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会一定要审核一番,总觉得哪里有偷加进去的塑料制品。今天就高考了吧,第一天考试一过,其实该有的答案也就有了,没想好去做些什么的话可以申请考古,挖些古藉出来,就那句话:上交国家。当然,也有在今天复习的,刷本五三的时间,说不定就突破一个阶段呢。

有文章的,梁实秋大大便有篇《考生的悲哀》

我是一个投考大学的学生,简称曰考生。

常言道,生,老,病,死,乃人生四件大事。就我个人而言,除了这四件大事之外,考大学也是一个很大的关键。

中学一毕业,我就觉得飘飘然,不知哪里是我的归宿。“上智与下愚不移。”我并不是谦逊,我非上智,考大学简直没有把握,但我也并不是狂傲,我亦非下愚,总不能不去投考。我惴惴然,在所能投考的地方全去报名了。

有人想安慰我:“你没有问题,准是一榜及第!”我只好说:“你先别将我捧得高,万一我一败涂地,可怎么办?”

有人想恫吓我:“听说今年考生特别多,一百个里也取不了一个。可真要早些打主意。”我有什么主意可打呢?

有人说风凉话:“考学校的事可真没有准,全凭运气。”这倒是正道着了我的心情。我正是要碰碰运气。也许有人相信,考场的事与父母的德行、祖上的阴功、坟地的风水都很有关系,我却不愿因为自己考学校而连累父母和祖坟,所以说我是很单纯地碰碰运气,试试我的流年……

看到了段推书:

最伟大的现代主义抒情诗人之一,里尔克之后最伟大的德语诗人

痛饮虚空之物 跨越沉默之河 锻写血滴般的诗歌

著名诗人、翻译家黄灿然译本

呈现一位“语言来自死亡的王国”的诗人

保罗•策兰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德语诗人。策兰的父母丧生于纳粹集中营,本人则历经磨难,在流亡中背负着沉重的记忆进行写作。策兰的诗深受法国超现实主义影响,充斥着奇崛的意象,主题则刻上了深沉且强烈的情感印记,以艰涩的语言和精妙的结构编织韵律感。他用诗歌为所有文学打开了在面对巨大丧失时坚持说话的可能性。

《死亡赋格》收录了黄灿然精选的策兰一百七十八首经典诗作,呈现了不同时期的策兰诗歌的面貌。虽说古时女子不要求有什么才能,但大户人家钱和资源总是有的。

菩萨蛮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这首菩萨蛮呢,很明显是给一些人看的。当然,要赏析的点有:贵族妇女温柔敦厚而又婉曲缠绵的感情,嗯,架起来还可以,裱起来就很有意思了。当然,要真善美还是可以的,比如:出墙红杏花什么的,这是要贯彻到底了……

抒发思想

此词写景以抒情,情因景生,描绘了思妇盼望远行丈夫归来的情思。全词紧紧围绕一个“溪”字构图设色,表情达意,写得清新自然,不落俗套,饶有情韵,耐人寻味。

诗词精解

首句“溪山掩映斜阳里”写斜阳映照下的溪山,侧重点在于“溪”字。次句“楼台影动鸳鸯起”,补足上文,进一步写溪中景色。在夕阳斜照之下,溪中不仅有青山的倒影,而且还有楼台的倒影,还有对对鸳鸯在溪中嬉水。上句专写静景,下句则动中有静。

“楼台影动”,表明溪水在微风吹拂之下,荡起层层绿波,楼台的影子也仿佛在晃动一般。再添上“鸳鸯

起”一笔,整个画面就充满了盎然生趣。三、四两句写两岸景色,这条溪水的两岸,只住着两三户人家,人烟并不稠密,环境自然是幽静的。

至此,上面所说的楼台原是这几户临水人家的住宅,全词意脉连贯,针线绵密。这句为实写,下一句便是虚写,如此虚实相生。深院高墙,关不住满园春色,一枝红杏花,带着娇艳的姿态,硬是从高高的围墙上探出头来。此句的妙处在于一个“出”字,词以“出”字形容红杏花,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意味隽永。

词的下片,转入抒情,但仍未脱“溪”字。在溪水旁边,有一道长堤,堤上长着一行杨柳,暮春时节,嫩绿的柳丝笼罩着长堤,轻拂着溪水,而魏夫人作为临水人家的妇女,是经常从这里走过的。

“早晚”一词,并非指时间的早和晚。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云:“早晚,犹云随时也;日日也。”其义犹如舒亶《鹊桥仙》词“两堤芳草一江云,早晚是西楼望处”。在古代,水边柳外,往往是送别的场所。据《宋史·曾布传》,曾布于神宗元丰中,连知秦州、陈州、蔡州和庆州。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也说:“曾子宣丞相,元丰间帅庆州,未至,召还,主陕府,复还庆州,往来潼关。夫人魏氏作诗戏丞相云:‘使君自为君恩厚,不是区区爱华山。’”在这期间,曾布告别家人,游宦在外,可能连续三年。此处,当指魏夫人填词述怀。

结尾二句说明她在溪边已徜徉了三年,年年都见过一次柳絮纷飞。从柳絮纷飞想到当年折柳赠别,这是很自然的。“三见柳绵飞”是实语,而着一“犹”字,便化实为虚了,这样,哀怨之情,离别之恨,便隐然流于言外。

此词在声律上极具特色,八句中两句一叶韵,如“里”与“起”、“家”、与“花”、“路”与去、“飞”与“归”,均押韵工整;且两句与两句之间又平仄交错,如上片四句“里”与“起”是仄声韵,“家”与“ 花”是平声韵;下片“路”与“去”是仄声韵, “飞”与“归”是平声韵,读来十分谐婉,再加上语言晓畅,词句清丽,较好地抒写了贵族妇女温柔敦厚而又婉曲缠绵的感情。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