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欧阳公庐山高,公元一零五一年(皇祐三年),已离京在外辗转七年的欧阳修,在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兼南京留守司事。

同年,与欧阳修同年考中进士的刘涣(官至太子中允,又称刘中允)仕途不顺,要弃官归隐。送行之际,欧阳修写了这篇《庐山高》,全名《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全诗如下:

庐山高哉,几万仞兮,根盘几百里;峨然屹立乎长江。长江西来走其下,是为扬澜左蠡兮,洪涛巨浪日夕相冲撞。云消风止水镜净,泊舟登岸而望远兮,上摩青苍以霭,下压后土之鸿庞。试往造乎其间兮,攀缘石磴窥空欲。

千崖万壑响松桧,悬崖巨石飞流淙。水声聒聒乱人耳,六月飞霜洒石。仙翁释子变往往而逢兮,吾尝恶其学幻而言。但见丹霞翠壁远近映楼阁,晨钟暮鼓杳霭罗幡幢。幽花野草不知其名兮,风吹雾湿香涧谷,时有白鹤飞来双。

幽寻远去不可极,便欲绝世遗纷。羡君买田筑室老其下,插秧成畴兮酿酒盈缸。欲令浮岚暖翠千万状,坐卧常对乎轩窗。君怀磊有至宝,世俗不辨珉与。策名为吏二十载,青衫白首困一邦。宠荣声利不可以苟屈兮,自非清泉白石有深趣,其意何由降?丈夫壮节似君少,嗟我欲说安得巨笔如长杠!

这篇《庐山高》的创作,可谓是两个同病相怜之人之间的鼓励和安慰,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导致“群邪”陷害,从此长期贬谪外地。

而跟他同一届进士的的好友刘涣更是官场不得意。刘涣不喜逢迎,不屑迎往,官场上一直不顺,当官二十多年也才是个颖上(今安徽省阜阳市)知县,公元一零五一年,官至太子中允,知天命之年的刘涣辞官而去,到庐山南麓隐居。这一天,他的文人好友们纷纷写诗词文章相送,同病相怜的欧阳修写下了这篇文章,既是送友,勉励好友,也是自我抒怀之作。

《庐山高》分为上下两部分,从首句到“幽寻远去不可极,便欲绝世遗纷痝”,是全文上半部分,描述了庐山根植长江,壁立万仞的雄奇。从“羡君买田筑室老其下,插秧成畴兮酿酒盈缸”到结束,是全文下半部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情操的赞叹和羡慕。

诗人说“几万仞兮,根盘几百里”,是诗人先声夺人,第一句就以夸张的手法,写出庐山的巍峨和整体的庞大气势。紧接着,“洪涛巨浪日夕相冲撞”,用长江作对比,写出了庐山的壮阔。

接着,镜头开始从远及近,“泊舟登岸而望远兮”。远观庐山“上摩青苍以晻霭,下压后土之鸿庞”,这是庐山顶天立地的气势。

试着攀登庐山,到了近处再看庐山,“千崖万壑响松桧,悬崖巨石飞流淙。水声聒聒乱人耳,六月飞霜洒石矼”,那则是别有洞天,千崖万壑,巨石飞流,而且山中气候一天有四季,夏天六月都有可能飞霜。

庐山中经常还能看到僧人和道人的身影,跟随者他们,能看到丹霞生处的楼阁庙宇,听到远处而来的晨钟暮鼓。脚下是说不名字的仙草,天上是盘旋的白鹤,如此幽雅清静的地方,不禁让人忘掉尘世一切纷扰。

上半部分,诗人以非凡的想象力和极致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心目中庐山的雄奇和幽深,这里不仅让人胸襟开阔,荡胸生云,还是清修静心的佳地。

《庐山高》全文下半部分是借景抒怀,借庐山之奇伟,表达对友人刘涣的赞赏,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友人归隐庐山的艳羡。当然也有对自己同样遭遇的感慨。

“羡君买田筑室老其下,插秧成畴兮酿酒盈缸。欲令浮岚暖翠千万状,坐卧常对乎轩窗。”四句是想象了友人归隐后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比起目前朝堂的黑暗,当然是值得羡慕的。

“君怀磊砢有至宝,世俗不辨珉与玒。策名为吏二十载,青衫白首困一邦。”是感慨友人怀才不遇,也揭示出当时朝堂是非不辨,打压人才的不公。

“宠荣声利不可以苟屈兮,自非清泉白石有深趣,其气兀硉何由降?丈夫壮节似君少,嗟我欲说安得巨笔如长杠!”是诗人最后的感慨和愤怒。只有庐山这样巍峨的气势,才能配上好友的才华和胸襟,只有庐山这样的清幽之地,才能抚平好友的不平境遇。

当然,这里既是说刘涣,同时也是说自己和当时一大批同样境遇的才人志士。后人对《庐山高》评价不一,尤其是对欧阳修醉后自比李白《蜀道难》颇有微词。盛赞者和欧阳修同代的梅尧臣和郭祥正,赞叹《庐山高》远超自己二人。

王直方《诗话》记载:“郭功父少时喜诵文忠公诗。一日过圣俞,圣俞曰:'近得永叔书云:作《庐山高》送刘同年,自以为得意。恨未见此诗’。功父诵之。圣俞击节叹赏曰: '使吾更学作诗三十年,亦不能道其中一句’。功父再诵,不觉心醉,遂置酒,又再诵,酒数行,凡诵十数遍,不交一言而罢。明日,圣俞赠功父诗曰:'一诵《庐山高》,万景不可藏。设如古画诗,极意未能忘’”

质疑之人也有很多。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巵言》记载:“欧阳公自言《庐山高》、《明妃曲》,李杜不能作。余谓此非公言也,果尔,公是一夜郎王耳。《庐山高》仅玉川之浅近者,无论其他,只'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太白率尔语,公能道否耶?”

明代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说道:“(《蜀道难》)辞旨深远,雄浑飘逸,杜子美所不可到。欧阳子以《庐山高》方之,殊为哂。“

欧阳修的《庐山高》至今刻立在庐山古道上,为明代摩崖石刻。旁边有石坊,石坊中有石碑,石碑上刻“庐山高”三个大字,为王阳明所书。

括水调歌头

庐山几千仞,屹立并长江。杨澜左里,洪涛巨浪日舂撞。风止雪消冰净,相与泊舟登岸,攀磴望空谾。岩壑响松桧,巨石激流淙。

事幽寻,遗世俗,绝纷痝。幽花野草香满,时有鹤飞双。羡子买田筑室,欲使浮岚暖翠,坐卧对轩窗。我欲为君说,安得笔如杠。

不说不说,且为最后。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