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修身,先养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王阳明
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能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王阳明认为,人心就是天理,世界上哪还有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事物和道理呢?虽然“心外无物”的看法与唯物主义观点相悖,但王阳明关于从人的内心去寻求真理的看法,是有其道理的。古人云:“相由心生。”意思是说人的心思会呈现在其外在表征之中。如此推敲,人的言语、行为等外在表征,则多为其复杂内心的反映。按照王阳明所言,欲使人的言行举止符合一定的规范或是达到至善的境界,则要从其内心人手,而不是人心之外的事物。只有当内心达到了至善的境地,其外在的言行举止才能表现出善的一面。
贪泉,泉名,据史料记载,贪泉地处广州北郊30里的石门镇。传说人饮此水,便变得贪而无厌,故名。西晋时,朝廷派往广州的几任官员,差不多都因经济犯罪而被撤职查办,人们传说是因为他们喝了贪泉的水。后来,朝廷派了一位
广州刺史,到任之日,廉洁的名吏吴隐之任陷入道理
他领随从来到贪泉边, 大多
从中取水而饮。随从 一生
劝他说:“以往进入 不
广州的官员都要饮上一杯,以示风雅,但
食财与否,取决人的 是这些官员都贪赃枉
多亲们获目以持吧 官清造的意声,请足老 是否站污了半 法,爱钱如命,此泉
吴隐之铰贪泉之水,证明官员是否贪污,与喝贪泉之水无关。 饮不得。”吴隐之问
随从道:“那些不喝
泉水的老爷们是否清廉了呢?”随从说:“还不是一丘之貉。”吴隐之连饮三瓢后动情地说:“贪财与否,取决人的品质,我今天喝了贪泉水,否玷污了平时为官清廉的名声,请父老乡亲们拭目以待吧。”并赋诗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果然,他在任期间,为政清廉,并没有因饮贪泉水而贪污,留下了饮“贪泉”而不贪的千古美谈。
贪与不贪,并不在于一泉,没有饮贪泉水的人,也会照贪不误。所以,贪泉只是那些贪污的人的一个挡箭牌。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一个人贪与不贪,在于自己内心的修养,并不在于外在的条件。
做人若问心无愧,坦坦荡荡,对于每天遇到的各种突如其来的状况,也能应对自如,而不会被其搅乱心情,也就可以傲视天下。在儒家先贤眼里,这是君子风范的标准之一。
王阳明用一生的经验总结出一句话:“心”左右一切。做好事来源于内心,做坏事也来源于内心。心中所想会影响我们的行为,一颗平静而宽容的心能够令人体会到生活的快乐,而一颗躁动而沉重的心则令人陷入黑暗之中找不到方向。只有以修心为先,才能更通透地知晓世间的道理,才能更真切地把握为人处世之道。然而,对于身处纷繁世界中的大多数人而言,即便知道理应如此,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甚至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琢磨。
其实,修心不是很大的难题,只要我们能够日日更新、时时自省,不断清除内心的污垢,便能摆脱俗事的困扰。
看破繁华,不动于气
“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
--王阳明
孔子人生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求心安。心若安定了,那外面的风吹雨打便都可看作过眼云烟。就其对儒家之“礼”的阐释--“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节仪式与其奢侈繁杂,不如节俭,正如丧礼那样,与其在仪式上准备得隆重而周到,不如在心里沉痛地哀悼死者,因为心中之礼比其外在形式更重要。
求心安,即保持一颗安定、清净的心,不因外界的打击和诱惑而摇摆不定,不过于狂热地去追求心外之物。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人的心境太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恶人受丑陋之心的牵引而做坏事,普通人也可能因为执着、愧疚等而使自己陷入痛苦,无法自拔。如果人对于外界的事情心有挂碍,并由此生出了懊恼、欢喜,那么这颗心就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
王阳明的弟子薛侃曾向他请教:“为何天地间的善难以培养,而恶却难以去除呢?”王阳明认为,因为心中有善恶之念,引发好恶之心。才导致为善或为恶。他在回答中举出“花草”的例子:当人们想赏花时,就认为花是好的而它周围的杂草是恶的,因为那些杂草影响了赏花的效果;而当人们要用到那些杂草时,则又认为它是善的。这样的善恶区别,都是由于人们的好恶之心而产生的,因此是错误的。王阳明指出,应诊心中无善无恶。他所讲的无善无恶,与佛家所讲的不同。圣人所讲的无善无恶,是告诫世人不要从自身私欲出发而产生好恶之心。
有一天,深山里来了两个陌生人。年长的仰头看看山,问路旁的一块石头:“石头,这就是世上最高的山吗?”“大概是的。”石头懒带地答道。年长的没再说什么,就开始往上爬。年轻的对石头笑了笑,问:“等我回来,你想要我给你带什么?"石头一愣,看着年轻人,说:“如果你真的到了山顶,就把那一时刻你最不想要的东西给我,就行了。”
年轻人很奇怪,但也没多问,就跟着年长的人往上爬。不知过了多久,年轻人孤独地走下山来。
石头连忙问:“你们到山顶了吗?”年轻人答:“是的。”
石头问:“另一个人呢?"
年轻人答:“他,永远不会回来了。”石头一惊,问:“为什么?”
年轻人答:“唉,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登上世上最高的山峰,但当他的愿望真的实现了,同时,也就没有了人生的目标,这就好比一匹好马的腿断了,活着与死,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石头问:“他……”
年轻人答:“他从山崖上跳下去了。”石头问:“那你呢?”
年轻人答:“我本来也要一起跳下去的,但我猛然想起答应过你,把我在山顶上最不想要的东西给你,看来,那就是我的生命。”
石头说:“那你就来陪我吧!”
年轻人在路旁搭了个茅草屋,住了下来。人在山旁,日子过得虽然逍遥自在,却如白开水般没有味道。年轻人总爱默默地看着山,在纸上胡乱画着。久而久之,纸上的线条渐渐清晰了,轮廓也明朗了。后来年轻人成了一名画家,绘画界还宣称他是一颗耀眼的新星。接着,年轻人又开始了写作,不久,他就因他的文章回归自然的清秀隽永一举成名。
许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年轻人已经成了老人,当他对着石头回想往事的时候,他觉得画画、写作其实没有什么两样。最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更高的山在人的心里,心中无我才能超越自我。
确实,更高的山在我们的心里,只有心中无我时,人才能攀越这座高山。人世间最可怕的不是做错事,而是心中动了歪念。倘若内心摇摆不定、狂热偏激,就会动歪念,就会做错事,这个时候就只有倒空了自己,才会发现虚无。
一位佛学大师曾说:“心是最有反应、最有感觉的器官。我们看大自然的山川鸟兽、花开花落,我们看人生的生老病死、喜乐无常,都会因心的触动而有喜怒哀乐的表现。”世间的风动幡动,其实都是因为心动罢了。
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静态时候的表现,有善有恶是气动的表现。在心动时,如果我们自己的内心茫然,就会不知所措,甚至连自己究竟是对是错都分辨不清。因此,唯有秉持一颗安定、清净之心,才能身处繁华闹市而不为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