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九七年二月,明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任命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官。《“南北榜”之争》中记载:经过阅卷,一共录取了进士五十一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人全数落选,这一榜被称为“南榜”。
北方各省的举人表示强烈不满,到礼部衙门鸣冤告状,指责主考官搞地域歧视;也有人说考官徇私舞弊,一时间舆情汹汹。
朱元璋新任命一个调查小组,重新查阅落第举人的试卷,并经过复查将其呈送给朱元璋。这些卷子质量实在太差,结果一出,北方士子更是群情激愤。这时有人上告说,调查小组的官员故意把写得差的答卷,进呈给皇上。
朱元璋大怒,处理了一大批官员:之前的主考官刘三吾被定为反贼,发配西北;之后的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曾是朱元璋的侍读)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主持策问,录取了进士六十一人,全是北方人,故又称“北榜”。这起案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榜案”。
其实,这并不是一场简单的科举舞弊和反舞弊事件。南北榜案的实质,是一场统治者利用科举扩大统治基础、笼络士人的政治事件。后来,明朝采取按地域分配名额的方法录取进士。由此看出,统治者为了既考虑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一的地域差异,又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可谓煞费苦心。
陶明淑,感觉把陶大人……也不差。至于词作,花与我,难分舍。上上下下,大家都是如此命运,不会更差了。历史往前推进,还真不好说什么是终点。小年,怎么南北不一呢。
望江南
秋夜永,月影上阑干。客枕梦回燕塞冷,角声吹彻五更寒。无语翠眉攒。
天渐晚,把酒泪先弹。塞北江南千万里,别君容易见君难。何处是长安。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秋夜的场景,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情感融入其中,给人以深深的感动。
“秋夜永,月影上阑干。”这是对秋夜的描绘,月影照在栏杆上,让整个夜晚都充满了神秘感。这样的景象也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寒冷和孤寂。
“客枕梦回燕塞冷,角声吹彻五更寒。”这里写的是客居他乡的词人,在梦中回到了燕塞,感受到了寒冷的气息。而角声则吹彻了五更的寒气,让人不禁心生凄凉之感。
“无语翠眉攒。”这里写的是词人的情绪,他感到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默默地皱眉思考。这样的描写方式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词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天渐晚,把酒泪先弹。”这里写的是天色渐晚,词人端起酒杯,泪流满面。这样的描绘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了词人对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塞北江南千万里,别君容易见君难。”这里写的是词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他们相隔千里之遥,相见难易。这样的描绘方式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何处是长安。”这里写的是词人对长安的思念之情,长安是他的故乡,也是他心中的理想之地。然而现在他身处异地,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到长安。这样的描绘方式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词人对故乡和理想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情感表达,将秋夜、离别、思念等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深深的感动。词人通过描绘具体的场景和情感,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以及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词也反映了人们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于离别的无奈和痛苦的普遍感受。
还得有使命。
秋夜,永远是那么深邃而悠长。月光轻轻洒在阑干上,银色的光华给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幽美。我独自倚在窗前,望着那轮明亮的月亮,心中涌起一股说不出的寂寥。
夜已深,我躺在客枕上,却无法入眠。那燕塞的冷风透过窗户的缝隙,轻轻拂过我的脸颊,仿佛在诉说着那遥远的故事。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曾经陪伴我走过的人和事,那些欢声笑语、那些离别伤痛,都如同一幕幕电影般在我的脑海中回放。
突然,一声凄婉的角声划破了夜的寂静,那是戍守边疆的战士吹奏的离别之曲。这悲凉的旋律如同冰雪一般寒冷刺骨,让我不禁打了个寒颤。我闭上眼睛,试图将这悲伤的情绪压抑下去,但那翠眉却不由自主地紧皱起来。
天色渐渐暗下来,我端起酒杯,想要借酒消愁。然而,泪水却先于酒水滑落,湿润了我的脸颊。我看着那酒水滴落在地上,如同我对离别之痛的无奈和惋惜。我无法想象与亲朋好友的分别,那种感觉仿佛是心被撕裂了一般。
塞北与江南,相隔千里万里。我想象着那遥远的路途,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无尽的苍凉。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孤独和无助,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漠之中,四周都是无尽的黄沙和荒凉。
何处是长安?我心中不禁涌起这样的疑问。长安,那个传说中的繁华都市,如今却成为了我心中遥不可及的梦想。我渴望能够再次回到那里,回到那个充满温暖和笑声的地方。然而,我知道那已经是一个遥远的梦了。
在这个秋夜中,我独自品味着离别的苦涩和孤独的滋味。我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次与亲朋好友相聚,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次感受到那份温暖的关怀。我只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幸福,而我则会在这个秋夜中默默地等待和期盼。
秋夜永,月影上阑干。客枕梦回燕塞冷,角声吹彻五更寒。无语翠眉攒。这是我对这个秋夜的全部感受,也是我对生活的无奈和感慨。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我知道我会坚持走下去,直到再次与他们相聚的那一天。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