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穆公在位的时候,有一年大旱。穆公问县子:“天旱不下雨,我打算晒巫求雨,怎么样?”县子不赞成他的做法。穆公又说:“我打算迁移集市,怎么样?”县子回答说:“天子死,要在小巷里集市七天;诸侯死,要在小巷里集市五天。为了天旱而迁移集市,不也是可以的吗?”
考察县子的这种说法,是为迁移集市而求雨。考察《诗经》、《尚书》上的记载,月亮靠近毕宿就会下雨。日月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能因为迁移集市的缘故,靠近毕宿的北面而使天下雨吗?月亮靠近毕宿天下人用来预测涝旱,迁移鲁国的集市,怎么能改变月亮运行的轨道呢?
月亮在天空运行,三十日一个周天。一个月之中,有一次经过毕宿,靠近毕宿的南边就天晴。假使以迁移集市的行为去感动天,能使月亮靠近毕宿的北面,那么在月亮已经靠近毕宿南面的时候迁移集市,能够让月亮再靠近毕宿的北面而求得下雨吗?像县子的这种说法,是不可采用的。
阮郎归(闺情)
斜河一道界相思。好秋都上眉。鸾笺象管写心啼。搦愁题做诗。
添别恨,卜欢期。灯花红几时。看看月上小窗儿。夜香今夜迟。
“斜河一道界相思。好秋都上眉。”这两句词诗意地描绘了秋夜的景象与女子内心的情感交织。"斜河"可能是指天上的银河,象征着隔开她与心中所念之人的一道无形屏障,也寓示了相思之情如星河般深邃绵长。"好秋都上眉"则运用拟人手法,把秋意融入到女子的眉黛之间,那如画的秋色仿佛凝结成了淡淡的忧愁,萦绕在她的双眉之上,表达了秋的寂寥与女子的愁苦相互映衬,使她的哀愁更显得生动鲜明。
“鸾笺象管写心啼。搦愁题做诗。”这一句揭示了女子借诗词以抒怀。鸾笺象管是古代文人士女常用的精美文具,此处代表女子通过书写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写心啼"形象刻画了她在创作诗词时内心的悲戚,笔下的每一个字似乎都伴随着泪水与心碎之声。她将自己的相思之愁化作诗句,以此寄托无尽的思念与期盼。
“添别恨,卜欢期。灯花红几时。”这里的“添别恨”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痛苦情绪,女子在诗文中不断地累积着对离人的思念和遗憾。同时,她还试图通过占卜预测重逢的日子——“卜欢期”,这种古人常用的方式,反映出她在迷茫中寻求慰藉的心态。“灯花红几时”既是现实场景的描绘,也是对命运未知的隐喻,灯火闪烁的灯花是否能预兆喜讯的到来,或者何时才能迎来团圆之夜,令人悬念。
“看看月上小窗儿。夜香今夜迟。”最后两句展现了女子独守闺房,仰望窗外月升的情景。月光透过小窗洒入,本应宁静美好的夜晚却因为思念的人不在身边而变得格外漫长。此外,“夜香”一词或指室内的熏香,或是户外自然的芬芳,但无论何者,均表现出今夜香气迟迟不来,象征着欢乐与和谐的气息暂时缺席,进一步烘托出女子深深的孤独与期盼。
综合以上解析,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秋夜寂静,明亮的银河横亘在天空,宛如分割两颗思念的心。闺中女子独坐案前,对着窗外渐升的明月,手中握着鸾笺象管,以诗词的形式记录下心中的相思之苦与离别之痛。她细数着分秒,盼望着佳音,然而今夜的夜香迟迟未来,唯有孤灯伴月,空余满腹相思与等待。整个场景充满了浓厚的婉约韵味和深深的情感内蕴。
浣溪沙
淡淡青山两点春。娇羞一点口见樱。一梭儿玉一纣云。
白藕香中见西子,玉梅花下遇昭君。不曾真个也销魂。
这首词选取了五个独立而富有意境的画面,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描绘了不同情境中的女子之美以及欣赏者的微妙心理感受,整体风格含蓄优美,流露出诗人对美的细腻体察与独特感悟。
“淡淡青山两点春。”此句以青山为背景,借用“两点春”暗喻女子如春天般的容颜点缀其中,清新淡雅,犹如早春山间悄然绽放的花朵,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感觉。青山的淡淡色彩和女子青春活力的两点春色形成对比,既突出了女子的秀美,又赋予了画面悠远而静谧的氛围。
“娇羞一点口见樱。”这句聚焦于女子樱桃小嘴,以樱花的娇嫩与鲜艳比拟女子的羞涩之美。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樱桃因其色泽娇艳、形状小巧而常被用来形容女子嘴唇之美。此句勾勒出女子微微含笑、略带羞涩的神情,让人心生怜爱。
“一梭儿玉一纣云。”“梭儿玉”和“纣云”都是具有诗意的比喻。梭儿玉可能指的是女子纤细洁白的手臂,如同织布机上穿梭的玉梭一般光滑亮丽;“纣云”则可能比喻女子如云的秀发,轻盈飘逸。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塑造了一个从手臂至秀发皆透出温婉柔美气质的女子形象。
“白藕香中见西子,玉梅花下遇昭君。”此句引用两位历史上的美女西施(西子)和王昭君作为象征,分别对应女子的内在品质与外在风姿。在白藕散发的清香之中,女子如同西施般纯洁无瑕、清新脱俗;而在玉梅花盛开的环境之下,女子又如同昭君一样冰清玉洁、气韵高华。两个典故的融合使得女子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寓意其兼具内外兼修之美。
“不曾真个也销魂。”最后这句点出了观赏者对女子美的沉醉,即使并未真正亲近接触,只是远远欣赏,也能让人感到神魂颠倒,为之倾倒。此句既有对女子魅力的高度赞美,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对于审美体验的独特理解——无需实触实景,仅凭意象与情感就能达到心灵的触动与共鸣。
综上所述,这首词通过对女子容貌、气质以及所处环境的巧妙描绘,构建了一系列美丽且引人遐想的画面,展现出中国古典文学中婉约派词人对女性美的细腻捕捉与艺术升华,令人在阅读过程中不禁陶醉于这幅流动的画卷之中。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