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大瘟疫是英国本土最后一次大型的鼠疫传播,此前在1636年及1625年发生过的两次则分别夺去了一万和三万五千人的性命。当时英国的鼠疫爆发被认为是由荷兰带入的,因为该地从1599年起就多次出现鼠疫疫情,最初进入英国的病源很可能便是那些从阿姆斯特丹开出的运送棉花的商船,而阿姆斯特丹本身在1663年至1664年亦同样受鼠疫蹂躏,死亡民众不少于5万人。伦敦外围的码头地区以及圣贾尔斯(St. Giles)教区首先遭殃,在这两处地方生活的穷困工人成为了鼠疫肆虐的第一群牺牲者,由于社会最低下阶层的患者都没有被关注和记录,因此伦敦大瘟疫的首宗正式个案是在1665年4月12日确诊的女子丽蓓嘉.安德鲁斯(Rebecca Andrews)。

同年7月,疫病已经进入伦敦内城区,时任英王查理二世连忙带同家人和宫廷逃到牛津郡避难。虽然如此,伦敦市市府参事(the aldermen,地位仅次于市长)和其他主要当局官员都选择了谨守岗位,伦敦市长罗伦斯先生(Sir John Lawrence)本人亦决定继续留守在城中。当时伦敦市面上的绝大多数商业活动陷入瘫痪状态,因为富商们和各行各业的职人都已经纷纷撤离;只有少数品格高尚的牧师、医生和药剂师愿意留下来,在疫症肆虐的整个夏天里协助其他民众生活。决意留下来与城市共患难的民众里面还包括了日记作者塞缪尔·佩皮斯(Samuel Pepys)以及住在东伦敦的马鞍匠亨利·佛尔(Henry Foe):佩皮斯在他的日记簿里面记下大瘟疫时期伦敦生活的点点滴滴;而佛尔的外甥恰巧是《鲁宾逊漂流记》作者丹尼尔·狄福(Daniel Defoe),他在1722年推出的纪实小说经典《大疫年纪事》(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便很可能源自当时亲历其境的科尔舅父的手稿。

虽说疫情主要集中在伦敦市,但亦渐渐影响到英国的其他区域,最有名的例子包括打比郡的小镇亚姆。有争论指,瘟疫是在1665年8月跟着来自伦敦的衣料商人抵达当地的。村民们当机立断,随即自行实施隔离,断绝所有对外的运输往来和接触,以阻止这种疾病进一步蔓延,由于这做法收效良好,最终鼠疫的传播迹象在亚姆的周边地区开始减缓,没有再进一步向北侵袭。可惜的是亚姆本身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村内75%左右的居民死于该场瘟疫之中。

伦敦区的鼠疫个案也没完全停下来,而是继续零星地出现。直至1666年9月2日的伦敦大火摧毁了伦敦市中心的大部分地方,持续了4日4夜的漫天大火连伦敦地标圣保罗大教堂也烧掉,大约在同一时间,鼠疫疫情亦告彻底消失。但普遍认为这只是一个偶发的巧合,鼠疫的灭绝与那场大火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它在火灾前就已经有绝迹的趋势;而且持续的零星个案都发生在伦敦的郊区地方,与受火灾影响的市中心位置并不吻合。

(资料来自百科)

关于亚姆村:

在伦敦北边德比郡,有一个叫亚姆村的一个小村落。这个村落处于英格兰岛的中部,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在1665年的一天,伦敦出来了一个布料商人来到这个村。跟这个布料商人最多的当然是裁缝一家,很快这一家四口被染上了鼠疫。两三天之后这一家人高烧,然后皮肤溃烂死亡,因为鼠疫死亡率很高、而且非常快。

接下来的几天,村上很多人相继发热,染上了鼠疫。就在几天之后,村里人也得知在几百公里之外的伦敦爆发了大规模的鼠疫。这个时候全村的人感到惊恐,他们决定向北撤离。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威廉的牧师站了出来,召集全村人开会,经过讨论全村的老幼做出了一个悲壮的决定,他们决定放弃北撤。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他们北撤会把瘟疫带到英格兰的北部去。如果他们留下来,有可能阻止这场大规模的鼠疫向北扩散。然后他们做出决定之后,派了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把那条南北往来的交通要道封死,然后再去村的四面八方用大石头离了界碑。就是村子竖了牌子,不让人进来。然后所有的村里的村民,老人、父母、孩子,带上食物、带上水到地窖里边爱,把自己隔离封闭起来,不断的有村民很快的死去。周边方圆数里的村庄都听说了这件事情,他们非常感动,十里八乡的善良的民众给他们送来水,送来食物和药品。但是亚姆村的村民表示拒绝,他们竖了个牌子,最后说你们要送来的食物和药物都远远的放在村口的围墙上,他们去拿,避免和其他村的人有任何的接触。

一直到1666年的8月,在亚姆村的村民自我隔离了400多天之后,随着感染者的死亡,鼠疫结束了。而全村344人当中只有人幸存,而且70人当中有33名16岁以下的孩子。所以亚姆村的村民为阻止瘟疫的传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直到10年之后,英国当时的国王查理二世才从一个女仆的嘴里听说这个故事。一直到1950年英国的教科书才记录了这段悲壮的故事。

(资料来自网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