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牙~这里是梨~

这篇后记一共三个部分。

一、关于本书对《雷雨》的探讨

再一次看曹禺先生的自序,我感觉到了真情和从容,而由此,我觉得我真的是低能到了极点——我竟然会因为他从容而佩服他?这不就是因为我不从容?而我不从容是因为我怕。我在怕什么呢?无非就是怕自己的作品被举报下架,怕喷子乱喷,等等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以至于我稍微看到一点曹禺先生的从容,就会觉得哇他好厉害,他居然敢说真情实感而不怕被喷。噗——我对自己真的无语了,是我太低能了,如果这样我就觉得他厉害的话,那所有人对我就都是很厉害的,那这种对他人的佩服还有什么意义?

然而我怎能不害怕呢?霸王条款的传闻出来以后网络上那个群情激愤啊,结果后来怎么样?面对这样的恶,大家闹腾了一番,就不了了之了,到底是强权压倒了众生,还是其实本来就是这些人胡闹,我到现在都不知道,网络上那些信誓旦旦说话的人,我看根本就是什么都不懂,但是他们真的太自信了,自信得我都发懵。于是我根本弄不懂,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这个话题到此为止,还是回到本书和《雷雨》吧。

有关《雷雨》的主题,我的感觉是对的,曹禺先生在自序中说:“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曹禺先生又说:“《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结合曹禺先生自己的讲述,我觉得如果要我说《雷雨》是什么的话,我觉得是纯文学。

什么是纯文学呢?我觉得就是一种最原始最自然的情感的爆发,除此之外不掺杂任何杂质,所以我觉得看《雷雨》就不该带有任何现代意识形态批判或者文化批判或者别的什么东西的色彩,诸如繁漪身上有女权,周朴园象征封建家长,周冲有进步思想之类,我觉得通通都是多余的,没必要这么想。当然了,实际上曹禺不一定这么纯粹,他也说了,“暴露大家庭的罪恶”这种解读还是对的,但我觉得这是很轻的,不像后来很轰轰烈烈的浪潮一样那么的突出。曹禺生活在那个时代,他的戏剧自然会带有这种色彩,但我认为《雷雨》是超越这种时代色彩的。

所以,文中的一些矛盾最后不了了之,比如鲁大海和周朴园的冲突之类的,最后所有的年轻人都惨死(只有鲁大海出走再也没有回来),而老一辈则永远地被困在了周公馆内,仿佛时间陷入停滞(除了鲁贵直接没了下文),矛盾不是解决了,而是靠着毁灭不了了之了。所以,我认为文中写到的这些矛盾,只是背后情感爆发所诉诸的元素,真正重要的,是背后的情感。《雷雨》要讲的本就不是这些矛盾,而是情感。

但是,《雷雨》这样的处理,有没有体现曹禺先生的迷茫呢?我觉得还是有的。就好像我也迷茫。黑色的工人们冲进了白色的宫殿,最后到底是什么结果,我也不知道,突如其来的毁灭就让这矛盾戛然而止了。我一迷茫,有些读者大概就会觉得,这有什么可迷茫的,黑色的那边就是对的,就该压倒白色的那边,你迷茫,迷茫啥?你是反动吧?对此我只能不予置评,我只能跳过这个话题,来讲《雷雨》的故事本身,讲它表面上的剧情核心——乱伦。

伦理到底是什么?

如果人类没有伦理,那么大概周萍和四凤在知道自己是兄妹之后,完全可以继续乐乐呵呵地踏上他们的旅程,这多好啊。但是人就是有伦理的,就像艾琳达说的,“就好像伦理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我的爱,也从来不曾泯灭。”这句话是拿伦理的永恒来突出艾琳达的爱的永恒。人们总觉得伦理是一个很尬又不重要的东西,可是,我们得知道,它在戏的世界里生生地要了周萍和四凤的命。

然而我再写一个这样的哥哥不小心爱上妹妹的故事,那就太老套了,那不叫捏他,那叫抄袭,所以,我搞了一层诡计,有假雷雨,有真雷雨。假雷雨为什么假?就假在彼得和小凤并不是兄妹。真雷雨真在哪里?就真在安德鲁对伊莲娜的爱贯穿全文。但假雷雨也没有那么假,各个人物还是能找到对应的,雷雨可以套在下一代,也可以套在上一代,还可以套在一万年来圣天使王国的每一代。这就是我追求的捏他艺术,致敬经典,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经典。《雷雨》写了一场乱伦大戏,一个抑制不住自己情欲的女人,而我写的,是一个乱伦了一万年的国家,一个奔放到让常人难以接受的天使。

曹禺先生说,《雷雨》他第一个想出的角色是繁漪。读者们也说,繁漪是最“雷雨”的角色。繁漪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女人,她说:“我希望我

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干净。”繁漪做的事很多,让读者对她印象深刻,而艾琳达只做了一件事:生,拼命地生。一万年来三番五次地离家出走,一个人来到人类的地界,也要生。她爱她的孩子们,她解决了一直以来人们对愚公问的问题:万一你的子孙讨不到老婆生不出孩子怎么办?艾琳达说:没关系,孩子们,妈给你们生孩子。

难怪艾朵儿绝望地说,也许天使族都是生育的机器,她看圣天使王国的人,都觉得恶心了。

《雷雨》的第四幕周萍和四凤经历一重一重阻碍,一切的阻碍都冲破以后,繁漪给了所有人当头一棒。而艾琳达也是。如果仅仅是安德鲁娶了自己的母亲,在艾朵儿和切茜娅的影响下,彼得其实可以走出来,这就好像高鹗续《红楼梦》最后讲的贾兰,贾家还有希望,圣天使王国还有希望。但是当众人得知艾琳达是所有人的母亲,或者说祖宗……伦理的冲击,击垮了圣天使王国的所有人,这个国家不可能再好起来了。

曹禺先生说他第二个想到的角色是周冲。这真是叫人想不到的,但细细想来也很有道理。我觉得周冲最引人深思的地方倒不是船啊海啊那里,而是他说他忽然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喜欢过四凤,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我是百思不得其解的,这里也不讨论,还是回到他的天真浪漫上吧。格蒂希娅也很天真,她的天真我没有直接刻画,而是写她努力的善政并没有让工人领情。这一段写得飞快,我是故意的,毕竟不能写多,实际上,回归以后的格蒂希娅和安德鲁做了很多,但是这最后的善政,对下工人不领情,对上遭到紫小姐的反扑,他们浪漫的善政最后落得个草草收场,不了了之。这是什么因素导致的我不知道,我只能无奈地说这是他们必然的结局。

然后本文真正的周萍安德鲁呢,我只直接写了他的疯狂,他的阴郁是我用他儿子彼得写的,算是某种“晴为黛影”吧。安德鲁为什么发疯呢?仅仅是因为遗传病吗?老国王究竟对他有什么影响?好吧,这些背景我都没有写,我也就不在文章外阐发什么了,读者有兴趣可以自己脑补。

下面是真四凤伊莲娜。周萍和周冲到底为什么爱上四凤?也许仅仅是公子哥对女仆的好奇吧。但是安德鲁和格蒂希娅为什么喜欢上伊莲娜呢?我觉得都有看到了希望的因素在里面。伊莲娜绝顶聪明,十岁的年纪就发现了圣天使王国的真相,并且毅然对自己的母亲出手,得手以后为了不让众人崩溃,没有说出真相,慷慨赴死。不过,伊莲娜身上,其实也有着爱莉血脉中的冲动,她要是直接说出来,而不是行刺呢?情况会不会不一样?

至于侍萍,这也是我对《雷雨》原著的一种超越。女权主义初期有一本经典,叫做《阁楼上的疯女人》,是对《简爱》的新解读。在作者看来,简爱也有柏莎那样的疯狂,实际上,每一个女人都有疯狂的一面。所以,也许侍萍身上也有繁漪的冲动?但我细细想来,我实在不认为侍萍有繁漪的一面。和侍萍一对比,繁漪的热情倒好像是无聊的大小姐脾气了,侍萍完全是一个正面人物,她是所有人里唯一正常的人,她是一块冰,她差一点就可以镇住局面,但她镇不住这么多燃烧的火焰。

而在我这里么,侍萍就是繁漪。

两代国王都是在外面胡来一次,然后又明媒正娶一个人,为什么这么安排,就是在外面的侍萍,明媒正娶的是繁漪。然后,我揭晓其中一代的侍萍是繁漪,就在读者惊讶的时候,我再揭露和两代国王有关系的四个人,其实是同一个人,嘿嘿,戏剧效果是不是拉满。

有读者居然一开始就意识到了主角拿的假侍萍位,也挺厉害的,的确是《雷雨》的忠实读者。

还有欧赞,为了妹妹,不惜发动政变。塞巴斯蒂安,因为女儿的事,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拐”走小公主。似火的热情,是爱莉血脉的底色,一如他们的祖先天使爱莉疯狂地陷入生育之中。他们我就不再多讲了。

我觉得这种不近人情的疯狂反而是一种人性的闪光,所谓文学,所谓戏剧,所谓诗,就是要挖掘,并且展现出这种闪光。

最近听丁耘教授讲《理想国》,讲到古希腊诗的传统,以及苏格拉底改造这种诗的传统,还有尼采对苏格拉底的批评之类,我理解的还是不是很多,但是我觉得,这种苏格拉底式的改造的确是今天现代性的原因之一,而现代的诗人、文学家,就是要对抗这种改造,恢复真正的诗的传统。所谓的现代性,我觉得就是人自己对人性的扭曲。那种诗性的疯狂,是现代人难以接受的,但我认为的确就是人性的一部分。我国的《中庸》也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我们应该发现真正的人性,而不是自以为是地定义人性,然后把一些东西排除在外。朱熹说《中庸》是子思子留下来的儒家重要的心法,我觉得的确是这样,这开篇第一句,就是要我们发掘真正的人性,而这就是今天我们对抗现代性的正确思路。

啊,对了还有周朴园呢……在我的书中,真周朴园,也就是老国王,是一个开局就死了的角色。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我也不知道。但从他年轻的时候把一个酒店一夜情的女人娶为王后,并且为了王后不惜杀死自己的女儿来看,他也是一个疯狂的人。而原著的周朴园……他更像是一个可怜人,虽然可以说他一手导致了自己家众人的压抑和疯狂,可是我们竟不能轻易地找到导致这一切的具体理由,我们竟不能告诉周朴园,他该怎么办。周朴园的悲剧其实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转变,传统的家长已经无法维系一个家。但是,到底是什么在变呢?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我也不想深究,因为它已经超越了纯文学的范畴。

嗯……我又想了一下,这卷最后确实没写好,最后十章是我一天之内肝完的,既然肝完了,那我就不好动了,已经写完的东西再改来改去是没有止境的,本来我可以捏他更多《雷雨》原剧情的。下一卷再努力吧。

二、本卷《雷雨》之外的心境

本卷的主角留在圣天使王国的理由是莫名其妙的,在一些读者看来大概会觉得是为了主角留下来强行设定的。但是有读者说,主角是潜移默化地被这个国家影响了,不知不觉地融入其中,我真的太惊讶了,这种解读甚至为我打开了思路,实际上它和我想表达的东西真的是贯通的,当然了,我会这么说,那么自然这种解读就不是我最初的想法。实际上,我这种心境写的就是我的真实心境,而我把它化在作品里,我想要表达的是误落尘网之中。

大学毕业以后我想做全职写手,啃了两年老,应届毕业生的身份也没有了,结果小说写得也就那样,然后我才开始打工,边打工边写作。打工其实根本养不活自己,其实还是靠亲戚愿意帮忙负担我的日常起居,以至于这点打工甚至还能让我攒钱。但是吧,我的大学助学贷款都还一点没还呢,一还,我又是分文没有,也就是说,我的经济真的是非常非常堪忧。

而实际上我何至于此,我打的这个工,本来工资还能高点的,我是在某餐饮连锁店打工,以我的一本学历进去本来就是管培生,然后就做管理组了,我觉得我真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嘎嘎向上升不是问题,但结果我选择了服务组,也就是最基础的服务员、后厨、洗碗工。原因么,很简单,我觉得只要是管理那就是zbj,而我不愿意当zbj。当初我从另一个亲戚那里跑出来也是因为这个理由,我那个亲戚就开了一家小店,含辛茹苦把女儿送进私立名校,在我眼里,这就也是zbj,我要做林道静,不做葛薇龙,所以我跑了。今天我在网上老被打成小资之类,但我想,他们是在现实中做不到我这个程度的。不过他们骂的也没错,我现在不也还是寄住在另一个亲戚那里,还是做了葛薇龙,唉……

至于为什么我都是住在亲戚那里,那当然是因为我自己的家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了。现在我才知道,其实我以为的资本家,离真正的zbj可真是太远太远了,大家都是苦逼打工人。而且,我这样钻牛角尖一样地进行选择,实际上也并没有激发我的什么动力,我反而越来越颓废。

以一本的学历做着不要任何学历就能做的工作,按道理说应该激发出一种斗志,但我但没有产生任何不甘的想法,反而越做越陷在里面了。而且我不是那种像影视剧里那样,是做爽了,我很痛苦,可是,既然我痛苦,为什么我又不想改变呢?我这里就不再说了,这种心境我已经在书中写了,就和切茜娅纠结自己到底为什么留下来做了小秘书一模一样,读者如果还不能明白,可以自己在文中体会,也可以帮助我明白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的真实心境。但是,当我把它写在作品里的时候,实际上它又有了一层新的内涵,就是所谓的误落尘网之中之感。

什么意思呢,多说的话,就要暴露魔女到底暗喻什么了,为了不剧透,我们换一个比喻,就用陶渊明来打比方好了,实际上,用陶渊明反而可能比我真实的隐喻还贴切些,如果你们对陶渊明有深入的了解的话。实际上,我对陶渊明了解也很少,我的大学班主任就是研究陶渊明的,我毕业以后她还送给了我一本她著述的陶渊明诗歌注来着呢,我的学年论文写的就是陶渊明诗歌的意象,为此我读了许多陶渊明的诗歌,并且查了他的人生经历,虽然如此,其实我对陶渊明真的不懂,因为我实际上看到的都是我自己。

我要说的是,陶渊明是有儒家背景的,他不是想要归隐然后被别人三番五次拉出来,也不是在那沽名钓誉,可以说,他是一个隐士,但他总是被自己拉出来,拉他出来的是他自己,这其中复杂的内心到底是怎么回事,说不清道不明的,但我觉得我很能体会,我现在回想我写切茜娅这段的感觉,就深感误落尘网中的“误”字到底饱含着怎样的心酸和对自己的不解。我只能说到这里,进一步的心理分析也要看你们自己能理解多少。

这种误落,我认为就是稀里糊涂的,而我上面提到的那位读者说的,是被这个国家同化了,我觉得说得真的非常好,但是具体怎么同化,其实我自己也还是有疑问,我感觉他的解读里有丰富的内涵,但是我感觉还是挖不出来。

那么,我的这种现实心境到底要不要改呢?我只能一步步探索,我是为了我的小说才在现实生活中沦落到这步田地的,所以我要以我的小说为核心去探索究竟如何走下去。

对了,谈一谈我的本心吧。我非常地希望做一名研究者,本科本来不是中文系,但是转过去了。(当然了,现实中我不是什么编导转文学,编导专业我一窍不通,纯粹为了剧情瞎写的,现实中,我是经管院转中文系,哈哈,多少人是中文系转经管呢。不过我在经管也不是什么好专业,假如我是金融或者会计我才不会转呢,为什么会在不好的专业这里面又有很多无语的事,还是不说了吧。)而通过本科的学习,我感觉,就算我去了好学校做研究生,我也不会进步多少,而且我没钱,感觉读研太费钱了。当然了,各位读者不要学我,实际上好学校你学得好的话奖学金啊助学金啊什么的很多的,而且还可以打工嘛,钱不可能是你们升学的阻碍,如果可以的话一定要努力升学啊。我考研失败更关键的我觉得是我家庭因素导致的心理疾病导致我记忆力下降了,抑郁症就是会让记忆力下降的嘛。截止我写这篇后记,我还没去医院查,不过我觉得就算不是抑郁症,也肯定是别的心理疾病,而且我的记忆力下降和判断力混乱是实打实的。

说回主题,所以我觉得,我就考个本科,然后打工,业余时间做研究,然后拿轻小说当论文,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嘛嘛,结果是,别的地方我觉得我的计划是没有出错,关键是现在的网络环境和轻小说环境差到离谱,读轻小说的人大多大多压根对这种没兴趣,离开了象牙塔,这个网络环境几乎把我搞崩溃。唉……我只能当这是一种磨练,就算我读研读博,我肯定还是要面对这个糟糕的环境的,我是很赞同“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的观点的,那么,就算我在学校里,我肯定也要面对反对这种观点的人,那和网上这些人让我不舒服没有区别,所以我觉得,其实都一样,我走哪条路最后都一样,区别可能就是经济拮据的问题,毕竟研究生出来和本科那就不是一个档次,但是吧,谁知道呢,只要能活着,钱多钱少其实能有啥区别,我对物质的态度我也已经在这本书里写到了,那就是我的真实态度,给我钱,我看到各种消费品我也烦,所以钱多钱少不影响我的生活质量,最不好的地方是我没办法给家里做什么贡献了,但我的家吧……他们没钱不还是自找的,我有钱可能还更麻烦,没钱至少我少了他们的麻烦。

但是呢,说真的,我觉得我写小说也是这种自己把自己不知道推到了什么地方去的心境……从一开始我就并不喜欢写小说的,纯粹是很小的时候和家里人吵架,然后就锁在房里写小说,当时还一切都正常的,后来,家里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我已经什么都没有办法相信,只能相信我的小说了,但是,既然我什么都没有办法相信,我又怎么能相信我的小说呢……唉,不过是拿着小说给自己吊着命罢了。

三、下一卷预告

下一卷,我们将开启对《牡丹亭》的捏他。如果说《雷雨》被我发掘出冲动,那么这场来自古代大戏剧家笔下的惊天动地、扭转生死的冲动,我反而要用来表现节制。

在第二卷不断铺垫的教廷,终于登上了舞台。

圣天使王国唯二的幸存者,吕马斯和小绿,双双来到了教廷总部。啊,对,还有一位幸存者,老首相的女儿荷莉,她竟然已经早早地出现在了这里,并且当了圣女杜千寻的伴读。

作为圣女,杜千寻必须严格遵守教廷的金科玉律,但最近,她却做了一个梦,不对,两个梦,不对,三个梦。

在一个梦里,她是杜千寻,遇到了一个叫做柳千羽的男人。

在一个梦里,她是珂赛特,遇到了一个叫做吕马斯的男人。

在一个梦里,她是茱丽叶,遇到了一个叫做欧米罗的男人。

明明绝对不能犯情戒,却在梦里和三个男人发生了不清不楚的关系!

天啊天啊,这是要闹哪样啊!

等一下,为什么新找来的家庭教师,会是邪恶的魔女切茜娅假扮的?难道一切都是她的阴谋吗?

几经变故,圣女惨死,教廷陷入前所未有的大危机,矮人使者趁机发难,人们究竟是由此推翻教廷,还是找寻神存在于世间的价值?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死而复生的奇迹真的可以发生吗?

由这个故事,还可以引起许多问题。

戒律究竟抑制了人性,还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水之魔女又为何会在这里展现出高光时刻?

魔女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一切尽在第三卷——

我们终未抵达梦里的牡丹亭!

以上,这里是梨,我们下一卷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