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I-M的机体武器清单,事实上在说明书上也进行列出。

除了跟RGZ-95“利杰尔”系列基本能够通用之外,本身则是有三样武器是后者所没有配备的:

第一样是增加了弹板容量,将单排弹板提升到10发的RX-0同款光束麦格林步枪。

尽管不知道这一种增加弹仓容量的玩意有多大作用,不过在正常的情况下,相对于“独角兽高达”的18发出击弹量,30发的出击弹量无疑确实是提升了这一把武器的战斗续航能力。

而光束麦格林步枪的威力……除了精度以及连射速度之外,就连祖鲁系列机体被擦中都直接诱爆,可见一斑。

当然,那一架被擦中就炸的祖鲁机,到底是怎么爆炸的,确实是有点诡异……

第二款自然是Z机型标志的大功率的长程米加粒子武器。

跟一般的Z系列的相应装备,以及RGZ系列的B装备不同的是,看了一眼这一款武器的参数,张诚能够想到的是这一款武器其实就是一门相当原始的VSBR……

这一门命名为BR-98A的武器,如同VSBR一样能够调整射击输出功率。

在调整米加粒子炮级别的发射功率之后,能够发射出一道射击面平均威力超过200MW的舰炮级别的大威力米加粒子炮。

当然,这样做是有所限制的,那就是连续射击的时间间隔不得低于3分钟,而这3分钟是保证炮管散热的必要时间。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三分钟的散热,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一门的使用。

不过长程光束步枪的射击模式,能够提供持续时间10秒的4.3MW的可控制方位的光束步枪射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简直是能够做到“战场切割器”的称呼。

而且只需要15秒左右的再次射击冷却,证明了这一种射击模式,在战斗中有着很大的优势。

不过也不是没有美中不足的地方,那就是这一款武器的炮击模式,不能在WR形态下使用。

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后坐力相当大的武器,想要单手握持或者是进行WR形态下的操控射击,需要考虑到机身以及骨架的承受能力。

最后一款武器,则是能够进行虹膜反应锁定的导弹发射舱。

共计48枚口径越30毫米的中短程对MS用的导弹,能够在全息驾驶舱内,对非友军编码的敌人进行虹膜感应锁定,然后随机发射出相当数量的导弹,攻击目标。

张诚很想吐槽的是,按照相应的说明,这完全就是超时空要塞的那种新型“全弹发射”的能力吧……

张诚也不是没有询问过系统,这到底是不是超时空要塞的骨架体系。

然后得到了系统相当鄙视的答复:(要是超时空要塞体系的骨架能够承受这种重量比率的装甲板,本系统不介意白送十连抽一张。)

面对着这种死要钱的系统发出来的这种“毒誓”,张诚也明白自己似乎是想多了。

……

只不过,在看到了全备WR形态的ZII-M之后,张诚下意识的愣了一下。

因为这玩意看着都给人一种不能飞的感觉。

尤其是那两个相当大型的导弹舱,飞行阻力更加是不知道几何。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WR形态的MS,不可能将导弹舱挂在机翼的位置,因为需要考虑到骨架的运动性以及变形的相应活动承受能力。

若是变形的时候,有什么东西卡着的话,先不说能不能变形,不将机体其他部件压坏甚至是让核融合炉出现故障,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在这个前提下,将导弹舱安装在相对较为稳妥的双肩部位,是比较适合的一种布局设计。

当然,从说明书中也有着相应的说明,那就是这一款导弹舱最好在进入战场的时候,就直接优先使用,然后将空置的导弹舱抛弃,从而让ZII-M发挥出原来的高机动性能。

面对这么一个说法,事实上这种导弹舱很有可能并非是一种本身的涉及方案,而是用来进行装备是否具有量产价值的测试装备。

毕竟这一套导弹舱的价格也算是相当昂贵的,一套48枚全弹发射的话,恐怕……联邦军的人会直接吐血。

要是联邦军真的这么有钱的话,就不会在地面上跟已经没有多少资源供应的“带袖佬”,在MS方面比烂了……

在张诚启动了ZII-M的系统不久,启动完成的他听到了这么一句通信:“张诚中尉,由于今天你需要的是进行相应的武器设计测试,请在方位T42-1的甘泉战场遗址外围待命。”

“这里是MSZ-008M张诚中尉,已经明白了训练指示。准备出发前往相应的区域。”张诚点了点头,然后将ZII-M移动到弹射轨道上。

在弹射的时候,张诚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在甘泉的宇宙战场遗址进行测试,标靶是什么?

“或者到时候去到了就知道了吧。”张诚耸耸肩,不再关注这个情况。

……

尽管因为加装了导弹舱,让机身变得比较重。但是对于张诚而言,这一个方面的影响还不算是太大。

只不过,看了一眼监控器显示出来的ZII-M形状,他的嘴角微微一抽:“多出了4根算是翅膀的玩意,这……怎么觉得有点丑……”

没错了,在出发的时候,ZII-M在弹射轨道上,被几根机械臂加装了外置的能源棒。在机体OS的识别下,这四根能源棒也呈现出能源全满的数据。

毕竟是需要装在引擎的相应插孔,四根能源棒更像是四条翅膀那样,给张诚一种看着很丑的感觉。

不过他并非是颜值党,而是务实派,四根能源棒的能源供应,几乎约等于将ZII-M的飞行续航能力提供到两倍左右。

在这个情况下,就算是再丑……他都觉得有必要表示一个观点:能够再来几根么?

但是正如张诚所想的那样,导弹舱对ZII-M的飞行阻力确实是很大的,原本能够达到将近1.9G的巡航速度,直接掉落到1.6G左右。

不过这个并非是重点,重点是他看到了一个从隆迪尼奥发过来的邮件,打开一看之后,下意识的吐槽着:“只需要将武器的能源以及弹数消耗就行,在甘泉空域随便打?”

张诚自然是能够明白这个邮件的含义,那就是他对并非是友军或者是平民的目标随意攻击就好。

“还真的是直接了当的训练方式啊。”张诚嘴角一抽,摇了摇头之后专心驾驶。

一个多小时之后,巡航飞行的ZII-M抵达了目标区域。

看着散布着不少残骸甚至是战舰碎片的宙域,张诚想要寻找合适的目标进行攻击。

然而……就算是战舰碎片,都很难进行相应的锁定。

因为导弹舱的对MS用中程导弹,采取的是热敏跟踪设计,对于早已经失去了动力源的碎片,发射出去的导弹,几乎全数丢失目标……

导弹发射测试……失败……

“……”嘴角直抽的张诚,很想问一下相应的人员这种测试有何意义……

不过在明白到不可能进行实机实弹测试的情况下,导弹舱这种装备基本上没有多大意义。

输入了将打空了的导弹舱强制脱离的指令之后,两个导弹舱的固定锁被解开,然后漂浮在相应空域之中。

他将ZII-M从WR形态变换成MS,取出了挂架上的光束麦格林,对着一架应该是杰钢的残骸,扣动了扳机。

光束麦格林步枪的枪口凝聚出一团能源,然后带动着一个光球,直接飞向了杰钢残骸。

张诚看到的是杰钢残骸并没有被命中,但是一侧的位置被擦出了一道相当明显的热熔痕迹。

“这……难怪安杰洛这个基佬会惊愕了……”张诚也是愣了一下,因为这种热辐射的威力以及范围,确实是比起绝大部分的MS用光束武器,强上不是一星半点。

“擦中就可能会死”,这个对于光束麦格林而言,并不是开玩笑的。

而每当发射出一发光束光球之后,枪膛会直接强制弹出已经没有任何能源的空弹仓,将新的弹仓装填到枪膛内,准备进行下一次的射击。

但是在发射完十发弹仓之后,张诚并没有对光束麦格林进行再次装填,而是打开了机体的射击记录表格,进行翻阅之后,摇了摇头:“这精度跟速度是被牺牲了,然后用来换取更大的威力么?”

张诚在测试了好几发射击之后,他能够感觉到光束麦格林的射击精度,甚至是不如吉姆III的光束步枪。

这一点MOA的差距若是放在宇宙交战的距离,将是很明显的。

所以张诚进行了下一个环节的测试。

他取下了另外一个背部挂架上挂着的BR-98长程光束步枪,然后对着一块较大的战舰钢板进行长时间的普通射击。

一道蓝白色的光束,被聚焦发射出去,将战舰的钢板在两三秒内直接熔穿,直射向另外一个方向的宇宙。

张诚操作着ZII-M,直接拖动枪口所指向的位置,然后,看到的是这一块战舰钢板还是抵挡住聚焦时间不长的光束热熔现象。

不过这对于MS来说,应该会造成很大的损害。

随后,张诚操作着ZII-M,双手握持BR-98,然后用手指拨动了一下枪机的发射模式,然后扣动扳机……

一团相当明亮而且越来越大的能量聚焦点,出现在枪口前端,四秒之后,完成能量聚焦的一条粗壮的米加粒子光束,直接激射出去……

五秒之后,米加粒子光束从枪口位置开始断绝能量供应,张诚从全息监控屏幕之中,看到的是光束飞行了超过五十公里,才逐渐消失不见……

而从精度方面来说,这一道炮击模式的射击,还算可以,并没有偏出准星太长的时间。

而直接停止能源供应的BR-98,枪膛到枪管的百叶式散热系统启动,涌现出一团能够“歪曲”视线的热浪。

张诚看了一下,发现的是安装在这一把BR-98的枪膛斜上方的专用E-CAP的能源直接见底,不由得有点咋舌:“这能源消耗也太大了吧,难怪需要换一把光束麦格林了。”

若是从这种炮击模式的射击消耗而言,ZII-M身上能够放置4枚E-CAP,外加两个10发的光束麦格林弹排,在战斗续航方面而言,其实还是有些问题的。

但是相对于威力巨大的火力输出,牺牲战斗续航并非是无法接受的事情。

因为在全息监控屏幕上,显示出来的情况就是被炮击模式的米加粒子光束命中的废弃残骸,直接被热熔,然后冷却成为一块块几乎融合在一起的金属块或者是金属球体。

翻看了一下记录之后,张诚在意识之中跟系统进行交流:“系统,这些武器的实用程度如何?”

(可以说确实是经过深思熟路的考虑才有这么一套方案。但是导弹舱对于宿主以及这一架ZII-M而言,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建议宿主可以进行移除,然后换装上E-CAP的弹药箱或者是光束麦格林的弹排箱,提升机体本身的射击持续能力。)

“换装一面抗光束盾牌可以么?毕竟盾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很重要的。”张诚想了想,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理论上可行,但是建议宿主将这个情况进行反馈,看是否能够得到相应的回答再做出最后的决定。)

系统并没有否决张诚的想法,它似乎明白到张诚对于盾牌的“偏好程度”。

ZII-M由于直接选用ZII三号机作为改造素体,在一些方面的部件并没有什么变化。

这也导致了ZII-M其实也没有装备如同ZETA高达WR形态部件的挡板盾牌。

面对这一种情况,张诚会提出这一点要求,实际上并没有让系统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

返程之后的张诚,在配合AE社的人员传输数据的时候,也说出了自己的三点改进要求:

一、移除导弹发射舱,因为对于ZII-M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利好因素,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ZII-M的操作性能。

二、移除导弹舱的位置可否增加方形或者是ZETA系列的抗光束盾牌,内置四个E-CAP的挂架就行。

三、为了增加ZII-M的近距离应对能力,是否可在ZII-M的右手腕部增加100毫米机炮的部件,弹药室外置以及载弹量小一些都没有什么关系。

听到了张诚的三个要求,AE社的人员一开始脸色一黑,不过在想起了什么情况之后,他急忙赔笑的对张诚说道:“中尉先生的这方面的要求,并非是一时半会能够得到答案的,所以在总部有所回复的之后,我会第一时间通知中尉先生。”

最终,三天后,一支AE社的团队直接从月面都市赶来了隆迪贝尔,直接使用隆迪贝尔的相应配置,将他们的改造方案给张诚说明一下,得到张诚的认可,就进行了直接的改装。

AE社所给出的改造方案,基本上符合张诚的三个方案,甚至是进行了更优化处理。

盾牌确实是沿用了ZETA的可变式挡板盾牌部件,但是在内置E-CAP方面,则是更换了一种新型容量更大的E-CAP。

在经过了测试之后,张诚明白到了一点,那就是这种新型E-CAP的体积是原来的E-CAP两倍,但是却能够提供三次进行炮击模式的能源供应。

可以说,这种E-CAP也算是AE社下了血本的产物。

至于腕部的那种100毫米机炮加装,则是需要改变为内藏旋转式供弹构造,50发炮弹虽然有点少,但是在不影响ZII-M右手的操作性的前提下,这已经是一个极限。

最终,张诚很快就开上了被正式定名为MSZ-008M1的ZII-M。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