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当年成婚以后夏和与风铃回万妖国的时候,风启还和夏和打了一架,那一架打的昏天暗地。双方的老一辈只是在一旁看着,毕竟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了,大家都是亲家,没必要动手,两个小辈打一架就行了。
最终夏和还是输给了愤怒的大舅子(故意的),这些年来风启一直没给夏和好脸色。
“其实我这几天才醒过来,之前被人暗算了,昏迷了一年多。”
“怎么会这样!那姑丈你现在有没有那里不舒服?”风雨菡紧张的看了看夏和的身体。
“幸亏的得到一位高人相助,不仅解了毒我还突破到了合体后期。现在我的身体好着呢。”夏和伸手在风雨菡的头上摸了摸,主要是摸风雨菡的角。化形后的风雨菡用头发把麒麟角藏了起来。
“这位高人就是现在这次改革的策划者,不过他现在把大部分事物都甩给了其他人,看样子他不想站在台前。”
“他这么做能得到什么好处?”
“不知道,或许他和老丞相是同一类人吧。所以我打算过几天去东州走一趟,亲眼看看,然后再和他好好的聊一聊。”
“我也想和姑丈一起去,这也是我这次过来的目的之一。”
“好。”
时间回到现在。
望海城工业区里第一座灵力分配站建设完成。南宫静以汲灵阵为核心实现了牧夜的灵力网构想,以灵力分配站为起点将灵力送往工业区里各个工厂,工厂里的各个生产设备也全都该用灵力分配站传输过来的灵力,这样做可以大大增加安全性。
除了为工厂供能以外,还能为望海城的公共设施供能,未来还可以为百姓们提供安全可靠的灵力使用。
灵力分配站使用的汲灵阵是南宫静找牧夜开发的的多重汲灵阵。灵力的产出和稳定性更强,牧夜还设计了冗余结构防止汲灵阵因为一点损坏就直接停止运行。
研究中心已经完成了灵力灯的设计工作,样品也已经做了出来。如果测试结果符合要求的话,就可以大规模推广了。除了灵力灯,灵力灶也研发完成了。因为灵力灶牧夜已经做出来了,所以研究中心做的就是简化生产和工艺。
除了民用品,造船厂也传来了好消息。造船匠们找到了可以将两块灵钢“焊接”起来的方法,这意味着第一艘由灵钢打造的海船有了实现的希望。
晚上牧夜在茶馆里宣布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要把茶馆关了。
“为什么啊!夜哥哥,好好的为什么要把茶馆关了呀。”反应最为激烈的就是柳莹莹了,这间茶馆里包含了无数柳莹莹美好的回忆。
“别那么激动,莹莹。我只是说关了,又没说要把茶馆卖了。”
“哥哥,你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莫锻有些好奇牧夜这么做的原因。
“当然是开始一场新的旅行了。放心这次会把你们都带上的。”
“我。。。”夏明月欲言又止。
“。。。。。。”南宫静只是沉默着。
“明月你也要来,因为这次和你有关。”
“和我有关?”夏明月有些不明所以。
“过几天你就知道了。我现在只是提前和你们说一下。”
时间飞逝,转眼间数天时间过去了。
汤怀远完成了培训,开始接手夏明月的工作,因为所有事情差不多都走上了正轨。接下来的时期汤怀远就能处理,所以夏明月不需要再管理了。
除了汤怀远,一大批完成培训的官员开始接手相关的职位与工作。
夏和这边没有提前通知夏明月他要来,所以夏和与风雨菡乘坐宝船快到望海城的时候夏和才告诉夏明月自己快到望海城了。
本来夏和是打算微服私访的,但是想到之后的改革推广,夏和干脆把朝中大臣都带上来,加上风雨菡的使节团,五六条宝船浩浩荡荡的降落在望海城工业区的停船场(专门停宝船的)。
匆匆过来迎接的夏明月都来不及换衣服,更被提清场了,好在那些货运宝船都没有受到什么干扰。这次夏明月特意把牧夜拉上了。
从包船上走下来的夏和,使节团以及文武官员都在好奇的打量着这个地方。
“父皇。”夏明月恭敬的行礼。
“明月快来让为父抱抱,我闭关的这段时间你变了很多,变得成熟了是个大姑娘了。来和老爹说说,有喜欢的人没有?”夏和给了夏明月一个大大的拥抱。最后一句是夏和悄悄和夏明月说的。
“父皇,这么多人看着呢,快松开啦。”夏明月没有回答,只是让夏和快松开她。
夏和松开夏明月以后,注意到了夏明月身后的牧夜。但是夏和没有上前问候,而是拉着夏明月的手让夏明月带他们进去参观参观。
接下夏明月带他们参观了钢铁厂,机械制造厂,灵力分配站,兵工厂,造船厂,综合训练中心,研究中心还有新建立的民用品工厂。
最后参观的是河对岸的新居住区。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居住区的房屋已经从木质变成水泥制的了。在那些喜欢木质建筑的大臣眼里,这水泥建筑毫无美感可言。
参观完所有设施以后,夏明月他们到了管理中心的会议室。还好牧夜当初把会议室修的足够大,要不然今天可坐不下这么多人。
“好了,诸位已经参观完了,有没有什么想法?”夏和看着诸位大臣们说。
“陛下,我认为应该尽快在国内推广。”首辅林清源第一个发言。
“臣等附议。”其他大臣们纷纷附和。她们这么做首先是这些工厂确实可以让大夏变的更好,其次是他们没忘记上一次改革阻挠夏和的人的下场。
“我反对。现在根本没有可能向全国推广。”南宫静提出了反对意见。
“哦?南宫卿可否详细说说你的想法?”
“我的建议是先开办速成学校,招收工匠或者工匠学徒。这样就能在短时间里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工匠,然后逐步扩大学校规模和数量,这些经过培训的工匠就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