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梅视角所看到的故事——

当然,实际上其中充满了复杂的原因,并且青梅某种程度上也是自己竹马陷入了赎罪的心理的某种意义上的罪魁。

在这里如果要是探讨起在临死之前将自己的某个负担托付给了他人到底算不算道德绑架的问题——

当然如果没有道德,当然就不需要担心被绑架了。

然而、只要有“道德”的存在——就注定会被绑架——

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道德感,在面对生死的瞬间的时候,无论是承诺也好、还是其他的言语仿佛都变得相当有分量。

像是我这种家伙,当然是完全不支持活着能够赎罪这种说法。

只要活着就会不断犯下愚蠢错误的人类,是不可能赎清罪孽的——

无论何时,无论多久,都不可能把身上的罪孽赎清——

只要活着就会不断犯下新的罪,用那样的借口毫无疑问是想活下去。

可是——我同样也讨厌用死亡能洗刷一切的说法。

应该说现在仍然在对这个【世界】造成影响的家伙们,相当多的存在都已经死去了——

死去了,甚至连转生的残渣也没有留下。

应该说在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属于其自身的一切就全部消失了。

何等美妙、何等传统派本格推理小说的结局——认为身为罪恶者就不应该负隅顽抗,只需要乖乖接受死亡的终结就已经足够了——

然而,那种不负责任的家伙彻底消失了,留下的烂摊子的影响却是相当深远的。

无论是死亡、还是活下去,都对这个【世界】造成了不可忽略的影响——甚至就算是用恭维的台词,也没办法说成是“正面”的影响。

负面的、毫无疑问是负面的影响——

彻彻底底的负面影响。

甚至其死亡的尸体、血肉都变成了在整个游戏系统中最难对付的最终BOSS什么的。

如果愿意接受“死者为大”的概念——也包含着负面的情绪,也就是一个死去的家伙无论被怎样怨怪、嫌弃都无所谓——

反正“死无对证”,那就竭尽所能用自己最大限度的恨意来贬低也没关系,或许我对于“死亡”来赎罪的道路还不会持有这样坚决的否认态度。

然而大部分状况下并不是这样的——

一旦某个人死去了,尽管可以随意编排对方的错处——不过大部分人在葬礼之中,果然还是会强调“不许说这个人的坏话”,故意跑到对方的病床前,大声斥责、嘲笑对方——故意让对方死不瞑目的行为,通常状况下不是反派角色、就是有着复仇鬼的心态的主角才会做的事情,一个堂堂正正凛然的主角,是绝对做不出这种举动的。

绝对不会那么恣意嗤笑对方、甚至还会安慰对方——

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对于“善良”以及“温柔”的概念太过严苛了。

尽管对于“反派”洗白的行动深恶痛绝,甚至认为不被洗白其实是一个反派的素养——不过其实这是在将根源拆分开来呢——

一个凛然的正派角色、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不允许有过分的污点,无论是厌恶的情绪还是逃跑的情绪,都绝对不允许拥有——只要有一点点缺点就会被揪住不放。

不过反派只要有一点点可怜的地方,让自己产生了惆怅的感情,也同样会发狂——

正因为这种严苛的标准,所以就连“复仇”的行动都要被质疑,就连一点点痛恨的情绪都不能产生——扭曲的、扭曲的思考方式——

明明是刺激对方的最好的机会,却毫不犹豫放弃了。

“不应该这么做”。

那些规则的框架、仿佛框住的是本来就不会轻易冒犯人的家伙。

佐藤樱最喜欢的某个社会学家有过这么一个观点——“杀人之所以被认定为不对的、是因为大家基本都不想被杀,所以就设下了约定俗成的边界”这种说法。

也就是即使没有这种规定,也还是会有人选择不伤害他人。

即使没有那些苛刻的惩罚标准,也还是会有人自发阻止这种行为。

在乱世之中一定要将“圣母角色”杀掉——毕竟在混乱之中,圣母角色毫无疑问是最大的不安定因素,总是被这样看待的——

不过,无论如何也还是会有那样的角色出现。

就算是在故事之中彻底将这种设定摒除出去,也一定会出现那种即使明知道毫无效果,也还是劝说着大家一定要和平的存在——

和平——无论如何大家一定要和平——

不应该争斗,打架是不对的。

尽管有个普通变性认知,认为所谓的“圣母角色”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慷他人之慨,不惜损害所有人的利益,只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声名。

可是既然被所有人所讨厌、那样的行为还能够叫做“为自己的利益而争夺”么?

倚靠在墙壁上、即使要将自己变成食物供给大家食用,也还是会微笑着接受的家伙——这种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圣洁”。

即将被杀掉的时刻,内心中并没有不甘心的想法——同时也完全没有怨恨,却想着对方要犯下杀人的罪过了,“杀人是不对的”,这种家伙也是一定会存在的。

认为人们一定会互相伤害、互相争夺——以最难看的姿态将对方的尸体当作是自己的食物,将对方的生命视作毫无价值、为了让自己活下去不惜付出一切代价——无论是多么坚固的友情、多么美好的爱意,都会在那个瞬间粉碎瓦解,彻头彻尾的悲剧主义。

不过——如果那种走向,就是“人性”的话,只能说现代的规则设定得实在是太过于保守了——不遵守任何规则的混沌邪恶,之所以是最为恐怖的,大概正是因为其不受集体的裹挟影响。

无论是规则也好、人性——还有所谓的“同理心”之类的,都完全不曾存在,反而要将这群人的行为和思考,视为“人性”,还真是少数支配多数的证明。

只是想要认认真真生存,只是想要活下去——实际上并不需要过分的努力——

不过是在这种安定状态下,产生了强烈的不安感。

在这种集体性的支配下,得益的大概会是能够轻易找到空隙的——

无论是规则的空隙、还是人心的空隙。

那位青梅向自己的竹马,请求了某个实际上也不算过分的要求——

“那孩子、就交给你了。”

她的孩子、她自己无法抚养的孩子——甚至在那之后还是会虐待的孩子——

然而,在她死亡的时刻,她将那个小孩子交给了自己最信任的存在。

因为、能够感知到【记录】,她却还是反复托付——

甚至连一次,想要让对方逃开这个命运的想法都没有。

只是为了自以为是的“爱”。

无论怎样活下去,都比死亡更加美好——只要活下去毫无疑问就会碰到美好的事情,或许这种想法并没有错——

可是最终当对方选择为了“美好”而死去的时刻,是否——这样的选择甚至还不如从一开始就不让对方接触到明光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