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仙,顾名思义就是在碟子上的神仙。这是一种比喻的称谓,阴阳不测谓之神。人们在用碟子占卜时,发现碟子会自我移动,回答问题,变化莫测,因为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故称为碟仙。

碟仙就是寄生在碟子上的神仙。这个神仙可能在碟子上,可能不在,所以需要用我们的意念将它请出来,当神仙附于碟子的时候,碟子会自我移动,并且回答您的问题。有时灵,有时不灵。要根据这个神仙的性格、脾气来看。所以,心诚则灵。当然,如果因为您的心念有杂,不纯时,可能请到的不是神仙,而是冤魂,所以请时一定不要乱说话。

碟仙,就是用碟子来占卜

碟仙碟子,它起源于中国古代"扶乩[jī]",后技术逐渐简化演变而成。

扶乩"在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1848年"扶乩"开始在美国流行,它是容易再现、简单真实的"占卜技术"。

扶乩《辞海》的解释是:一种迷信,扶即扶架,乩指卜以问疑,也叫扶箕、扶鸾。《中华道教大辞典》解释:扶乩是古代"天人交通"术的一种,又名扶鸾。

古人在与死者交流的实践中逐渐改良出一种容易重复再现、简单有效的方法,即将一支木笔绑在一个竹簸箕的边缘,操作者在两边扶着簸箕,建立联系,然后"笔"将会在沙盘上自动写出来各种信息,这就是由中国古人发明的"扶乩"技术。扶乩技术有两大特征要素:第一是木笔会自我移动,第二是木笔会根据人的提问回答问题。

后来,中国人用碟子取代簸箕木笔,用字盘取代沙盘,扶乩就被简化发展为今天的请碟仙。在台湾"碟仙"曾于六十年代,突然一夜之间风靡了各处城乡中的男女老少,人们沉迷的程度比现今的彩票还要严重。这种奇异的占卜方式已远及世界各国,尤其在夜晚来临时,在世界许多个角落的家庭中,除了桥牌、麻将和大富翁,有不少人正纷纷把手指按在一只小碟子上,怀着兴奋、好奇及某种程度的惊恐,焦急地召请着"碟仙"降临来驱动碟子,游移于各种文字的字盘上,为人们解答疑惑或预卜运气。

在国外这种捆着笔的簸箕逐渐演化成一种心脏形状的更为复杂的"占卜板"。占卜板大致就是扶乩在国外的一个翻版。韦伯英语词典定义"占卜板"是:一个有三个支撑的三角形或者心脏形的木板,其中两个是普通滚轮支撑而另一支撑是一支笔。当手轻轻接触这种木板时,会自动产生书写现象。

笔仙是一种招灵游戏,通过笔来和一种我们姑且称之为笔仙的能量体交流。笔仙,是人们幻想出来的。同时,也是一部恐怖电影和恐怖小说的名称笔仙。

笔仙属问鬼类招灵游戏,意激发内心恐惧,岭南讲鬼与笔仙共同点在于能够向鬼提问。

在一些大、中学生中流行的请"笔仙"、"筷仙"、"碟仙"等游戏,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现代游戏,而是中国最古老的巫术之一"扶乩"(乩音jī)的变种或简化版。

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涂建华先生告诉记者,"扶乩"最早发端于对传说中紫姑仙的崇拜,而起源时间历史记载说法不一。宋代人洪迈在其《夷坚三志》中认为是唐朝武则天时期才逐渐出现,南朝的刘敬叔在其《异苑》中却早有这方面的记载。

扶乩巫术的变化,表现在紫姑故事的变化、请神时间、场所和请神内容的变化诸方面,沈括的《梦溪笔谈》曾有过记载。

"扶乩"的最大变化在于文人和道士、巫师操纵以后,已经变成一种占卜游戏。到了近代,已被会道门利用,成为帮会聚合会众和收敛资财的手段。

郭正谊教授介绍,扶乩一般指用一横棍和一支笔,两人手指顶着横棍,下面有一沙盘,笔在沙盘里画出纹路后,主乩人就读"天书",耙子抚平沙盘后可以再读。

"文革"时期和80年代中期,"请仙"在农村开始流传,有些请观音,有的甚至声称毛主席和周总理都能请到。这种活动在河南、陕西一带尤为猖獗。

最早"碟仙"只是个人玩,后来流传成巫婆碟仙馆。"请仙"在中国南北方都有,北方盛行的叫"簸箕仙"。是将簸箕里盛满米,插一根筷子,当筷子提起装米的簸箕时,相信者就认为簸箕仙来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