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观国也是观曾有,如何徐徐之。引用的“观国之光”和“徐徐之”的概念来自《易经》(周易),这是古代的一部哲学典籍,包含了深奥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伦理思想。在《易经》中,“观国之光”出自观卦,象征着观察国家的光辉或大势,理解社会动态和自然规律;而“徐徐之”则是一种行动的态度,意味着缓慢、谨慎地行事。

“观国之光”原文出自《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这句意思是说,观察一个国家的光明之处,即了解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状况,有助于在王庭上作为宾客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

“徐徐之”虽然不是直接出自《易经》的原词,但可以理解为一种遵循“渐”卦的精神,即《易·渐》:“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意指做事应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急不躁,以求最终的成功。

结合这两者,我们可以理解为在观察和了解事物的过程中,应当采取审慎和逐步推进的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和适应各种情况,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态度和处事哲学,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有人向齐桓公报告执行使命的情况,齐桓公说:“把这件事告诉仲父。”左右的臣子说:“一次有人来报告,说去找仲父;二次有人来报告,又说去找仲父,做君王那么容易吗?”齐桓公说:“我没有得到仲父,所以感到难做;已得到仲父,有什么不容易做呢!”齐桓公得到仲父,任用他掌管国家大事,委托他处理政务,自己不再参与过问。皇天以它至高的道德把政权授予君王而后又要谴责告诫他,那么皇天的道德不如齐桓公,而齐桓公这位霸主的品行却超过上帝了。

蓦山溪

儒官措大,是官曰都得做。宰相故崇下,呼召也须同,太原公子,能武又能文,闲暇里,抱琴书,车马时相过。

樽开北海,减请还知么。叵耐这点徒,刚入词、把人点污。儒冠屈辱,和我被干连,累告讦,孟尝君,带累三千处。

这首词是南宋时期词人徐观国的作品,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社会批判。这首词通过对“儒官措大”、“太原公子”以及“孟尝君”等形象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境遇和心态,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感慨与无奈。

首句“儒官措大,是官曰都得做”,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无论能力如何,只要有一定的学识背景,便有可能步入仕途。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尊重和认可,因为“宰相故崇下,呼召也须同”,即便是位高权重如宰相,对待下属也必须保持一定的礼仪和谦逊,但这更多的是一种表面的尊重,背后可能隐藏着权力的压迫与利用。

“太原公子,能武又能文,闲暇里,抱琴书,车马时相过。”这一段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贵族子弟形象,他不仅文武双全,而且在闲暇之余还能沉浸在琴书之中,享受精神世界的愉悦。这与现实中的“儒官措大”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虽有学问,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待遇。

接下来,“樽开北海,减请还知么”,这里的“樽开北海”原本指的是豪饮畅谈的景象,但在词中却隐含了一种讽刺,即即使是在宴会上,那些掌握实权的人也可能在暗中削减别人的请托,显示出权力的冷漠与无情。

“叵耐这点徒,刚入词、把人点污。儒冠屈辱,和我被干连,累告讦,孟尝君,带累三千处。”这一段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愤怒与无奈。词中的“点徒”指的是那些地位低下、品行不佳的人,他们却能轻易地诽谤和陷害他人,尤其是那些正直的知识分子。这种“儒冠屈辱”的现象,使得像孟尝君这样的贤士也遭受无妄之灾,不仅自身名誉受损,还连累了身边的人。

整首词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深刻揭示了南宋时期社会的复杂面貌,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所面临的困境。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反思和批判,体现了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和人文关怀。通过这样细腻的笔触,徐观国让我们看到了历史长河中那些被忽视或遗忘的声音,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公正与个人尊严的重要性。

徐观国的《蓦山溪》反映了一种复杂而深沉的心境,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对社会不公的愤慨:词中提到“儒冠屈辱”和“和我被干连”,表现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中知识分子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强烈不满。这些知识分子尽管学识渊博,但往往受到那些品行不端、地位卑微者(“点徒”)的诽谤和陷害,导致其名声受损,甚至牵连无辜。

对个人遭遇的哀叹:“累告讦,孟尝君,带累三千处”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于自身所受不白之冤的哀伤,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连累到周围人的愧疚之情。这种情绪源于对个人命运的无力感和对社会现实的绝望。

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感慨:词中通过“太原公子”的形象,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文人形象,他既能武又能文,生活闲适,与现实中的“儒官措大”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凸显了作者内心对于理想状态的向往与现实中遭遇的落差之间的矛盾。

对友情与社会交往的珍视:“车马时相过”描述了朋友间相互往来的情景,反映出作者在面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困境时,仍然重视与志同道合者的交流与支持,这成为他精神上的慰藉。

对权力腐败的讽刺:“叵耐这点徒,刚入词、把人点污”以及“减请还知么”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虚伪和腐败,权力的滥用让作者感到痛心和失望。

综合以上几点,徐观国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一种既愤世嫉俗又不失深情厚谊的心境,既有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和批判,也有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心境在宋代文人士大夫中具有代表性,反映了他们面对现实挑战时的复杂情感。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