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评价《千年女优》这么一部作品实在是让我犯了难,要说这是一本关于爱情的作品,他不是,要是说这是一部关于时代的作品他也不是。它既有类似余华《活着》着中漫长的时间流逝,又有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中那永恒不渝的爱情。是什么让我们痴迷于今敏?我认为其便是这复杂性。

我们见证了一次爱情,见证了一次追求与渴望,见证了时代洪流,见证了生离死别。在最后的最后,我们跟着镜头看悲剧收场,看角色终于登上了那艘她早就该登上却一直没有登上的宇宙飞船。千代子说她与地震有着无与伦比的渊源,甚至从出生开始就在地震。不免让我觉得那是一种对悲剧的指代。要知道地震这玩意儿可是破坏性很强的自然灾害。它本就是悲剧的制造机是苦难的好朋友。我们在一次次地震与失落中见证了一场悲剧的诞生。就如同尼采所说,悲剧是一种来自人类本能,本性的酒神文化,我们生来便渴求悲剧,生来就渴望见证悲剧。因为悲剧是根植于人类血脉之中所盼望的。我们从中得到了解脱,得到了最不为人知的解脱,这一切都因为悲剧的普遍性让它可能诞生于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可悲剧是否要以眼泪收场,这个问题我想是个很好的出发点。

今敏所追求的悲剧究竟是一次源于本能的诉求,还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舞台?我认为是个必须被讨论的话题,在这其中,所谓悲剧究竟为何物便是一件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它究竟是一次哭泣?是一次揪心?还是说悲剧就和日常中其他的情绪一样,毫无波澜?在电影的结尾没有人在哭泣,而我却因为这事情感到了悲哀。没错,悲哀。我无法做到像千代子一样,坐上宇宙飞船,去寻找下一个星球。无法像时代一样去忘记一切发生过的事情,我只是和屏幕前的你一样,从镜头,故事,音乐中感受到了这么一份,被压抑在屏幕之中的那份情感。我们被困住了,而角色却自由了。我们看着她们去到一个又一个时代之中,朝着一个又一个时代走去。作为观众,我们终究被排挤在了这段史诗意味浓烈的故事之外。我们目睹了滚滚而来的时代洪流,悄悄而去。也目睹了角色们或许踌躇,或许坚毅,或许还尚存的理想主义。可我们,终究是那个看客,就像lotus公司的社长一样,看似参与其中,其实一直都只是个故事的聆听者。巧妙啊,这太巧妙了!他是千代子的观众,而我们是他们的观众。我们被巧妙的安排进了这份情感之中,巧妙的从观察者成为参与者。我们恰似演了一场戏,在那短短的几分钟内成为了我们永远无法成为的角色。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应当问自己,为什么我们能够设身处地,抛下观众的长衫,去做一会戏剧中的角色。我想这并不当当是社长的功劳,而是说在这份舞台之下的我们,已经早就为了这样事情做好了准备,只是社长给了我们一个理由去登台表演。在那光鲜亮丽的舞台光下,观众终于是成为了角色,我们可以是一位守城的大将,可以是一个严肃的夫人,但唯独不可以是一个真挚的爱人。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不可以是爱人。你或许也疑惑,这样的论点是从何而来,既然我们已经成为了戏剧中的角色,那又为什么不能够成为爱人?事实上,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它就出现在戏剧本身上,而非观众,或者任何人。今敏在此其中不担负责任,角色更不担负责任,而是剧作本身应该担负责任。是啊,这太巧妙了,越是思考就越是巧妙。我们被骗了,都被骗了,我们误以为方才我们同角色们一同经历了一场无与伦比的爱情,以为刚刚有人向我们告白,说除了死去,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将我们分开。这一切都是陈恳且真挚的,没有一点虚假,更不仅仅是台本上角色的台词而已。但那又怎么样呢?等到了故事结束,我们也不过与社长一样,下了班,到街上吃一碗拉面,回归了那个无聊透顶的日常角色。爱情在那一刻已经飘散到了空气中,甚至去到了宇宙。我们同社长一样,从头到尾都没有感受到爱。除了一个永远留在戏中的人,是啊,这就是千代子的与众不同。她从头到尾都舞动在舞台之上,至始至终都穿着戏服。她没有午夜后的下班时间,因为即使午夜来领,她的表演也一样下不来台。世界是她的舞台,其余的人都是她的观众。她是唯一的一个爱人,唯一一个离我们观众最远的爱人。可那舞步永远也停不下来,因为一旦停下,那飞往太空的火箭就要启动。她已经不能再等 了,再等下去就连她都要被逐出舞台,于是她大胆的做出了决定。做出了那个除了她,无人可以做到的决定。她飞往了太空,去到了宇宙,在深邃幽暗与无穷无尽中,寻找那最原始同样最美好的爱情还有死亡。

现在,我们已经确定了社长永远不可能成为爱人,而千代子又是个完美的爱人。也是从那时起,电影结束了。我们作为观众,盯着漆黑一片的屏幕,或许也该问问自己那感动是从何而来,我们为什么激情荡漾?为什么痛哭流涕?我们与角色共情,与那份可遇不可求的情愫共情,我们在欲望的果实里寻求慰藉,最后才恍然发现我们已经错过了所有。对啊,lotus摄影公司的社长被我们反复想起,他是那么真实,那么令人同情。我们从一个假装的爱人看真实的爱人,我们会嫉妒,会向往,甚至会仰慕。爱慕之情就是那样来的,社长决定以现实之人的爱去爱一个舞台上的人,这显然是错误,也不可能实现的。电影中的人无论怎么打破第四面墙,她们终究受困于屏幕。当然,请原谅我如此恶劣的去揣测一个角色的动机与行为,若是有机会,我一定会把他说成一个痴人,或者圣人。但若是这么做,一切的讨论便都失去了意义。若是抛下复杂性,与人性,那么或许今敏的作品也就失去了讨论的必要。所以若是继续讨论,我们便必须得将社长假定为一个真实的人。这样一想似乎一切都说得通了,一个爱她的人,和一个她爱的人,身处爱中却不知爱为何物,为爱而去寻求,抛弃之外的爱。这么想来,社长的处境真是令人叹息,同时又令人向往。爱慕一个永远在舞台上的角色,只有亲自去到舞台。然而,很多年后,他选择回到了那儿,带着我们一起去到了那儿,在那儿他又一次成为了爱人,成为了多年以前他就曾经扮演过的角色。这一次他带着我们,带着我们观众一同去**人。他还想要再演一次戏,在回像多年以前一样去到那完美的角色中。可他已经再也回不去了,那位她爱慕的人至始至终都在舞台上跳舞。而他回首望去,却早已物是人非。他已经不能再演戏了,不能再回到那个他魂牵梦绕的角色中了。他自己明白了,也让观众们明白了,世界上能够容纳他们的不是舞台,只有那骨感的现实而已。但千代子,她已经去到了另一个空间,在哪里她永远都会扮演那最完美的爱人。于是,社长带我们一同为她献上了祝福,至此彻底退出了舞台不再试着去做一个完美的爱人。 可那是否又与我们所说的背道而驰?好似在最后的最后,那位被我立为真实的角色,最终还是成为了一个圣人或者痴人。那本该浮现的现实主义,在最后还是成为了理想的泡影。可那我认为,便是金敏让人惊讶的地方,他费劲墨水让一个人拥有了现实的色彩,又在这现实的色彩上添加了不可玷污的圣洁。这是何等固执,傲慢又伟大。我们揣测,端详,研究,最后得出来的结论确是他过于圣洁。而那一切都是金敏的计谋,他已经达成了目的,将复杂化的角色简单包装。我们从闪烁的光辉中忘记了他是个角色。从一次次表演中沉浸在了舞台。最后,当画面一片漆黑,我们才发现,原来连社长都离我们是那么遥远,只有我们自己离自己最近。

而只是上述这些,并不足以说明千年女优的优秀。固然说,我们已经解析了其中的文学性与哲学性,甚至涉及了金敏作为一个导演带有着怎么样的色彩。但只是这些,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喜爱,《千年女优》,以及为什么会如此迷恋今敏这么一位动画导演。我们或许可以从某个点出发,就好比我做的一样,说是因为那些精妙的转场,是那些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作画。是细致入微的细节,是带有特色却并不刻板的角色。我们有很多的理由可以笃定地说,我们喜欢金敏,喜欢《千年女优》但其中没有哪怕一个能够笼统的阐述,说出为什么我们这么爱它们。所以当然我也不会尝试去做出一个笼统的阐述,去试着解释个什么。因为这是多余的,是本末倒置的,要记住这是一个被写满标签的时代,去标签化一个人很容易,但去标签化一个人却很难。今敏就好似许多的文学作家一样,无法被定义,甚至抗拒被定义。他没有用《红辣椒》中那些如梦似幻的叙事手法,没有用《未麻的部屋》中那些超现实近乎疯狂的场景。《千年女优》就像是一封情书,朴实无华到了令人惊叹。那些超现实的,梦的场景,可能也是金敏最广为人知的画面几乎全部被《千年女优》抛弃,回到了最贴近现实,最现实主义的画面里。这简直就是疯了,就像是大卫·林奇不拍实验性作品了一样,令人瞠目结舌。他以近乎第二人称的视角来告诉观众那份,他一直藏在电影里的爱,对电影,对生活,对叙事的爱。我们或许不懂那是什么,但在隐隐约约中,那份温柔都在轻轻诉说着。我们太爱电影了,太爱今敏了,太爱《千年女优》了,太爱这份魔幻现实主义,太爱这该死的悲剧了。我们明天就要敲响丧钟,明天就要为下一个天才奏乐演出,我们去吃一碗面。在街头,我们看见了我们深爱的导演画师,文学家,哲学家与明日同框。在热烈的掌声下,我们会随着他们一起登上宇宙飞船,和他们一起遨游在无银星空之下,在一片片用钢精铸森林的宇宙中,寻求美梦与爱。

上述内容纯几把扯淡,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