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字不难看出,确实少见多怪,不然,总不能是易少,你家夫人嘴开光了吧……不见不怪。却有一词《长寿乐·南昌生日》,最早是被著名学者王学初从《截江网》整理出来,王学初把此词划为疑是李清照作品,这也被大多数当代研究李清照学者所接受,暂定此词为李清照存疑作品。这首词最早见于元代的《翰墨大全》,后来只被《截江网》和《全宋词》收录,而作者撰名为易安夫人、易少夫人或延安夫人。

嗯,难见也怪。具体是什么人物,不好说,今词两首,临江双仙。

临江仙(咏熟水)

何处甘泉来席上,嫩黄初汤银瓶。月团尝罢有余清。惠山名品在,歌舞暂留停。

欲赏壑源新气味,不应兼进狶苓。此中端有淡交情。相如方病酒,一饮骨毛轻。

开水,如茶。

“何处甘泉来席上,嫩黄初汤银瓶。”开篇便以问句引人入胜,设下悬念,随即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精致的画面。甘泉,暗示着这不是一般的水,而是清冽甘甜的泉水,它被用来烹煮茶水,增添了茶的韵味。嫩黄初汤银瓶,描述的是茶叶在沸水中缓缓舒展,嫩黄色的茶叶与银白色的茶壶相映成趣,这一场景既展示了茶艺之美,也预示着即将品尝到的茶汤将是何等的清醇与高雅。

“月团尝罢有余清。”“月团”是古代对优质茶饼的美称,这里用以形容所品之茶的珍贵与形色之美。品尝过后,口中仍留有清新之感,不仅是指茶的口感,更隐含了心灵上的净化与升华,让人回味无穷。

“惠山名品在,歌舞暂留停。”提到“惠山”,自然联想到江苏无锡的惠山,那里自古以来便是产茶名地,惠山泉水与惠山茶更是被文人墨客所推崇。此处提及“惠山名品”,无疑强调了茶的品质之高。

而“歌舞暂留停”,则是在说,在如此佳茗面前,连平时的娱乐活动都为之暂停,所有的注意力都被这杯中之物吸引,展现了茶的魅力足以超越俗世的娱乐,体现了饮者对于茶道的尊重与专注。

“欲赏壑源新气味,不应兼进狶苓。”这一句通过“壑源”暗指高品质的茶产地,表达了对探索与欣赏新茶之味的渴望。同时,提出不应在品茶时混杂其他味道,如狶苓(一种药材),比喻在享受纯粹的茶文化时,应保持心灵的纯净,不被外物干扰,追求精神上的纯粹与高雅。

“此中端有淡交情。”“淡交情”三字,精妙地点出了茶会不仅是品茶,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在茶香袅袅中,朋友间的交往不需过多言语,一杯好茶足以传达彼此之间那份淡然而深长的情谊。这种情谊,正如茶一般,清淡而不失韵味,持久而无需张扬。

“相如方病酒,一饮骨毛轻。”最后两句借用了司马相如的典故,司马相如以善饮著称,此处以“病酒”言其对酒的厌倦,转而一饮茶汤,顿觉身心轻盈,骨毛皆畅。这不仅表现了茶解酒醉的功效,更深一层寓意着茶能使人从世俗的沉醉中清醒,达到心灵的超脱与自由。

在这春日的午后,一群文士聚于惠山之麓,一场别开生面的茶会悄然开启。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青石铺就的小径上,微风拂过,带来了远处山涧的凉爽与清新。席上,一位茶艺师正以娴熟的手法烹煮着泉水,那泉水源自深山,经由曲折溪流,最终汇聚成一汪甘甜,为这场茶会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期待。

随着茶香渐渐弥漫,一壶嫩黄初展的茶叶在银瓶中翻滚,仿佛是春天的缩影,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凝聚其中。众人围坐,静待茶成。当第一杯茶汤呈现在眼前,那清澈如明镜的液体中,几片嫩叶悠然漂浮,如同月光下的团圆,温柔而静谧。轻啜一口,口腔中立刻充满了清新的香气,仿佛能洗净一切尘嚣,留下的只有心神的宁静与清明。

此时,周围的琴瑟声渐息,歌舞也随之停下,所有的目光、所有的思绪,都集中在了这小小的茶杯之中。人们谈论着惠山茶的悠久历史,分享着各自对茶的理解与感悟,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然而真挚的情谊。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与繁复,只剩下茶与人之间的对话,简单、纯粹,却深刻而意味深长。

在这样的氛围中,有人提起了司马相如的故事,那位曾以酒为友的才子,如今似乎也在茶的引导下,找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或许,在这杯茶中,他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向往——那是一种超越物质享受,追求精神自由与纯粹的情感。一饮而尽,不仅化解了酒后的沉重,更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与释然,仿佛连身体的每一根骨头、每一根毛发都变得轻盈起来。

这场茶会,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聚会,它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情感的交融。在茶的世界里,人们找到了淡泊名利、回归本真的自我,体会到了在纷扰红尘中难得的宁静与和谐。茶,成为了连接彼此的桥梁,让这份淡交情得以延续,也让生活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与美好。

临江仙(咏熟水话别)

记得高堂同饮散,一杯汤罢分携。绛纱笼影簇行旗。更残银漏急,天淡玉绳低。

只恐曲终人不见,歌声且为迟迟。如今车马各东西。画堂携手处,疑梦又疑非。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勾勒了一幅离别的画面,情感深沉而细腻,既有宴席散去的落寞,又有对未来重逢的期盼与不确定。

首句“记得高堂同饮散,一杯汤罢分携”,开篇即点出回忆的主题,通过“高堂同饮”的欢乐场景与“分携”的现实对比,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反差感。这里的“汤”指的是宴席结束时的送行酒,一杯之后,便是离别的开始,情感的转折自然而深刻。

“绛纱笼影簇行旗”,此句以视觉形象强化了宴后离别的氛围。“绛纱笼影”描绘了宴会场所的华美与灯火辉煌,而“簇行旗”则暗示宾客纷纷离去,旗帜簇拥,既是热闹的象征,也是分别的前兆。光影交错中,人们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

“更残银漏急,天淡玉绳低。”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夜深人静的景象,时间的紧迫与自然界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更残”、“银漏急”意味着时间的流逝,而“天淡玉绳低”则是天空中星象的变化,预示着夜已深,也暗示着离别的时刻越来越近。星河低垂,似乎也在见证这一刻的离愁别绪。

那是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高堂之上,灯火辉煌,宴席上欢声笑语,杯盏交错。宾主尽欢,谈笑间,忘却了世间的烦恼与忧愁。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随着宴席进入尾声,主人起身,举起最后一杯酒

——那杯象征着离别的汤,深情地望着每一位宾客,眼中闪烁着不舍的光芒。这杯酒,既是相聚的庆祝,也是别离的序曲。一饮而尽后,宾客们纷纷起身,互道珍重,依依不舍地走向各自的归途。

室外,夜色已深,宴会的灯火映照在红色的纱帐上,显得格外温暖而神秘。一行行仆从举着灯笼,灯笼的光影摇曳生姿,宛如簇拥着一面面行进中的旗帜,为即将离别的宾客照亮前行的道路。此刻,时间仿佛加快了脚步,“更残银漏急”,银色的漏壶中水滴的声音清晰可闻,提醒着人们夜已深沉,别离的时刻已经到来。

抬头仰望,夜空辽阔,星辰点点,那最亮的一串星星——“玉绳”已低垂至天边,预示着夜即将过去,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这自然界的变换,与人间的悲欢离合不谋而合,仿佛在告诉人们,无论相聚还是别离,都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轮回。

“只恐曲终人不见,歌声且为迟迟。”宴席的乐声渐渐低沉,人们担心随着音乐的结束,那些熟悉的面孔也将消失在夜色中,于是请求乐师延长曲调,让这一刻的相聚多停留一会儿。这迟来的歌声,既是不舍的挽留,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如今车马各东西。”终于,离别的时刻无法避免,宾客们乘上各自的车马,向着四面八方散去。他们心中充满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知旅程的憧憬与不安。车轮滚滚,尘土飞扬,曾经紧紧相连的心,在这一刻被距离拉远。

“画堂携手处,疑梦又疑非。”回想起宴会上携手共游画堂的情景,一切都那么美好而梦幻,但转瞬即逝,让人不禁怀疑那是否只是一场梦。在离别的现实面前,那些温馨的记忆变得模糊而又遥远,仿佛是梦境与现实的边缘,让人在怀旧与现实中徘徊,既希望那美好是真实的,又害怕那只是虚幻的泡影。

这场离别,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分散,更是心灵上的牵扯与挂念。它教会了人们珍惜每一次相聚,因为每一次分别都可能是永诀,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未来重逢的无尽遐想与深切期盼。在人生的旅途中,这样的别离与重逢,构成了我们记忆中最宝贵的部分,让人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寻找着那些曾经温暖过自己的光亮。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