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跑到土浦,又在几家店铺间穿梭来回的折腾把一个下午都搭了进去。在这个下午当中,今泉百合因为停电没法用电脑工作,又因为铅笔杆折断无法用纸笔工作。这半个白天,她有如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好在我最终从土浦带回了同一型号的画笔,她有了熟悉的手感,自然也很快能重新进入工作节奏。然而运气来了似乎也是挡也挡不住,很快又响起了一声机器运转的鸣响声,这是电路恢复的信号。

恢复电力供应后,今泉百合自然就回到了正常的工作环境。由于下午时间的荒废,她必须得在晚上熬夜加班了。晚上的我不再陪在酒店当中,而是回到家中玩起了这个游戏——毕竟因为她的缘故,导致我本来可以投入在游戏上的时间也被耽搁了。

不得不说,在实打实地认识这位画师后,我在游戏里再度看到她的插画后,就更带上了一重“原来这是今泉百合的作品啊”的欣赏眼光。这个游戏运营了也有几年,自也收录了今泉百合不同时期的作品。比如卡牌数量众多,又是游戏最早一批实装的武田家由多位画师担纲,其中四大名臣(山县昌景、高坂昌信、马场信春、内藤昌丰)的画师并没花多大心思,还是在今年初才实装了认真绘制的翻新立绘;而从游戏运营之初便以认真态度交稿的画师“晃悠悠”,她虽然只在武田家中负责了当主武田信玄和真田昌幸二人的立绘,可就是这两幅高质量立绘撑起了台柱,使她最后成为这款游戏的“御用画师”。

这款游戏在国内成为现象级的话题,其中关于插画师立绘质量的讨论自也有不少。我也关注这个游戏的讨论,大众的意见普遍认为,画师“晃悠悠”画的最好、最细致的一幅立绘,是去年的“川中岛合战”武田信玄、上杉谦信限定卡的立绘。这两个人都是知名的战国人物,网上可以用作参考的素材俯拾皆是,今泉百合也有充足的创作空间。但她别出心裁,有意绕开了传统的武田红色、上杉白色主流形象,而是选用了武田的黑色楯无铠和上杉的青色僧装作为主色调,也更加迎合了游戏的势力配色。

我参加了去年的活动,所以也有这两张限定卡片。这时候再打开加以比较,果然能印证众人评价的准确。楯无铠上一片片甲胄都历历在目,就连铠甲上的刀伤也按照“三刀八迹”的传闻,对照石迹的实际位置一一作了还原,不可谓不用心。这般高质量的立绘,也使得开发商近藤电子敢将那次“川中岛合战”的活动难度设得甚高。若不是我事先向近藤里绪问过了那些秘密攻略法,我都不敢打包票我能最终得到这两张既精美又强力的限定武将。回忆于此时纷纷涌起,一年前我通宵熬夜迎战这个活动的经历又浮现上来。我不禁在论坛上翻出了当年提供攻略的若干讨论串,让当日的交流记录再度唤醒彼时宵衣旰食的回忆。

攻略的讨论串中,前边是发起者汇集各路情报后得出的一眼可知的结论,便于浏览者第一眼就找到正确而简洁的信息;后面则是情报不断收集整理、结论不断更新的过程,这才是活动的精髓所在。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史实的川中岛之战中,武田军啄木鸟部队的人员是真田幸隆、马场信春、高坂昌信,在游戏中我们的第一反应也是还原这个史实的部队编成;但在讨论后才发现,这个别动队在游戏里最合适的解法反而是让真田昌幸替换掉真田幸隆以得到更强的奇袭效果。像这样,攻略就是在不断的讨论中形成了最终最优的版本。

在讨论的过程当中,也有不讨论游戏攻略,而是仅就活动的设定进行探讨的话题。比如我就陡然注意到这样一个发问:“为什么这次活动里,真田昌幸的历史加成比真田幸隆还要大?”

在这里就有必要说一说这些人物(当然,在游戏里他们都只是一张卡牌,也不存在活跃年代的限制)并介绍一下这款游戏当年这次活动了。那次“川中岛之战”的活动简而言之便是这样一个模式:玩家扮演武田或上杉一方,上杉的剧本不在这次讨论范围之中略过;扮演武田时,玩家需要一方面派出自己的卡牌抵抗电脑操控的上杉军的攻势,另一方面要在撑过10回合后利用事先派遣的3张武将卡达成“攻陷敌方本阵”的目标。

扮演武田方,自然也只能用历史上曾隶属于武田氏的那些武将。这些武将根据其历史地位和能力高下有所差异,开发商也设定了彼此有别的各种能力。按照活动规则,玩家选用的卡片,在本阵防御的那一批自然看重防御能力。历史上的武田氏出了不少名人,阵营卡牌着实不少,在足够数量的卡牌之下,“防御10回合”的任务非常轻松。

但啄木鸟部队的人选只有3人,并且突袭本阵也有回合数限制,自然看中攻击和爆发能力。为了帮助玩家完成这般“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游戏中对“本就在历史战役中”的那些武将赋予了额外的加成。比如本阵防御阵容里,武田信玄、武田信繁、山本勘助等人都有防御和体力加成。再看啄木鸟部队,高坂昌信和马场信春本就是武田阵营的卡牌里强力的攻击手,又拥有历史加成,是所有人的首选;但真田幸隆虽然有历史加成,但游戏能力却是将他往战略家的方向去设定,导致其攻击力低下,在需要速攻的场合难以发挥。所以,对游戏理解较深的玩家就提出了“弃用历史加成,让武田阵营最适合这一要求的卡牌作为第三人选”的设想。但没想到,玩家在测试这一打法之后,却发现真田昌幸拥有比真田幸隆还高的历史加成。这一来,便使本就不适合突袭的真田幸隆完全成为冷板凳,成熟的攻略推荐,啄木鸟阵容是清一色的昌幸、信春、昌信。

所以,就有人顺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开发商近藤电子要给本没有参加啄木鸟部队的真田昌幸以这么高的历史加分?这是个一年前发起的讨论串,其下已有了不少的讨论,我摘取其中的若干猜测和他们被否定的理由如下:

有人说,是因为开发商意识到真田幸隆不适合做奇袭角色,所以额外安排一个解法?被否定的理由是:活动当中没有锻炼这些角色的玩家,用武田阵营的其他角色,比如山县昌景、内藤昌丰乃至武田信玄自己都能组成别样的奇袭队并通过活动,说明数值上并非是“非这三人不可”。

有人说,是因为开发商担心并非所有玩家都有全套的武田阵营强力角色,所以给了更多的人以历史加成?被否定的理由是:这四个人虽然是历史上的名将,但都不是稀有卡片。通过游戏初期的福利卡池,很容易就能拥有这四名武将。

有人说,可能是担心有些玩家的这些武将等级还低,数值上不够强力,所以给一个人物的回旋空间。被否定的理由是:经过活动后期全面的测试,历史加成仅存在于这四人身上;并且活动的同期也有方便武田、上杉阵营角色的福利活动,这两派人物的经验获得量在那个时候都是翻倍的。就算玩家在活动开初缺了其中的某些角色,也能通过游戏中的付费道具消除经验获得的冷却时间,快速把他练到足够上阵的水准。

又有人说,可能只是程序员一时设定的错误?被否定的理由是:四个人的的历史加成(也就是倍率)都不同,昌幸的加成还高于其他三人,显然是刻意设定好的。

并且,由于我和近藤电子的千金近藤里绪熟识,还能确认游戏的开发部门里并没有所谓的“人物厨”或“脑残粉”,也排除了程序设定时因个人好恶强行让一个角色变得极强的可能。

那个一年前的讨论串,讨论来讨论去并没能得出什么有说服力的结论,最后不了了之,成了“坟贴”。但时至今日想起这个问题,我却依然没法给出一个稳便的猜测。除了川中岛合战,这几年来我也参与了其他诸如耳川之战、长筱之战、关原合战等其他以历史战斗为原型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近藤电子的开发部门倒是中规中矩,历史上哪些人上阵了,战场上承担着哪方面的工作,都原原本本地通过历史加成予以还原。额外的加成就只有真田昌幸这么一例。

也有人会猜想,是否当时的学界提出了“真田昌幸参与了别动队”的假说。但我既是对历史小有研究的人,川中岛合战的来龙去脉自也了解得挺深入。古往今来的史家也对此有大量的研究,虽然分歧和假说此起彼伏,但始终都没有关于真田昌幸参与了别动队的说法提出。毕竟昌幸的年龄已经确然无疑,1561年川中岛是他的初阵。那时候的他隶属于武田的本阵担任主公信玄的侧近随从,自然不可能去别动队奇袭。

在排除了一切“合理”的猜测之后,接下来只能从“不合理”的角度来发散了。

比如说,商业思维。

近藤电子在策划川中岛之战这个活动的时候,安排了相关阵营武将经验值翻倍的活动以便玩家快速育成角色(当然,“以便”的同时也有“吸引”的成分)。在“吸引”的同时,玩家不就会顺其自然地想着“更多地购买、运用收费道具清除经验地图的冷却时间,以便更高效地获取经验”呢?从后续其他活动来看似乎并不是这样。倘若这种暗地里的暗示消费奏效的话,近藤电子理当在后续的活动中沿用这种做法,在其他的历史战役中安排若干的挖掘点和刺激玩家投入的点。而他们事实上没有采用,就说明这个模式似乎并未奏效,这唯一的一次,也许只是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当然,商业思维也不止这么一种体现的方式,还可以是这样:因为这次活动的最终奖励是两张强力卡牌,开发商对其立绘也非常有信心,所以通过这种“制造额外话题”的方式来让玩家提前熟悉“晃悠悠”的绘画风格。我们此前也知道,“晃悠悠”在武田阵容中只负责武田信玄和真田昌幸两人的立绘,而这次活动最核心的是“三名啄木鸟部队的人选”。倘若完全按照历史剧本来,活动中就完全体现不出“晃悠悠”立绘角色的主角,届时这位“御用画师”的台柱效应就要做个减法。于是,开发商在活动中额外给“晃悠悠”的真田昌幸以最高额的加成,让整个玩家群体注意并运用这个角色,这样便让整个群体注意到这名角色,进而注意起今泉百合的立绘。

更倾向于后一种表现形式的我,也开始检索这款游戏其他若干次历史活动。比如,关原合战的两张强力奖励卡石田三成和德川家康,他们的画师担纲的角色当中,各有不少在该场战役中出彩的双方将领,比如大谷吉继、福岛正则、井伊直政等等;再检索耳川之战、长筱之战等等活动,似乎也遵循这个规律。在思考之后,我总算成功说服了自己。

按捺不住这一发现的我,迫不及待地将上面的发现形成了简洁明了的说明文字,放在了电脑上尚且打开的,那个讨论串最下方回复的预输入框里。在点下发送之后,我满心期待着第二天,这个悬疑一年之久的问题会因为我“精妙”的解释而引来新一波的讨论和对我的赞赏,但第二天,迎接我的却并不是这样的结果。

我因为在讨论串上“挖坟”,被管理员禁言了一天,那条回复也因为这个罪名被删除,根本就没人看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