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了ZII-M灌输了“飞龙改”的备用核动力燃料之后,张诚发现了两者之间的核融合炉尽管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总算能够通用,这一点在经过机体的AI自检以及短暂的试飞之后,算是得到了实用性方面的验证。

不过在想了想之后,核融合炉的这种玩意,其实即使是在其他的世界,能够使用的燃料的主要元素就是那么几种,碰巧是其中一种的概率还是比较大之后,张诚感觉到自己的运气还算是不错的。

但是解决了这个算是运气范畴的问题之后,在武器整备方面则是要麻烦得多。

因为即使是调取了ZII-M上的机体自检记录的数据给托莫斯,以及有着BR-98的E-PACK进行实物对比,但是在想了想之后,托莫斯表达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以及其他人,无法在缺乏足够相应器材仪器的是情况下,对核动力的原料进行高纯度的压缩,更不用说进行相应程度的高能量度压缩,然后对E-PACK进行压缩。

简单点来说,就是托莫斯对于补充BR-98的E-PACK的能量可以说是没有解决办法,更不用说对于已经没有实物对比的光束麦格林的E-PACK的制作以及补充了。

同时,腕部机关炮内的100毫米规格炮弹,在这个世界上早已经取消了相应口径的炮弹的生产,“飞龙改”最接近的机关炮炮弹的库存,是105毫米的速射炮的炮弹,该型号的火炮无法进行手腕的相应改装。

在经过了托莫斯的说明以及进行相应的替代方案,张诚想了想,还是接受了将腕部机关炮换成了PTX-004“护林者”式的相应装备的建议。

毕竟在“飞龙改”的备用品仓库之中,60毫米三联装火神炮的这种备用部件还有很多的……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就是护林者跟盖修班斯特MK-II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部件兼容性,“护林者”的1号机原本也预计被安排在“飞龙改”上面进行服役,但是由于毛氏重工想要对“护林者”三号机进行相应的部件性能提升设计,最终取消了“护林者”一号机的配置计划。

由于“护林者”的这些部件跟盖修班斯特MK-II有着一定的兼容性,直接进行部分修改之后可以进行换装的情况下,水无濑大铁自然就没有想着将送过来的部件卸装,这就反而是便宜了ZII-M了。

在询问了托莫斯的意见之后,张诚一不做二不休,将ZII-M的另外一只手也加装了这种三联装机关炮,以便调整机体的操作平衡。

至于选用装备,张诚的选择更多了。毕竟盖修班斯特MK-II的选用装备尽管有些大,但是还是能够套用在ZII-M的规格上。

而且肖恩给出了一个托莫斯一开始也忘记了,同样在后备品仓库之中的一款来自比安博士委托进行测试的155毫米长管型电磁导轨炮。

而很诡异的地方就在于,这一款需要进行测试的装备,恰好相当符合ZII-M的握持规格。

说是比安博士知道了这一架叫做ZII-M的装备会出现,这种事情是张诚自己都认为不可能的事情,这一种结果,毫无疑问就是一种“命运的作弄”,才更好解释这一点。

而选择了这一款电磁导轨炮之后,张诚还对多得很的盖修班斯特MK-II的可选装备——编号为“M950A”的PT用突击步枪进行了一种在机甲世界体系,很诡异的基本没有出现过的枪身上下侧导轨,用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设计以及原有枪管护套的换装,以适配导轨的安装。

完成了改装的M950A,上导轨被固定了一个约莫一公里左右的有效照准距离,使用高能核电池供能的激光瞄准仪,下导轨则是加装了一个等离子光束剑以及模拟压感触发器,用来作为枪刺武器。

事实上,张诚更希望加装榴弹发射器或者是霰弹枪什么的下挂武器,但是么……在对比了一下大小之后,发现单纯的将霰弹枪的枪管锯短,实际上没有什么作用的情况下,最终张诚也接受了托莫斯的建议,选择了这种光束枪刺的改装方式。

实际上……若非是因为对于M950A来说,高倍的瞄准具意义不大,发射出去的子弹在一定距离的弹道性能下降,完全是属于哪怕是能够看到几公里外的目标细节,但是弹头在那个距离完全可以说打中看脸,打不中反而是正常的情况下,M950A可以将那一种激光瞄准仪来作为下挂装备,而上导轨则是加装高倍瞄准具。

而匹配那一门150毫米电磁导轨炮以及M950A,ZII-M还有一些细节需要调整:

腰间的两个挂钩上分别放着一个20发加长型脱壳穿甲弹弹头的旋转式弹仓,用来挂载BR-98的E-PACK以及光束麦格林的E-PACK的位置上,则是用来挂载相应数量的50发40毫米穿甲弹/高爆燃烧弹弹匣。

可以说,相对于BR-98以及光束麦格林来说,这种容弹量的弹匣所发挥出来的效果,要差上很多,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飞龙改”上面确实是没有相应的条件来补充以及制作E-PACK。

“这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么?”看着正准备进行相应换装改造的ZII-M,张诚很无奈的嘀咕着这么一句话。

一旁的肖恩则是点了点头:“确实如此,尽管我们也明白本身(指ZII-M)的武器装备比起盖修班斯特MK-II的要好很多,但是我们眼下也只能够这么做了,张君,还望见谅。”

对于肖恩的说法,张诚并没有做出什么回应,而是叹了一口气,表示自己的感谢:“总之,还是非常感谢诸位的交流以及实施,总觉得在这个方面,我算是占了不少便宜。”

“不,其实对于M950A的步枪改造的情况,张君应该得到一笔奖金才对,不过在没有确定是否有买家的情况下,这一笔钱就算是我们这一边也不好掏出来。不过按照我的估计,恐怕就算是比安博士,应该都会很感兴趣。到时候张君说不定会得到就算是我们,都很是羡慕的资金了。”肖恩半开玩笑的说出这一番话。

而张诚则是点了点头,沉默不语。

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将这种其实技术含量不高,但是却有效提升装备作用效率的变动,会对于这个世界有多大影响。

……

在完成了ZII-M的装备改装之后,张诚再次驾驶着ZII-M进行试飞。

毕竟无论是那一杆150毫米电磁导轨炮还是M950A,都需要进行现实之中的试飞,然后进行相应的OS参数调整,才能够发挥出最佳的战斗水平。

尽管张诚自己有着很丰富的调整经验,但是在没有了系统虚拟训练空间的“容错调整”的情况下,张诚对于ZII-M的OS参数设定,硬是快要消耗完机体能源才将近完成。

总体来说,ZII-M的装备改装,在很大程度上反而是提升了一点操作性,因为电磁导轨炮的自重远低于BR-98。

但是对一个小型的陨石群进行了相应的实弹测试之后,张诚发现了很大的问题。

那就是电磁导轨炮本身自带的高能源包的供能时间较短,往往在30发左右的发射之后,就直接耗尽能量。

张诚将这种问题对托莫斯等维修部人员进行沟通,最终还是将一个弹匣的挂架,改为挂载额外的高能能源包。

而这种电磁导轨炮相对于BR-98,并没有什么可比性,毕竟光是发射模式以及战斗续航等方面,电磁导轨炮的效率确实是远差于BR-98。

但是在能量充足的情况下,150毫米的脱壳穿甲弹弹头,却能够发挥出比比起光束麦格林更快的飞行速度。

假如光束麦格林的飞行速度比率是1,那么电磁导轨炮则是达到了1.6到1.8之间。

毕竟高能能源包的供应能量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弹头的相应参数。

所以对于这种飞行速度相当快的穿甲弹,在经过对着一些小型行星以及陨石进行射击对比之后,张诚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也许ZII-M的装甲较为厚重的位置能够抗上几发这种穿甲弹,但是像是关节以及飞行喷嘴等薄弱位置,应该是扛不住一次的攻击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伤势。

所以张诚在思考着,若是面对类似武器的攻击,他应该进行怎么样的应对。

不过在思前想后之后,张诚能够想到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被对方进行有效的锁定,或者是尽量的进行短停射击之后再高速运动,躲避对方的射击。

毕竟电磁导轨武器发射出来的弹头,是很难在一定的距离观察出来,一旦被作为射击目标而没有反应过来,那么被击中的可能性也会很大。

所以在明白到这一点之后,张诚反而是很奇怪为何‘利昂’系列的线性导轨炮的威力参数会这么差。

“是为了游戏性而进行的调整么……果然将游戏来类比现实,是非常不靠谱的事情。呵……”自嘲的说出这句话之后,再次完成了数据测试的张诚,很快就驾驶着ZII-M变形成WR,然后向附近的“飞龙改”飞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