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只要有时间,就去做这些事,好让自己拥有源源不断的、多种多样的能量。

总而言之,我们要以自己为中心,去享受感情和生命。

而不是被谁所累,为谁所困。

就算这一段我走错了,接纳翻篇,悄悄地为下一段路积蓄经验和技能。

相信我,人生的容错率是很大的,不要止步于情绪,要懂得在纷乱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用智慧和真诚,用学习和进步,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关于南汐:一位生活在上海的草根妈妈,家有两娃安宝和小满,每天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经验反思;终身成长,持续更新。

我们都说:养儿防老,但现在的社会现象好像却是儿女越有出息,离自己越远。

现在的年轻人有的大学便开始远离了家乡,有的大学选在了家附近,可毕业后发现找不到好工作,也逐渐远离了家乡。

有的有理想有追求,或者是抓住机会出国发展的可能一年到头也不回来一趟,隔着屏幕每次也聊不上几句,在国外工作的还可以按时给家里打点钱,保证父母的物质生活,而那些在国外留学的有时可能还需要父母再资助一些。

所以,在父母的心里,儿女去了国外,跟没生也没啥两样了吧。

随着这些年的发展,更多的孩子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去了大城市,来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但对于那些留着老家的父母来说,那些在大城市发展的儿女也只剩“半个”。

随着高铁、飞机的快速发展,出行越来越方便,但由于工作繁忙、生活繁琐,他们往往也无法长期陪伴在父母身边,只能借逢年过节回家陪陪父母,平时多打一些钱来减轻他们的愧疚。

相比之下,那些留在父母身边的儿女虽然经济条件不如在外拼搏的那些人,但却能给父母最及时、最长久的陪伴。

他们可能没那么有“出息”,但父母可能一个电话,他们立马就能到身边。父母生病,他们能每天在旁照顾着;

他们可能自己的生活过的很拮据,甚至有些困难,但他们也能跟父母吐吐苦水,累的时候也能回到父母身边歇一歇,当一回“小孩子”,可以撒娇可以任性,可以什么都不管。

所以,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发现其实在父母眼里儿女成功与否一点都不重要,他们想要的就是老了,儿女能在身边陪伴他们。

儿女成功了,但一年都不见不着一面,说难听点,跟没生真的也没啥区别;儿女在身边,哪怕没那么富有,万一真有啥事的时候还能搭把手。

那么,最后问题来了:我们到底是应该鼓励孩子们外出闯荡,还是说留在父母身边孝顺?

这个问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这个问题也本就值得我们大家去思考!

父母和孩子、刚毕业的年轻人和阅历丰富的中年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

但最后的核心都是:理解、尊重、支持!

23年2月,在小城市工作了十年的我,裸辞了教师编制,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那时候的我真的觉得世界就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好像换了个版图,我就可以换一种活法。

刚到清迈的时候,我看什么都是新鲜的。不同的自然环境,浓墨重彩的异国文化,这个泰国北部小城,几乎家家夜不闭户,与国内流传的:杀人越货的东南亚大相径庭。

早上去公园练瑜伽,下午在清迈大学和世界各地的好友打飞盘,这里遍地都是高品质的餐厅和五星服务的马杀鸡,低廉的物价让你可以安心的享受这阳光下的松弛感。

这是真的吗?我又开始怀疑了。多了一种选择,我反而更加困惑了,在我看来:所有看得到未来的路都让我害怕。可看不到的前路又让我迷茫,我陷入在一种自我的拧巴里。

“我底要做什么”?我在冥想的时候一遍遍的问自己,可是得不到答案。几番灵魂拷问之后,我还是不甘心,觉得这个世界我只看到了一点,我不想停下来。

做到了日更写作1600天,并且决定一直日更写下去,写到 90 岁。如果你想把写作这件事做好,让自己爱上它。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句话:“人间至味往往酝酿于人与人之间,世上最好吃的永远是人。”这句话简单直接地说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食物不光能让肚子不饿,还有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能成为人际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不管是在平常生活里,还是在工作的时候,跟人交往总少不了一起吃饭这件事。吃饭的时候能让人放松,在喝酒碰杯的时候能看到各种人生样子,也是维持关系的重要地方。修养,就算两个人关系再好,也不能把这个给忘了。为什么呢?因为尊重别人代表着你在乎人家,这样能让两个人的关系变得更好,也能显出你情商高。      比如说在吃饭这种场合,你可以先问问别人喜欢吃什么口味,有什么不能吃的。就这么几句话,就能让大家觉得心里暖暖的。毕竟大家口味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你太自私、太老土了,根本不会让人喜欢。      真正有魅力的人,不会瞎劝人喝酒,而是在自己能喝多少就喝多少的情况下,让大家借着酒劲儿开心聊天,这样才能让关系越来越亲近。这才是吃饭喝酒的真正目的,不是比谁喝得多谁喝得少,也不是把人灌醉。厉害,要么一个劲儿讲自己喜欢的事儿,也不管别人感不感兴趣。说实在的,这样的人特别让人扫兴,没一会儿大家就都走了。      真正情商高的人,绝对不会只说自己想说的,而是会多聊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让对方也能打开话匣子,等大家都能围绕共同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时候,那就达到真正交流、沟通的目的了,关系也能更近一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