信,于是我在阅读故事艺术时,我又总想去找哲学的、科学的和宗教的依据。但是等我找了一圈,我的确感觉到,其实它们都不如故事艺术本身。而且那些东西在时间上毕竟已经腐朽了,以至于也许我能够让它们恢复活力,但是那些专业的哲学家、科学家、科学家,反而不是固步自封,就是把毁灭当作了一种进步,就是只是把它们当作一种赚钱的工具。毕竟它们死得早,真能复活其他人早给复活了,我也不过只是看到了一点小火苗而已,我也不是能够点燃它们的那个人。

但是故事艺术死得晚,而且还没有完全死。所以,这里似乎还有一点希望。以前我还思考过哲学和文学哪个更优越的问题,现在毫无疑问,就是文学。

只不过我能不能达到文学该有的水平就又是另一回事了。但至少我现在能回答“文学是什么”这个基本的问题。

所以说,当我用这样的认识去理解《红楼梦》时,我原本打算致敬《金瓶梅》的计划就落空了,《金瓶梅》我实在是读不下去。而要致敬《红楼梦》,我恰恰不能致敬它的文风,而是要致敬它的精神,真正的具有文学价值的精神。而要致敬这种精神,能做的其中一点无非也就是按照自己的心意自由地写作罢了。

或者说,最起码,尊重作品。

之前我一直其实瞧不起文学,我认为文学是哲学、科学、宗教之一或几个或它们全部的工具,但是思来想去,文学的确具有它独立的地位。正是认识到文学的独立性,这一次我坚持把牢域篇写完了。然后在写完的这两天,我看到了考基的这本书。之前只是有一个模糊的认识,现在我有一个确定的认知。

文学的独立性我已经找到了,可是我自己的独立性我还没有找到,这是我必须去克服的课题。

另外就是我发现对于我来说,商业写作、创意写作的那一套除了干扰我写作一点用没有。因为其实从一开始我写作的目的就很明确,就是因为这是一件对的事情。后来又是商业化啊又是作者读者的关系啊又是这那那这的,搞得我头昏脑胀。这个事情是对的,我又为什么要去想什么考察市场、顺从读者呢?考察什么?丢下自己的财富去捡那零碎的钱的碎片?捡了半天拼了半天最后拿着胶布比纸币比重还大的钱去买东西,街边小贩都不要,有人要告诉我这是财富?

所以我越读书越觉得干巴,书如果失去了那个对的东西,别的东西有得再多都显得很空虚。而当我打开考基的这本书,他上来就提这一点,我一下就觉得豁然开朗。有没有这个东西,区别就是这么大。只要有这个东西,小学生作文都有亮点,今天恰恰很多成年人的书、知名的畅销的书都少了这个东西。

希望我能找到自己的独立性,坚守这个东西。

下一卷,镜域篇,我想写成一个从头到尾都精彩纷呈的故事。

这里是梨,我们下一卷见~

咦,对了,这本书不是不分卷的么?

啊啊啊!我中招了,我一定又中招了!耍得好啊!魔姬大人耍得好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