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003于舒,于中正长女,年龄20,就读于牡丹学院。

正如你们所听说的,也正如路晨所描述的,于舒对千柱城事件意外的介入成为了这起原本就纷繁杂乱的事件最不稳定的催化剂。从她决定离开家门的那一刻起,她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在牵动着无数相关连的单位发生变化。虽然不至于决定千柱城的最终命运,但的确产生了许多不可预知的意外,更是让间界基金会的行动在千柱城中步步受阻的重要原因。

这种情况显然不是她选择的。我们要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于舒只是一个提出问题的人,就跟你们很多人一样。她向千柱城寻找的东西或许是某种答案,但没有想到她的到来会造成更多的问题。

间界基金会的干员一定要首先懂得这个道理——当事件发生,问题产生,我们必须解决问题,而非像一般的管理机关常犯的错误那样去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让我们尝试通过我们的资料走进这个不寻常的大学女孩的内心。我的结论是,如果千柱城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发生在于舒身上的事就仅仅只是一个偶然。微观来说,它可以是一个心理问题。宏观来说,它又是一个社会问题。

我们可以直接猜测,于舒的心理出现异化的源头大概率是在她五岁时的父母离异。具体造成了些什么影响,除非她本人来与我们坦言,在那之前都只有猜测。但是,这十五年来于中正和前妻联络的频率和数量都屈指可数,于舒也是一样。我们难以去验证这个女人为何会选择离开于中正和于舒,但他们在那之后联系的次数的确证明了这家人已经陷入了彻底决裂的状态。并且通过于舒的通信记录和在各种移动端上的社交软件上的数据我们都可以发现,她的生活圈是如此的狭窄,她与身边人的交流交往密度远远低于同龄人。……或者说,远远低于一个“社会人”。可以发现在她就读的所有学校中,于舒都只以最低限度融入了班集体,而到了大学,本就松散的管理使得她没有投入集体生活经验的人格漏洞被放大了。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太长时间的没有交往者会造成一种最终足以致命的情感在不断积累酝酿:孤独。

孤独何以致命?也许有人会对此提出怀疑。也许当我提出“孤独”二字时有人已经了然,也许有人却陷入了更深的疑惑。我想请大家正视这个话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尤其是自五十年代伊始,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关心孤独是如何蹂躏人类的身心,像病毒一样摧毁人类的完整性。尤其是,当这种情感,这种状态在一个人本该是思维与性格重塑的关键阶段爆发的时候,心里生物学家早已发现它会引导大脑释放出具有误导性质的激素信号,并重新安排控制行为的基因。如果继续累积,它就会开始使人陷入抑郁,摧毁人类的免疫力,并导致一系列的生理疾病。但尽管已经出现了如此多的例证,我们为什么还不去重视它?

因为孤独不在乎任何外在的客观因素,它纯粹由内而生,完全主观,完全独立。它独立于每一个不同的个体,让你难以感同身受,让你嗤之以鼻,它是一种潜伏期长到无法认知的病毒,可以这么理解。因为一旦它在人的身体内爆发,它会完全重构你的思考回路,吸引你做出难以预料的事。它不是一个保守性文化,也不是某种教育失败,更不是某种错误的社会规范。它是在快节奏社会变革下被放大的公共健康危机。被孤独占领的独立人格会被集体排斥,再被其他人有意识地“隔离”,最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我希望我已经充分描述了孤独的危害,让你们相信它不单单是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内面对的特定问题。更不要以一句“总是暂时的”来打发所有的患者。没错,患者。当我们对这件事有了一个正确的认知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探寻于舒的行动原理。

我的结论是,我认为她在“求生”。

于舒是一个聪敏的女孩,她显然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自己不祥的生活状态和自己糟糕的精神状态。她与路晨会面的时候我也在场,在那个酒会上,我看得出来她长期性的离群,和她看见路晨在场时那惊喜的眼神。从她第二天的聊天记录里我们发现她主动找到路晨,索要了他的住址,并在不久之后决定暗自出发。除了千柱城本身之外,她有想从路晨身上得到的东西,那就是所有的孤独者都在尝试寻找的东西:一个可以理解自己的人。

客观地评价于舒在千柱城中的遭遇,首先一点,她很勇敢。这是她的性格决定的。勇敢地向前一步,迈出深渊,是自救的一环。但她的遭遇又是另一码事……她出现在了错误的时间点上。但话又说回来,她直觉性地感到路晨能在这件事上给予她关键的帮助,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阅读能力的体现。但是我要提醒你们,所有的干员们,像于舒这样的例子微乎其微——

我指的是什么?

我以前总是强调让你们去研究个体,不然就研究自己。个体的复杂程度有时可以堪比组织、集团、社会、国家与世界。从一个个体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东西,于舒,路晨,林昇,牡丹市和千柱城都是极好的例子。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未来,为了不再犯下过去的人类所犯的错误。但问题就在于,在这种大环境下少有人愿意或有能力停下脚步来审视“自己的历史”,也就是个体的历史。他们会带着这样的心理问题步入社会,你们要记住:绝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你们一样跟上世界的步伐。于舒只是极少数的典型例子,更多的人——更多像于舒一样的人,都只会在绝望的,无声的呼救中,被淹没在这社会洪流的喧嚣之下——当你注意到他们时他们早已成为路边无人注意的墓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