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没有几个人能和我对上电波吧。
我看到别人跨出了一步,我就以为他一定能想到后面的n步,然而其实没有,这给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在最宏大抽象的思想方面,我还需要再丰富吗?我感觉不需要了。我需要的是如何内化这些东西,如何自信。我老以为我是智慧不足,其实我是不自信。
《中庸》讲了三种品质:智仁勇。我认为这是有线性关系的。
朱熹对仁讲得很好,说仁就是仿佛与道同德那样,任何事情都不超出他的预料,所以仁者不忧。但是他轻视勇,所以他不认为智仁勇有线性关系。
而我觉得,智仁勇是有一种递进关系的。
智者,我觉得可以理解为,善于求知者。因为最高的智和最高的仁界限已经十分模糊了,我只能认为智者是一种还不够智的状态。然后到了仁,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但是勇是一种比仁更高的境界。
因为仁者可能不忧,但可能缺乏行动力。譬如说,有人做了坏事,仁者可以看轻他做坏事的内在逻辑,看清其中的规律,但是他不一定能够出手阻止他做坏事。对于仁者来说,好坏的界限有可能已经不重要了,所以好的他也不赞扬,坏的他也不阻止。
这有一种老僧入定的感觉了。
其实我认为这种感觉是包括在儒家里面的,而且必须包括,不能忽视。
让儒家成为儒家的,是勇。
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敢于亮剑。
我知道你的坏是合理的,但我依然要阻止你。这才是勇。
而我缺乏的就是勇。
实际上,我并没有达到仁,在智的方面也没有什么能力,但我实实在在是缺少勇。这样看来,智仁勇虽然是线性的,却不一定是把一个做到极致才能像升级一样进入下一个阶段,是可以“跳级”的。
我应该保持一种很高的状态,而不是不断地回归基础。回归基础只能把原本知道的东西搞得含糊不清。其实很多东西我是明白的,我缺少的是勇,结果我以为我缺少的是智,于是越学越不行,越学越混乱。
而鼓起勇气,把想说的说出来,很多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了。
那么我也不需要因为我的孤独而懊恼什么。
我比许多人都强,这是客观事实。但是这份强用不出来。用不出来的强是强吗?它当然是的。
有些东西我感觉我不懂,但是就算我完全没接触过,我也应该有能力把它原创出来,只是原创终究比不过别人无数代人几百几千年的成果罢了。但是我必须认为我是强大的,然后我就能充分发挥出我的能力,一下子把事情搞懂。而不是自卑,过分谦虚,从简单的学起,最后对着简单的东西疯狂抬杠,到了难的部分又泄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