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后一只合众邦小队离开了新临城,在斥候的再三侦察下,张靖宁终于确信敌方撤退了。但在杨文秀的要求下,她还是严守在这些天建成的东城防线里,只是派遣些小队士兵去西城搜刮物资。

很快张靖宁就知道为啥这些白夷要撤退了。过了一天,张靖宁便看到了阳华国的轻骑,据她们所说,援军大部队已经在路上了。此时距离新宁城城破,已经过了二十五日。

-------------------------------------

“话说这柴英晖柴大将军在她十二岁太宗朝的时候便作为九边少年军当兵吃饷了。那时候的大顺军队虽然已经不是太祖时期的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百姓姊妹兵,但也是军机俨然。再加上她出征的时候多数是在藩国作战,自有当地官府接应,也不至于军纪败坏到那里去。哪怕后来在朝中为新党说了些话被流放到了这海外万里的阳华,这阳华国对于治下殷人也是恩威并施的。

然而在她率军反击入侵西人的时候,所见所闻让当了四十多年兵的她不忍直视。遭害了的城池皆是尸横遍野,有些地方甚至千里无人烟,而这种惨状随着他越发深入越来越多......”

在阳华王国的王都荣津府的一处随处可见的茶馆里,几个衣着绸缎长衫打扮的读书人正如以往一般谈天说地,这话题自然是这些日子里引起阳华王国上下愤慨的西夷入侵。

“所幸天佑忠良,就在阳华与西夷边境的新临城,居然还存了千余百姓,待到柴将军王师所至,皆跪倒在地口呼天意昭昭!天意昭昭!在场军用无不闻之落泪。”

一个秀才打扮的年轻女子见这一直说话的女人吸引了全场的目光,有些微微不喜,接过话头说道“我却知道,这守城之将乃六品掌旗张靖宁,本为长安京营哨总,也是这九边少年军出身......”

“这九边少年军到底是何方劲旅,居然出了这么多将才?”一个口音有些僵硬,似是藩属国的客商连忙问道。

“这九边少年军呐,乃是太宗所创,只收十四岁以下的少女......”

听闻话题已经被带歪,坐在二楼的杨文秀也停止把玩手里的陶瓷茶杯,将杯中的茶水一饮而尽。

这些人虽说表现得对战事很感兴趣,但说到底也不过是谈资罢了。阳华终究是一个没有根的殖民国家,这种事情若是发生在大顺,这些人表现自己的方式便会变成咒骂西人何等罪孽深重,边境受兵灾的百姓如何可怜无助,然后最后便会自比一下班超要有笔从戎,然后几个读了几本书的臭老九便该互相推让......

不过杨文秀此番有这个闲情雅致来茶馆坐一坐,可不是为了听这些人谈天说地的。自从他们这些新临城来的难民回到阳华境内以后,被战事狠狠打脸的朝野上下自然把张靖宁这个在沦陷区坚持了近一个月的守城之将当成典型好好地宣扬一番——虽说现在十六岁已然六品的平级已是升无可升,但却是给换回了老本行,调进了荣津府的荣字营里,剩余的在新临保卫战里出了力的,也是该赏赏该升升。

至于他?他把所有的功劳全推给了张靖宁,反正在阳华这个体制下作为男人的他也不可能做官,最多又给一个类似于贞洁烈夫的名头罢了,与其要一个这样的名头,不如让自己那小姨子的宦途更宽一些。不过不知道为什么他那小姨子却十分不愿意,只是在他好说歹说之下才答应下来。

不过不能在明面上做官却不代表杨文秀不想往上爬了。他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而尽快将他手里那些财物出手便是第一步。

只是这第一步便已经卡了快一个月了。他打听了许多商行,都不愿接手他的货。不用想都知道肯定是那些被夺了财务的客商联合起来使绊子,见他妻妹现在红极一时不敢上来夺回,只会在角落里搞些串联。一个月过去咯,终于有人愿意来收这批财物,杨文秀便把她约出来在这茶楼里见一面。

“你好,请问是杨掌柜吗?”两杯茶下肚,杨文秀的对面终于来人了。是一个长相秀丽的妙龄女子,不过二十出头,穿着沿海富家千金常穿的橙色绸缎,头发带着些许棕色,有些卷曲,配着一个红宝石雕成的发簪,五官甜美,感觉到杨文秀在看着她也露出一副甜甜的笑容,给人一副悠闲的富家千金的模样。怎么说呢,给杨文秀一种他那个世界的那种名校校花的感觉。

“是的,请问您就是郑掌柜是吧?”杨文秀放下手里的茶杯。

“是的,你可以叫我郑白筠。”郑白筠也觉得面前的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茶,轻品一口,道“杨掌柜那批货我已经差人看了,确实不错,不过嘛,倒是有许多老朋友要我不要接受那批财物。”

“那郑掌柜的意思是?”杨文秀依旧不动声色。

“我既然来见杨掌柜了,自有自己的打算。”郑白筠把手里的茶杯放在桌上,道“不过我想知道,若是脱手了那批财物,杨掌柜想在荣津府做些什么生意?当然若是不能开口,那就当在下失礼,不必再言......”

“告诉郑掌柜也无妨。”杨文秀从楼上往楼下看去,正好可以透过茶楼大门看到外面来往的车水马龙,道。“我打算做交通的生意。”

“交通?”

“便是买些马车,顾些没有马车却会开马车的师傅,由她们载客,我只收些车马费用。”

“然而阳华国已有驿站,这车马行的生意也多的很。”郑白筠脸上依旧是一副平静的模样。

“驿站只供王公贵族使用,车马行亦是马车夫给车马行老板打工,大头全给了老板。”杨文秀用手指,轻轻绕着茶杯口打转,“而我所做的生意,便是我拿小头,马车夫拿大头,届时马车夫去留自如,收的钱也会比市场便宜些。说白了,我只不过是建立一个由马车夫组成的行会,而我就是她们的行会经理人。”

郑白筠轻声念了一声行会,有些若有所思。

近代史上,杨文秀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些人说他是敌基督,有些人说他是救世主,但无可争议的,他所创建的联合行会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欧洲——此时阳华已然取消这种制度——焕发第二春,乃至于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版。

——《全球通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