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林奕含让我感觉圆满了,而千小南让我感觉空虚了。那之后我就成行尸走肉了。当你看到一个完全符合你想法的书的时候,你会产生什么感觉?我会产生两种感觉。当我读完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我感觉完全写到了我的心里,我不知道写小说有什么意义了,但是我能好好生活。而读了千小南的几部作品,我感觉我想写的东西都被他写完了,并且我不知道我活着得干嘛了。小说写到这个程度,就只剩下面对人生了。如果千小南现在是个全国顶流作家,我能以他为目标继续走下去。但是他的名气也就那样,我就想知道这个世界怎么了,连他都不火,我到底能不能写得出让世界容下我的作品?
可是仔细想想的话,他写的东西也就那样,无外乎就是反封建反迷信,然后阶级那一套,基本没有任何突破和意义,仔细想想,他写的也不是我想写的东西,只是我被他人影响之后附加的想看的东西。比如他的小说封面是那种梗图,那种梗图我是在《素晴日》第一次见过,看到那个标题我就想到《素晴日》,我很想再体验一下素晴日的感觉,结果他的内容又不如。很多人说《樱之诗》特别具有文学性,我没那么大感觉。还有很多人夸林夕辰,我也没有感觉。但是他们老夸老夸,夸得我疑惑重重。我想我大概是这样感受到某种心理的:千小南的作品是那种我在网络上看到很多人说喜欢的作品,但是网络上又没那么多人看他。这种矛盾搞得我头疼。至于我自己,这样的作品在我心中实际上应该是不入流的那一档。
但这又是我目前老想写的,比如阶级啊什么的。事到如今,我只能完全摆脱这种想法,完全摆脱诸如马之类的东西。世人不是愚昧,而是把聪明用错了地方。刘慈欣那句话还是好啊,无知与弱小不是生存的阻碍,傲慢才是。《三体》还是小众文学的时候,这句话是我们自我反省的名言。《三体》大火之后,这句话成为了傲慢者的座右铭:我不傲慢,你们才傲慢,那么你们是SB。其实他自己最SB。
我为什么极其讨厌拉康齐泽克那一套。其实我也不是太懂,但我能感觉到,有一些东西是自我反省用的,不是用来批判人的。而现在乌泱乌泱一大帮学这种东西的,就是拿这一套喷人而已,这就导致我已经没办法拿来自我反省了,但其实自我反省需要的还就是这些东西。到最后这种哲学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学,谁内心强大谁就不被影响,那这种哲学就变成了一种剃刀,不受影响的是上等人,受影响的是下等人,最后这套哲学反而催生出了哲学家应该最讨厌的,最糟糕的东西:权力。有的人可能还会把权力当做这种哲学的精髓。某本现代哲学史说nc可能是尼采自己也愿意看到的一种社会实验,当时我半信半疑,现在我觉得滑天下之大稽。如果丛林法则就是哲学的真谛,那学什么哲学?向森林,向动物,向大自然学习不就好了吗?
原先我一直把这种社会批判之类的东西当做很神秘很高大上的东西,既想写又不敢写,现在,这种东西在网络上都烂大街了,多到让人要吐了。这一派的东西,我是不写,也不看了。其实最开始我就已经打算和这种东西决裂,但是就在那个当口,网络上掀起了一些浪潮,让我以为可能什么新的变革到来了。现在看来,全是扯淡。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现代的东西衰落得这么快,为什么它们经不起一丁点风浪。我忽然想起了我看过的一些哲学,陈来写朱熹对于理学的理基本就是否定态度,谢林的一些观点我觉得莫名其妙,不理解他们为什么那么执拗。现在看来,古人的一些进人无法理解的执拗,就是那个年代的思想基石。今天的解构已经把地基毁了,上面又如何建得起高楼大厦?这大概就是杨立华放弃王阳明,而崇朱熹的原因?
但是杨立华年轻的时候还是很迷王阳明的。王阳明年轻的时候也还在“五溺”。有些东西必须凭借自己的经验去摸索。最起码,他们好歹能写出他们想要的东西,我却连完本都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