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穿上白大褂,回到阔别数月的外科病房和手术室,云舒感觉自己像是重新上紧了发条。

规培的压力、工作的强度、以及需要重新追赶的进度,让她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

加班到深夜是常态,偶尔碰上急诊手术,更是连轴转。

身体上的疲惫尚可克服,但心里的那份牵挂和担忧却如同藤蔓,越缠越紧。

只要一有空隙,她就会忍不住想起家里的锦书。

小琴会通过微信给她发一些孩子的照片和小视频,或者汇报一下当天的吃喝拉撒睡情况。

照片和视频里的锦书,总是安安静静的,要么在睡觉,要么睁着大眼睛看着某个地方,要么就低头摆弄着玩具,很少有其他孩子那种活泼好动、表情丰富的模样。

小琴的汇报也总是千篇一律:“挺好的云姐姐,很听话,按时吃饭睡觉,自己安安静静玩了一下午积木,没哭也没闹。”

小琴经常夸她:“真的太好带了,比那些五六岁的孩子都好带。”

但这些夸奖,恰恰是云舒最不愿意听到的,她宁愿自家孩子能闹腾一点调皮一点。

尤其是她偶尔轮休在家、能亲自陪伴女儿时,那种压抑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锦书对她的呼唤、逗弄、甚至拥抱,反应都极其平淡,那双清澈的眼睛里,缺少了太多婴儿该有的、对母亲的依恋和热情。

语言方面更是毫无进展,快一岁了,连“baba”“mama”这种最基础的无意识音节都不曾发出。

这天,云舒下班后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特地绕到了医院的儿科门诊,找到了相熟的刘主任。

“刘主任,不好意思下班了还来打扰您,” 云舒有些歉意,但语气里带着掩饰不住的焦虑,“想……想请教您一个事,是关于我女儿的。”

刘主任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医生,看着云舒难得一见的紧张模样,示意她坐下说。

云舒定了定神,尝试着用尽量客观的语言描述女儿的情况:“她现在快一岁了,语言发育明显滞后,几乎没有有意义的音节模仿或主动发声。

但是她的非语言认知和精细动作发育又似乎不错,比如对大人的指令有反应,眼神能追视,小手摆弄玩具也挺灵活……”

她停顿了一下,“主要问题是……互动性很差,情感反应也比较平淡,眼神交流很少,也不太会对人笑,对我们逗她反应也不积极……我担心……”

刘主任仔细地听着,时不时点点头,然后皱起了眉头。

“嗯……快一岁了,这种情况,” 他沉吟道,“结合你说的认知和互动表现……像是ASD。但你提到认知不错,这就和很多单纯的发育迟缓不一样了。”

“听力筛查做过没问题吧?出生时评分呢?”

“都没问题,出生很顺利,评分也很好。” 云舒回答。

刘主任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思考着:“那就排除了很多器质性的问题……这个年纪的孩子,表现差异确实很大,但完全没有语言萌芽,互动又这么少……不排除典型性自闭症的可能。”

他看着云舒焦虑的脸,放缓了语气:“不过,现在下定论还太早。

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早期发育。可能是单纯的语言发育迟缓,也可能和气质类型有关,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你担心的发育行为方面的问题。”

“我的建议是,” 刘主任最终说道,“你先别太自己吓自己。回去再仔细观察一段时间,多和孩子互动,给她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看看情况有没有变化。

等孩子再大一点,比如一岁多了,如果还是这样,你再带她来院里,我们安排一个全面的发育评估,到时候就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好的。” 云舒点了点头,心里却依旧沉甸甸的,感觉没什么头绪。

刘主任的建议很中肯,也很理智,但为人母的心,总是难以完全放下。

“谢谢您刘主任。”

她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到家。

“小琴,锦书今天怎么样?” 这是她每天回家后的例行询问。

“挺好的云姐姐,很听话。” 小琴正在将客厅散落的玩具归拢到收纳箱里,“下午睡醒了就自己安安静静玩了一下午积木,没哭也没闹。”

云舒换了衣服,洗了手,轻手轻脚地走进客厅的游戏区。

果然看到女儿正盘腿坐在柔软的地垫上,面前是一堆色彩斑斓的乐高得宝积木块,还有几块似乎是属于某个更复杂的、适合年龄稍大孩子的套装里的零件。

而让云舒脚步一顿、眼神微凝的是,锦书并没有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随意地堆叠或啃咬,而是正用她那双小小的、还不太灵活的手指,极其专注地、试图将一块带着十字轴孔的特殊积木,准确地卡入另一块带有连接轴的积木上。

那副认真思考、反复尝试的模样,完全不像一个快一岁的婴儿。

云舒屏住呼吸,在旁边安静地看了一会儿。

她看到女儿在尝试了几次失败后,没有像别的孩子那样失去耐心或者哭闹,而是停下来,用那双乌黑清澈的眼睛盯着那两个零件看了几秒钟,然后换了个角度,再次尝试——这一次,“咔哒”一声轻响,两块积木完美地契合在了一起!

云舒的心猛地跳了一下,充满了震惊!

“这……这套带轴承的积木,说明书上写的是适合三岁以上……她才一岁,竟然能自己琢磨着拼上?!”

她知道很多乐高积木,尤其是带有一些机械结构或特殊连接件的,上手难度是很大的,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锦书……

这一刻,云舒心里关于“女儿智力发育迟缓”的担忧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强烈、更加确信的感觉——她的女儿,智力发展肯定没有问题,甚至……远超常人!

这个认知让她的心情更加复杂。智力超常,却语言滞后,情感淡漠,回避社交……难道真的是阿斯伯格?

她压下心头的种种疑虑,脸上露出尽可能温柔和鼓励的笑容,走过去在女儿身边坐下,指着她刚刚拼好的那个小小的、看不出具体形状的“作品”:

“哇!锦书好厉害!这个是你自己拼好的吗?真棒!” 她用充满惊喜的语气表扬着,“宝宝告诉妈妈,这个是什么呀?像不像一辆小车车?” 她试图引导女儿与自己交流。

然而,林锦书只是在拼好那个零件后,就仿佛失去了兴趣,把它随手丢在了一边。

听到云舒的夸奖和问话,她甚至连头都没有抬一下,又拿起另外两块毫不相干的积木,自顾自地敲打着,发出的声音在安静的客厅里显得有些突兀。

她对这种“成就”毫无感觉,也懒得回应云舒那在她看来毫无意义的“表扬”。

云舒伸出的、原本想和女儿一起玩积木的手,尴尬地停在了半空。

女儿这副全然沉浸在自己世界、油盐不进的样子,像一盆冷水,浇熄了她刚刚因为女儿“天赋”而升起的那一点点欣喜。

云舒轻轻叹了一口气。

她知道不该着急,可心里那份失望和担忧还是像潮水一样涌上来。

但连日的疲惫和与女儿相处的经验,也让她对此有点习惯了。

她没有再强求互动,只是自顾自地拿起一本色彩鲜艳的布书,翻开,用温柔的声音开始讲里面的故事:“在四面环海、风景如画的阿伦黛尔王国,生活着两位可爱美丽的小公主——艾莎和安娜……”

她一边讲,一边用眼角的余光观察着女儿。

锦书似乎有在听,但眼神依旧没什么波澜。

晚上,等锦书终于被哄睡着,林书航也加班回来了。

云舒简单和他说了下今天咨询刘主任的情况,林书航听完也皱起了眉,但还是安慰妻子:“别太担心,也许就是锦书比较特别呢。我们多陪陪她。”

送走林书航去洗漱,云舒独自一人来到书房。

她坐在电脑前,打开邮箱,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找到了一个珍藏多年的邮箱地址——那是她读研期间认识的一位在神经发育领域非常有建树的导师陈教授的邮箱。

她深吸一口气,开始敲打键盘,将女儿的异常情况——显著的语言滞后、与之不符的良好认知、缺乏社交互动与情感反应等等,尽可能客观、详细地描述了一遍,字里行间却依然难掩一个母亲的焦虑和恳求。

【……陈教授,冒昧打扰,实在是因为我遇到了育儿方面的困惑……小女锦书现已近一岁,语言发育远落后于同龄……但非语言认知似无异常……互动性差,情感链接弱……我作为母亲,也作为一名医生,深感忧虑,却又找不到明确方向……不知您在临床或研究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病例?或者能给予一些观察或干预方面的建议?……万分感谢!】

写完,检查了一遍,她迟疑着,最终还是按下了发送键。

邮件已发送。

云舒靠在椅背上,看着屏幕,心里并没有因为发出这封求助邮件而感到轻松,反而因为将女儿的“异常”清晰地诉诸文字,而感到一阵更深的无力和茫然。

……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