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长怎么说,梦多啊,想去哪就去哪。哈,对于孙洙大人来说,玉堂夜长还是在今朝,能不为它有言,一说是值不值,二说是因甚情,三说是有人偷跑……孙洙大大(一零三一至一零七九),字巨源,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北宋时期官吏、词人,曾经进策五十篇评论时政,被韩琦称赞为“今之贾谊”。他博学多才,词作文风典雅,有西汉之风。

据说鲁迅先生的第一篇小说就展露出了极高的天赋,那篇小说叫做《怀旧》,是用文言写的,借一个在乡村私塾里就读的九岁男孩的视角,写了辛亥革命在乡间不同人群之间引发的反应。

很多人都以为《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小说,其实不是,不过这也不奇怪,因为这篇发表于《狂人日记》七年前的小说,有段时间连鲁迅先生自己都忘记了。

一九三四年五月六日,鲁迅先生致杨霁云的信中这样写道:“现在都说我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其实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东西,是一篇文言的短篇小说,登在《小说林》(?)上。那时恐怕还是在革命之前,题目和笔名,都忘记了,内容是讲私塾里的事情的,后有恽铁樵的批语……还得了几本小说,算是奖品。”

因为实在没有太在意这篇小说,所以鲁迅先生连名字都没有给它起,就搁置在了一边,还是弟弟周作人在两年后发现了它,为其加上了题目与署名,寄给了《小说月报》。

《小说月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杂志之一,当时的主编恽铁樵看到这篇署名为“周逴”的小说后,大加赞赏,不仅把这篇小说登在了卷首,还在文末圈点十余处:“一句一转”,“接笔不测从庄子得来”,“用笔之活可作金针度人”,“转弯处俱见笔力”,“写得活现真绘声绘影”,“不肯一笔平钝,故借雨作结,解得此法行文直游戏耳”,“状物入细”,“三字妙,若云睡去便是钝汉”,“余波照映前文,不可少”等等。

菩萨蛮

楼头上有三冬鼓。何须抵死催人去。上马苦匆匆。琵琶曲未终。

回头肠断处。却更廉纤雨。漫道玉为堂。玉堂今夜长。

菩萨蛮这首词故事的成分很多,造成的事故也有,不过该怎样还是怎样。具看有言:起首“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摧人去 !”这两句是牢骚话:刚刚二更时分,城楼上还要敲三通鼓才天亮,何必这么死命地催人走呢!

据宋时洪迈《夷坚甲志》卷四,翰林学士孙洙某晚正在太尉李端愿家欢宴,有美女侍妾奏乐助兴,恰逢此时朝廷宣召,心下不愿,故出怨语 。

“何须抵死催人去”就是本此而发的牢骚。说:“尚有三通鼓”,而不说已过二更,表示离天亮还早,希望多玩一会儿。但留连不舍之意横遭阻抑,自然转化为憾恨之情。“抵死”,犹言死命、拚命,形容竭力。对于皇帝宣召,竟是如此不情愿,可见这夜宴是何等令人留恋。

“上马苦匆匆,琵琶曲未终”,一边匆匆上马,一边却还恋顾那美妙的琵琶声,深以未听到曲终为憾。琵琶的诱人魅力来自那位弹奏的女子,言外蕴含着对其人的深情眷恋。然而迷人的女乐,终究抵不住皇命的催逼,他只得无可奈何地上马离去了,但那声声琵琶似乎一直萦绕在耳际。上片四句,一气流注,节奏快速,皇命催人、刻不容缓的气氛顿出,从而反衬出词人不愿从命而又不敢违命的矛盾感情。

过片写主人公恋恋不舍,人虽已上马,心尚留筵间,一路上还在出神地回头凝望。但马跑得快,老天更不凑趣,又下起蒙蒙细雨,眼前只觉一片模糊,宛如织就一张漫天的愁网,连人带马给罩住了。“廉纤雨 ”,蒙蒙细雨 。“无边丝雨细如愁”,这廉纤细雨,既阻断了视线,又搅乱了心绪;借景语抒情,情景凑泊而有酝藉之致。

“漫道玉为堂,玉堂今夜长 !”玉堂,翰林院的别称。在玉堂供职是作者平时所自以为宋宠的,今夜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无聊和索寞。从一个充满美酒清歌的欢乐世界,硬生生地被抛到宫禁森严的清冷官署,其懊丧和恼恨可想而知。

“玉堂今夜长 ”,大有长夜难捱之感。对照开头“城头尚有三通鼓 ”,同时对于时间的感受,竟有如此不同的心理变化 。这一起一结也自然形成两种情境的鲜明对比,使这首小词首尾相顾,有回环不尽之妙。

丙子,车驾发京师;丁卯,次郑州。庚辰,帝谒安陵,奠献号恸,左右皆泣。既而登阙台,西北向发鸣镝,指其所曰:“我后当葬此。”赐河南府民今年田租之半,复奉陵户一年。

辛未,帝至西京,见洛阳宫室壮丽,甚悦,召知河南府、右武卫上将军焦继勋面奖之,如彰德军节度使。

以王全斌为武宁节度,谓之曰:“朕以江左未平,虑征南诸将不遵纪律,故抑卿数年,为朕立法。今已克金陵,还卿节钺。”仍厚赐之。

夏,四月,庚子,合祭天地于南郊。时雨弥月不止,及其始霁。礼成,都民垂白者相谓曰:“我辈少经乱离,不图今日复见太平天子!”有泣下者。是日,御五凤楼,大赦。

壬寅,大宴,赐赉有差。

帝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始议西幸,起居郎李符陈八难,帝不从。既毕祀事,尚欲留居之,群臣莫敢谏。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乘间言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

帝亦弗从。晋王又从容言迁都非便,帝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王叩头切谏,帝曰:“吾将西迁者,非它,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险”,帝不答。王出,帝顾左右曰:“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甲辰,始下诏东归。

丙午,驾发洛阳宫;辛亥,至东京。

初,李煜既降,曹彬令煜作书谕江南诸城守,皆相继归顺,独江州军校胡则与牙将宋德明,杀刺史,据城不降。诏先锋都指挥使曹翰为招安巡检使,率兵讨焉。江州城险固,翰攻之不克,自冬讫夏,死者甚众。丁巳,始拔之。时则病甚,卧床上,翰执缚,责其拒命,对曰:“犬吠非其主,公何怪焉!”翰腰斩之,并杀德明,遂屠其城,死者数万人,所略金帛以亿万计。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