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任何的根据,只是全凭推测。首席技官,我也想相信你进行了应对隐患的充分设计,但是事实摆在我的眼前,要想引发这种规模化的同时爆炸,在晶石武器的隐患当中,必然存在着能够人为操作的设计漏洞,你要如何解释呢?”

“原来如此,怪不得你会这么坚持要把我也拉过来回答你的问题。不过,也不知道是因为你有一颗大心脏,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置身于那场凶险的袭击当中,你竟然还能有闲心思考这些事情。”

华茵说完,瞥了瞥程晋一眼,而程晋只是用摊手的动作回应了她。

“不过,我也必须承认,如果没有你这个当事人的这些非常有参考性的见闻,有些话我还真不好摆到明面上来说。你对我的这些看法,起码还能算得上是推测,在你说出这番话这之前,我的这些想法,就只是拿不上台面的直觉,因为对方在这方面也确实相当小心与老练,很难让人抓到把柄。”

“首席技官,你这是什么意思……”

听完华茵这一番话,宁巧晨不禁有些云里雾里。

“先说结论吧,你这些对我的推测,只是一场误会而已。”

华茵一番话说得很是果断,使得宁巧晨露出一副犹豫的神色。

“误会?”

“这也不怪你,毕竟在你的本职工作当中,你能接触到的人和事的范围也就这么大,虽然的推测因为你视野的局限而有所偏颇,但是你注意到的这个问题,确实不容忽视。”

不再继续注视宁巧晨,华茵扭过头来,看向了聚精会神关注着二人交谈的黄芝与陈贤。

“宁技官刚刚说的话,也并非全无道理,的确,晶石兵器的原型是由我所发明设计得来,而且最为核心的结构,也一直沿用到了现在,她会怀疑我,也是情有可原。然而事实上,自从晶石兵器开始量产之后,各个零件的生产,就已经交付给了具体的军工厂,他们都有自己的生产体系,很少再经由我本人来进行质量的把控。这件事黄辅佐官也好,陈局长也好,应该都能给我证明。”

华茵话毕,黄芝随即露出了一副意味深长的神情。

“我听懂你的意思了,首席技官。莫非你是认为,这场袭击,受到了军工复合体的支持?”

“没错。其实,我早就发现了他们在搞一些小动作,虽然经过大量技官的努力,对晶石兵器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进,使它已经与最开始的原型有了很大的差别,但是,军工复合体的那些人,就自以为能够瞒过我的眼睛,也实在是太小看我了。其实,我只是假装没有发现他们的行动,这都是为了看清他们究竟是什么意图。”

说到这里,华茵皱了皱眉。

“但是,我还是低估了他们,我觉得他们最多也就是试图在当中偷工减料来牟利,而且我没有掌握到足够的证据,也不好将事情捅出来。可没想到,他们竟然在晶石兵器的零件上做了这种危险的手脚,最终的目的,甚至还是为了对抗执政官……”

“军工复合体的那群人的确对执政官有所不满,为了更快重建国家,执政官压低了军费的开支,可是,因为又要应对天灾爆发的缘故,却没有降低对晶石兵器的投入。如果事实真像首席技官所说的那样,那些人可能认为,执政官的举动是为了削弱军方的实力,强化自己的私人武装,此消彼长,在晶石兵器的生产中做手脚,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防备执政官用手上的武装对付他们的那一天。”

黄芝说到这里,随即又轻轻摇了摇头。

“但是,军工复合体虽然因为利益缘故,确实有可能会站到执政官的反面,然而通敌对他们带来的损失可能还会更大,他们没有理由会做出这种事情,毕竟据我所知,得知了技官城的事态之后,军工复合体的态度也非常震惊。我想,可能只是因为利益交换,有另外一些人物,从他们的手里得到了控制晶石兵器当中所做的手脚的方法,不过这条线索也足够重要,应该能借此深挖出更多我们之前没有掌握的情况……”

就在黄芝略低下头,似是有所思考的时候,这时,宁巧晨突然一脸茫然的插话进来。

“所以说,这件事和你没有关系吗?”

“当然了。你好好想想,我又有什么理由来谋划这种袭击呢?晶石兵器本就是我一手打造的事物,我又为什么非得将它的未来摧毁不可呢?”

“比如说,你觉得到达了瓶颈,就干脆破罐破摔之类的……”

面对华茵的反问,宁巧晨的声音却是越来越小,话说到最后,基本上都没有什么自信了。

“我懂,遇到瓶颈确实是研究者最为难以忍受的事情,我也听说过有一些技官因为研究受挫,做出一些极端举动。我不能保证,日后我会不会也走到这一步,但起码现在,我对于我所投身的事业,还是心怀相当强烈的热衷的。”

华茵再次扭头看向宁巧晨。

“可是你呢,宁技官?”

“我?”

面对华茵的反问,宁巧晨不由得一愣。

“人看待问题,总是或多或少带上自己的惯性思维。你既然会有这样的想法,让我不得不得出一个猜测,面临这个困境的人,其实是你自己。”

“真不愧是首席技官,虽然还是个小孩子,可我却感觉,自己都被你完全看穿了……”

宁巧晨叹了一口气,又接着继续往下开口。

“不过,事情不是我想的那样,对我而言算得上是最好的情况,万一真的就连首席技官都放弃了晶石兵器,我的一切努力和困扰,就会像是一场独角戏一样,那就实在是可笑至极了……”

“你和我认识的很多技官,都不一样啊。”

“欸?”

“自从国家开始实施技官优待,的确为吸引有才人士从事技官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但也正因如此,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是单纯为了优待而来,对于研究,其实只是得过且过,并没有很高的热情。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虽然这也是人之常情就是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