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又是5年过去,从安德莉娅苏醒的那一年算起,现在已经是第15个年头了。

安德莉娅在这5年的时间内,与村庄内的村民熟络起来,基本上每天有说有笑,参与到村庄内的生产当中。

只不过安德莉娅看着逐渐长大的小娃娃,以及逐渐衰老的青壮年,安德莉娅首次对年龄有了概念。

原来人的寿命就像一年四季一样,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生老病死循环往复。

唯一的区别是春夏秋冬结束了,来年还有第二个春夏秋冬,一个人经历过生老病死,那就基本上什么都不剩了,人生无法像四季一样从头再来。

既然生命的终点是死亡,人迟早要走向死亡,那生存的意义又在哪里?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

安德莉娅对于这个问题产生了迷茫,因为这确实是困扰自己的大问题,但很快就不在这个问题上思考。

安德莉娅虽然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但她本身也不是钻研问题的哲学家,想不通的问题,不想就是了。

毕竟用活着的时间过好每一天,不比愁眉苦脸,战战兢兢的过完一生要好的多?何必忧愁于生与死。

安德莉娅此时诞生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观,那就是为自己而活,人生不必活的精彩,不必做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只要能让自己活的开心,何必纠结于是做什么事情?要做什么事情呢?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不能让自己饿死,理想与生活必须做出抉择,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安德莉娅于是决定探索更广袤的世界,毕竟对未知的事情进行探索,也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安德莉娅收拾好行李,穿着从大娘那里购买的麻布衣裙,走上了再次探索的旅程。

这应该算得上是第三次探索,第一次是不带任何东西到达定居点,第二次是穿着茅草、兽皮编织成的衣服,乘着木筏,顺河流而下找到村庄。

第三次穿上麻布衣裙,带上行李干粮,离开村庄,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安德莉娅此时并不知道,她将在接下来的时间段,体验到人世间的丑恶,明白什么是奴隶制?什么是户籍制?什么是专制独裁?什么叫被打入贱籍,就生生世世永不翻身?

什么叫做找没有金矿的淘金户收矿税,找没有鱼的渔户收鱼税。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安德莉娅经过三个月来的旅行,终于走出了原始森林,来到了外界的第一个城镇。

德安来里小镇。

安德莉娅在德安来里小镇认识了一位好心的老爷爷,这位老爷爷自称为老杰克,今年70有六,自己吃过的盐比安德莉娅吃过的饭还要多。

安德莉娅并不能理解“饭”和“盐”分别指的是什么?只能通过老杰克的语气来判断,这两种指的应该是能够填饱肚子的食物,只不过一个数量多的每天都能吃,一个数量稀少到一次只能吃一点。

不过安德莉娅通过周围居民的语言判断,饭指的是填饱肚子的食物的统称,盐指的是一种饭桌上的调味品。

老杰克后面开始询问安德莉娅的年龄,安德莉娅并不清楚年龄指的是什么意思,只不过在老杰克的详细解释下,安德莉娅大致理解了年龄是什么意思,但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只是回答自己从有意识以来,一共经历过15个春夏秋冬。

老杰克通过安德莉娅的回答,初步判断安德莉娅的年龄为15岁,看安德莉娅的样子,也确实是15岁少女的样子。

不过老杰克不知道的是,安德莉娅自从苏醒以来就是这个样貌,可以说15年来都维持着15岁少女的样貌,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让自己的容貌变得更加成熟。

安德莉娅在老杰克的教导,首次诞生了买东西要给钱的金钱观念,安德莉娅并不理解为什么金钱这么重要?只是十分天真的发言:“为什么相互交易偏要使用金钱?人生最大的需求就是吃饭和穿衣,肚子饿了,不能吃金钱填饱肚子,天气冷了,不能穿上去避寒。”

老杰克人虽老,却依旧回答不了这么深刻的问题,因为在老杰克的人生观念当中,吃饭要花钱,穿衣要花钱,住房子要花钱,世间万物没有不花钱的,金钱观念早已刻入骨髓,又怎么能回答这样的基础问题呢?

老杰克只好回答:“小姑娘,你年纪还小,不懂的事情还多着。你要明白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无缘无故的恨,任何事情都出自自身利益的考量,等价交易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金钱则衡量价值的衡量物,金钱本身或许并不重,但却是交易当中不可或少的物品。”

安德莉娅还是听不太明白,毕竟自己之前在村庄里生活的5年,大家乡里乡亲的都是互帮互助,共度难关。彼此之间不分你我,哪家有困难的,其他的乡亲们必定会去帮忙,大家同吃同住,共建繁荣。

为什么到这里就分的这么清楚?万事万物都需要用金钱衡量,为一些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

老杰克接下来说出了影响安德莉娅一生价值观的话,老杰克摸的白胡子,语重心长的说:“你可能不理解我的意思,但你需要记住,外面的世界不是你的家乡,人世间充满着无数的恶意,以及尔虞我诈的事情。”

“你只需要记住,任何事情都要标好价码,免费的东西往往才是最贵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生计奔波,要想让别人帮忙,要给别人相应的报酬,别人请自己帮忙,也要向别人索要报酬。”

“遇到不要报酬的人,当尽量拒绝其好意,因为最后的代价可能自己还不起。”

安德莉娅虽然暂时不能理解老杰克话中的含义,但看到杰克认真的样子,安德莉娅决定把这些话铭记于心。

找别人帮忙,要给别人报酬。

给别人帮忙,需要索要报酬。

不要报酬的人,必须拒绝其好意,因为最后的报酬,自己支付不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