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月前李世民就接到报告说李渊的身体开始不行了,父亲还真是不相信自己吗?

李世民暗自感叹了一下,想了想,他自己也确实没有值得李渊相信的地方,顿时又叹了口气,贞观九年五月,李渊离世,享年六十九岁,玉无垢率领一千名护卫身披缟素护送李渊的棺材进陵墓,而李世民则出城五十里跪迎,李渊走得也算风风光光了。

这是国丧,李世民给他父亲的谥号是“太武皇帝”,庙号高祖,也算是让这位大唐的开国皇帝在死后得到了应有的地位。

但这在玉无垢看来没有屁用,因为她知道,这就是帝王之家!

同年,六月,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刘政会也去世,刘政会隋朝末年太原鹰扬府司马,后率兵投靠李渊麾下,唐朝建立后,他奉命留守太原,经营后方。刘武周攻陷太原后,刘政会被俘,仍忠心不屈,李世民追赠民部尚书,谥号“襄”。配飨高祖庙庭。

杜如晦和李渊等人相继离世,武家大宅里武士彠病逝,按照历史上的记载,这时候十四岁(历史改变了原来十一现在变成了十四)的武女会在这个月进京,然后成为李世民后宫里的一个才人,也就是未来鼎鼎大名的一代可笑的女皇武则天!

长安,武家的两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爹才刚死,开始欺负自己的小妈和十四岁的妹妹,不过这一切玉无垢并不知道,这时候李泰晚了一年兼领左武候大将军的同时,又被授予了雍州牧之职。

这段时间玉无垢一直带着几位公主学习,练武,在《女则》完成以后,文德皇后长孙无垢开始安心等着肚子的孩子出生,文德皇后长孙无垢生性简约,不喜欢浪费,所需的东西,够用就可以,对于皇子要求也很严格。她经常训戒诸位皇子,要求他们以谦恭节俭为先。

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东宫的日常用度。

遂安夫人对于太子十分上心,觉得东宫之内器物还不够,于是在长孙皇后面前屡次要求增加费用。

长孙皇后虽然爱护儿子,但并不想助长东宫的奢侈之风。

长孙皇后御下平和,从不无故令人有冤。太宗长年行军打仗,脾气难免急躁。后廷之人常因小事触怒太宗。长孙皇后深谙太宗脾性,总能让在气头上的丈夫熄灭雷霆之怒。

长孙皇后直接对魏征加以赏赐,并暗示自己会给予支持,可谓给魏征注入了强心剂。也正是因为有长孙皇后这样的靠山,魏征的正义直谏才会这般顺利。

长孙皇后虽然不主动出面干涉朝政,但她对于贤良却从来看重。唐太宗是一个性情中人,手下谏臣众多,尽管太宗善于调整心态,听取意见,但难免有被冲撞的时候。盛怒之下,也会出现过失。这个时候,身为妻子的长孙皇后就会发挥她的柔性力量,安抚丈夫,护佑贤良。

最著名莫过于“朝服进谏”。

长孙皇后面对盛怒中的丈夫。既没有顺水推舟出言煽动,也没有唯唯诺诺,默不敢言。她做了一个奇特的举动,暂时不理会丈夫,退到里间,换上了正式的朝服。然后走到丈夫面前表示祝贺。李世民十分惊奇,询问妻子的用意。

长孙皇后则笑着答道:“妾身听闻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直,妾贺陛下!”

李世民听了转怒为喜,之后更加重视魏征。

同样受惠于长孙皇后的还有房玄龄,当时房玄龄因过错被遣回家,长孙皇后便对唐太宗说:“玄龄侍奉陛下时间最久,为人小心谨慎,颇有奇谋秘计,他知道的事情从无泄露,如果不是有大的过错,希望陛下不要放弃这么一位大臣”。太宗听了妻子的意见,觉得有理,之后便再次重用了他。

长孙皇后对于太宗的影响力自是不用多说。自古国家将兴,必有明君临朝,而又有哲后作配。关雎美后徳,长孙皇后维护中正之臣,实不负关雎之美。

贞观九年,玉无垢本来以为过了贞观八年,长孙无垢的旧疾没有发作,就下意识就继续补齐百家之学,前往了许昌的百家学府(本书中曹魏时期的大学,曹-操-建立。),长孙无垢避暑期间身染重疾,安国君(太子)请求大赦并度人入道,为妻子健康忧虑的唐太宗立即应允,但遭到长孙皇后的坚决反对,玉无垢收道消失立刻赶回长安,长孙无垢病情在玉无垢的治疗下康复。

李世民爱重长孙皇后,尊重她的看法,即使朝政大事也毫不避讳。经常向长孙皇后询问朝中赏罚之事,长孙皇后不想回答时以“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为由拒绝干涉朝政。李世民却一定要和她讨论,再三询问,长孙皇后无奈之下决定不理踩丈夫,以沉默应对,对此李世民对妻子也毫无办法。

古代时候全部是母以子贵,而长孙无垢却是子以母贵,她的几个孩子,全部是因为唐太宗登基后生过一场重病,缠绵床榻累年,长孙皇后悉心照料,昼夜不离左右。唐太宗和长孙皇后自少年结发,共同进退十多年,即使武德末年生死攸关之际都互不离弃。因感念丈夫对自己付出的真心实意,长孙皇后将毒药系在腰间,准备“若有不讳,亦不独生”。

长孙无垢一生在训诫诸子,调和直谅,抑制外戚,赞成帝治,奖进忠良,用俾房魏,子以母贵的传奇一生。

贞观十年,皇家池塘里面,李世民看着自己的大儿子李承乾在负责烤鱼,自己的小儿子李治负责挖蚯蚓,而玉无垢却在那里优哉游哉的钓鱼。

这女人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当小厮了?

想到这里,李世民屏退了众人,自己则放轻了脚步朝玉无垢走去。

李承乾两兄弟倒是看到李世民了,但是被李世民一瞪,也不敢说话了,低着头就走到了一边,而玉无垢下意识转身,抓住李世民直接扔进池塘里面,李承乾和李治同时睁大嘴巴。

“玉无垢,你大胆!我……”李世民从池塘上岸大怒,想立刻杀掉玉无垢。

“陛下,你一个皇帝,站在你妻子师傅后面,欲行不轨之事,吾打不的你乎?”

“你胡说八道!”李世民看着玉无垢那戏虐的目光心里顿时就火了,但是有无法真的做什么,冬天的太阳总是走得特别快,巳时刚过,太阳就有一点偏西了。

初春来袭,而冬天未过!

李世民第一次为了自己深爱的女人,求另一个女人,玉无垢不久开始动身,寻找根治的药材,褚遂良是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博采众长,变化多姿,自成一家,因为精通书法,被魏徵推荐给唐太宗,并受到太宗的赏识,在玉无垢走后,褚遂良出任起居郎,专门记载皇帝的一言一行。

不久金山公主去世,玉无垢让人送来药物,可是玉无垢无法顾的过来许多了,很快就来到了贞观十一年,李承乾于延兴寺造一切经,十月,李承乾的嫡长子李厥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太宗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被长孙无垢阻止,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秦琼秦叔宝,初仕隋朝,跟随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后来,投奔瓦岗起义军领袖李密。瓦岗败亡后,投靠郑国王世充。因王世充为人奸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渊、李世民父子。后跟随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浑身伤病,拜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终于病重,玉无垢的药物也无法治愈。

在贞观十二年,新年过后,戎马一生,历经大小战斗二百余阵,屡受重伤,秦琼病死,被追赠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李世民特意下令在秦琼墓前造石人马,用以彰显秦琼的战功,在第二年秦琼改封为胡国公。

在秦琼死后不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任侠仗义,矫捷勇武。初仕隋朝,起家左千牛备身,保护元德太子,迎娶唐国公李渊之女平阳公主。晋阳起兵后,领马军总管,册封右光禄大夫、临汾郡公的柴绍字嗣昌去世,柴绍屡次大破突厥,追赠荆州都督,谥号为襄。

在柴绍死后第二天,唐高祖李渊第三女平阳公主李韵(唐书小说里面叫做李秀骊),也跟着柴绍而去,平阳公主李韵才识胆略过人,早年嫁给千牛备身柴绍。大业末年,为了策应晋阳起兵,聚拢关中豪杰,发动司竹起兵,统领『娘子军』建功立业,挑选精兵与李世民会师于渭河北岸,共同攻破长安。唐朝建立后,册封平阳公主。

本来历史上平阳公主李韵会在武德六年去世,因为玉无垢多活了这些年,平阳公主李韵谥号为昭,是唐朝第一位死后赐予谥号的公主,也是华-夏史上唯一一个采用军礼殡葬的女子,真正的生荣死哀。

不久虞世南(字伯施),这位南陈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

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进入凌烟阁受后人膜拜。

——未完待续——

雯姜进入影视城报道这天,已经是八月中旬,天热气躁,不过剧组在王惊鸿的掌控下拍摄非常顺利,剧组一点都不显得浮躁。

而师妃萱在拍摄小乔的戏后,就突然不见了。

不过布景完毕,准备就绪,王惊鸿确认之后,宣布开始拍摄,雯姜暂时没有去管她。

因为这多能人的去世,诱发了长孙皇后早年罹患并时常发作的气疾,长孙皇后渐渐病重,李承乾忧心之下便请求大赦囚徒并度人入道,以期冀蒙福佑,却被长孙皇后断然拒绝。

李承乾于是不敢将请求大赦一事上奏,只告诉了自己的太子詹事房玄龄,朝臣闻之纷纷恳请大赦。虽然长孙皇后最终还是拒绝了大赦一事。

不久长孙皇后病势加重,药石皆不见效,李世民火速将玉无垢从来许昌回长安。

在唐蓝离开以后,在武元庆和武元爽的虐-待和逼-迫下,武女最于在武家的安排下还是贞观十四年,十月入宫,封为五品才人,李世民赐名武媚,本来已经是贞观十一年,封为五品才人,应该不会在出现历史中,还是出现了晚了三年而已。

此时大唐朝中,有人开始不安分,自古以来,帝王最忌讳的就是带兵的将领和其他人走得过近,这个“其他人”,就包括其他文臣和其他皇子在内。

李泰和一般文臣来往,李世民可以不管,但是他和那些带兵的将领结交,李世民心里就不舒服了。

这不是信不信任的问题,而是李世民作为一个帝王的危机感,这是他的本能!

侯君集是李世民一手提拔的,经过了大唐和突厥之战还有吐浑谷之战,他的官位一直就往上窜,短短几年就做到了兵部尚书的位置,可谓是位高权重。

李世民一直都知道侯君集是有野心的,若不是这样李世民也不会提拔他,自从发现他和李泰走得很近之后,李世民虽然感到心里不舒服,但也没什么动作。

李世民就下了一道密旨,把侯君集调去安北都护府守边城去了,此时一个叫作称心姿容,善歌舞,比女人还妖艳的突厥男人被人安排出现在太子,太子妃苏婉发现李承乾越来越变态了,天天祈祷离开东宫,李承乾天天和称心行苟且之事,李世民得知大怒,将称心杀死。李承乾非常伤心,在宫中为自己死去的男宠立室,让宫人日夜祭奠。李承乾在宫中为称心树冢立碑,并赠予官职,并经常为称心而哭泣流泪。

但是李承乾不知道的称心乱唐的开始了,而李承乾与李世民之间的隔阂更深了。

贞观十五年,李承乾私引突厥群竖入宫,再次惹来于志宁的上书。虽然李承乾因为害怕父亲知晓而只敢偷偷地暗着来,然而世上并没有不透风的墙,自己的儿子究竟在做些什么,唐太宗李世民心里自然一清二楚。

于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令让李百药等人侍讲于弘教殿,并嘱咐杜正伦要时时规劝太子注意言行。结果杜正伦在几次规劝无效后,便把李世民的话告诉了李承乾,李承乾一怒之下抗表闻奏,唐太宗李世民对此十分不满。

贞观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于是唐太宗李世民干脆下诏取消了太子出用库物的限制。

唐太宗李世民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李承乾对屡屡劝谏他的张玄素等人意欲痛下杀手。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既李孝恭在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后,擒获名将屈突通,从平洛阳王世充,迁秦王府右二护军,拒绝隐太子李建成的引诱。参加玄武门之变,拥戴秦王李世民即位,段雄字志玄,病逝,李世民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谥号忠壮,陪葬于昭陵。

魏徵,字玄成,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不得重用。

武德元年归降唐朝,劝降英国公李勣。授太子洗马,辅佐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

贞观元年,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地区。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迁侍中,册封巨鹿郡公,负责门下省事宜,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册封郑国公。直言进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的魏徵与贞观十七年二月去世,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

魏徵死后,称心乱唐的计划也被有人推倒了最后一步,虽然唐太宗李世民并无易储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

唐太宗心痛无奈之下,只得将其幽禁别室,又命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勣、大理卿孙伏伽、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等参鞫之,事皆明验。

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大错特错,但唐太宗李世民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实在忍不下心来杀了他,关于皇子谋反一事该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需商讨,按律当诛。

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

于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爱子的一条性命,唐太宗深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于是果断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当时李世民不知道的事情,武媚勾引李治成功,两人暗通款曲,武媚对李治说李承乾不可留,在李元昌赐令自尽,杜荷、侯君集等人尽皆伏诛后,李治让人秘密的在年底暗杀了李承乾。

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李世民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

贞观十七年,九月二十八日,长乐公主李丽质因病去世,享年二十三岁,同年十一月七日,陪葬昭陵。

诗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此之谓也。唐太宗得贤后作配,唐朝有这样敢于谏言,远见卓识的皇后,贞观之治的出现长孙皇后实在助益良多,可惜儿子女儿在她死后没有什么好下场(大多是李治害的)。

历史第一位有独立谥号的皇后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第一位一字本谥加一字从夫谥的自光烈皇后阴丽华起(光武帝先去世)儿子汉明帝刘庄时期永平年上谥,根据春秋礼法,单谥为正,双谥非正,在古人看来,只有当单谥不足以道尽逝者的美好品德时,才会用上复谥。

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李世民对她思念无法停止,为了缓解思忆之苦,便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妻子的陵墓,还让大臣陪同悼念。

一次李世民让魏徵陪同,并指着昭陵的方向问魏徵是否看清了,魏征装作没看见,李世民顿时着急问道,怎么会没看见,那是昭陵啊!

魏徵闻言回答说:“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

李世民听后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顾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亲。

尽管李世民这样追思妻子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却是一个天子的真情流露,可惜在没有像魏徵这样的人怼自己了,唐蓝(玉无垢)不知是死是活,李世民一下就成了孤家寡人,称心乱唐的计划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也埋下了伏笔。

——未完待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