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注定,胜负之事又不在项羽刘邦手中,倒是后来人……公元一一零一年,大宋文艺界发生了三件大事。

一是张择端五米多长的《清明上河图》被选入皇宫。宋徽宗第一次见到如此高清无码大图,震惊了,盖章点赞。二是苏轼老先生去世,宋词半壁江山倾倒。他晚年最担心后继无人,收了四个学生,即“苏门后四学士”,其中一位叫李格非。

三是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在这一年结婚。她刚过十八岁,老公是高干子弟赵明诚。在当时的文坛,不管豪放派还是婉约派,都没有给女人留位子。李清照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姑娘,爱喝酒,有个性,自带文艺气质,好像一出生就挂了一身词牌。

她每次写词前都会思考一个问题:

雄性荷尔蒙旺盛的豪迈词,和缠绵悱恻的婉约词之外,应该还有另一条路,它清新质朴,像一股清流。

李清照做到了。

宋朝呢,那是个允许文人傲娇的时代。李清照呢?一个女人,狂得起来吗?可以的。她的狂,还不是喝酒、打马、写闺房词,而是挑战大佬。在她的《词论》里,李清照对北宋大佬一个个点名批评:

“柳永的名气很大,也懂音律,就是太低俗。”

“晏殊、欧阳修、苏东坡这些大佬,都有大才,可惜他们没有音乐细胞,把诗当成了词。”

“王安石、曾巩,写文章很厉害,但他们的词一看就让人晕倒,根本读不下去!”

“晏幾道、贺铸、秦观、黄庭坚才是写词行家,可惜呀,晏幾道的词缺乏铺叙,贺铸用典不行。”

“秦观太婉约,没内容,就像一个贫家美女,漂亮倒是漂亮,可惜没气质。黄庭坚略好一些,但总有点小毛病,不完美。”

至于后来种种,至今思项羽……

六州歌头(项羽朝)

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驱龙虎。鞭寰宇。斩长鲸。扫欃枪。血染彭门战。视馀耳,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兵散月明。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命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玉帐魂惊。

泪盈盈。恨花无主。凝愁绪。挥雪刃,掩泉局。时不利。骓不逝。困阴陵。叱追兵。暗鸣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功盖世。成闲纪。建遗灵。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遣行人到此,追念痛伤情。胜负难凭。

这首词还是有些意外的,今天的来者是刘潜的,但得先提另一位词人,李冠,约公元一零一九年前后在世,字世英,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王樵、贾同齐名;又与刘潜同时以文学称京东(闻名于此)。举进士不第,得同三礼出身,调乾宁主。

冠著有《东皋集》二十卷,不传。存词五首。《宋史本传》传于世。 沈谦《填词杂说》赞其《蝶恋花》“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句,以为“‘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俱不及”。有些地方便是将本词归为李冠所作,称京东,这共享的是什么?

而刘潜呢,字仲方,曹州定陶人。少卓逸有大志,好为古文,以进士起家,为淄州军事推官。尝知蓬莱县,代还,过郓州,方与曼卿(石曼卿的说)饮,闻母暴疾,亟归。母死,潜一恸遂绝,其妻复抚潜大号而死。

时人伤之,曰:“子死于孝,妻死于义。”同时以文学称京东者,齐州历城有李冠,举进士不第,得同《三礼》出身,调乾宁主簿,卒。有《东皋集》二十卷。《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录有《六州歌头》一首。同一人也说不定,有段赏析的:

此为咏史怀古词。全词通篇隐括《 史记 》中的《项羽本纪》,把项羽从起兵到失败的曲折历程熔铸在词中,将项羽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慷慨雄伟。全词音调悲壮,气势不凡,情致激昂,于婉约绮靡的词风之外,又表现出一种壮怀激烈的慷慨之气,有力地开拓了词境和词意。

上片起首两句用笔不凡 ,高屋建瓴,导引全词,概括叙述秦亡后,刘邦和项羽的角逐。以下四句,转而追叙项羽起兵反秦时的强大声势:“鞭寰宇”,写他欲以力征天下,以成霸王之业。“驱龙虎”,写他有龙虎一般的战将供他驱使。

“扫欃枪,斩长鲸”,在河北巨鹿救赵之战中,他俘虏了秦朝大将王离,招降了主帅章邯,彻底消灭了秦军主力,注定了它的灭亡。以上四句形象地概括了项羽巨发展壮大以及消灭秦军主力的赫赫战功。“血染中原战”一句,笔峰突转 ,与起首两句呼应,将视野拉回楚汉相争的战场。

“视余、耳,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形势急转直下 ,项羽所扶植起来的张耳、陈余等人,在刘邦看来,只不过是鹰犬而已,结果张耳投降,陈余被杀,不附汉的众诸候,一个一个被消灭,刘邦取得了胜利,项羽转强为弱,陷入困境,率众南走。

上片结尾七句,通过描写垓下之围中楚军于月明之夜土崩瓦解、四面被围,项羽惊闻楚歌四起,而与虞姬泣别的悲壮场面,形象地描绘出项羽英雄末路、惨烈凄楚的形象。

过片四句,以精炼而生动的语言表现虞姬对项羽忠贞不二的真挚感情、可歌可泣的节烈行为,塑造出一个鲜明的悲剧形象。“时不利”到“忍偷生”,写项羽突围后先困于阴陵,继又单骑被楚兵追至乌江自刎身亡的惨烈结局,使项羽这一形象的悲剧色彩更为浓厚。

“功盖世,何处见遗灵。”表现了词人对项羽的高度评价。“江静”两句营造出一片荒寂景象,和项氏当年反秦时威武雄壮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拍三句收束全篇,点明主旨,表达出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抒写了词人对项羽的无限同情和深深哀悼。

这首词对楚汉相争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的表现,虚实结合,高度凝炼,色彩鲜明,形象突出,构思巧妙,布局精巧,大气磅礴,形神兼备,富于历史的形象性和艺术的感染力,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深厚的悲剧色彩,读来令人扼腕感叹,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称此词为宋豪放词、怀古词中的杰出代表,当不为过。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