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茂知理子,是我同族同辈,小我十岁的远亲,我和她共有嘉茂敦清这位祖父。她忽然出现在关东地区文史研究爱好者的例会上,想来是她的父亲担心此时是春假,小孩子都不用上学,自己参会时她在家无人照看,于是把她也带了过来,这才有见到我之后就这么不分轻重吓我一大跳的玩闹。我回过头来,果见她的父亲抱着这个不过七八岁的小女娃子,正嬉皮笑脸地看着我。和她的父亲(也就是我的一位叔叔)正式地问候过后,我从他怀中接过一向玩弄惯了的嘉茂知理子,再拿出一向用惯了的对付她的手段——捏着她的双颊,把她的瓜子脸拽成一个横瓜子形。

在长达一个上午的学术例会上,嘉茂知理子没有我这些学问,显然是百无聊赖闷得狠了。这才在下午冲着我好好戏耍了一番。以我对她的了解,她对这些学术知识基本无缘,但却出色地传承了嘉茂家一项艺业,那便是书法。不得不说,她的书法天赋高得惊人,加上嘉茂一族足以为她提供锻炼书法所需的名师人脉和临帖资源,更重要的是她本身便勤于习练。这些因素共同造就的结果便是,这么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娃子,书道的造诣连我都未必能胜过她。两年前,我和她曾在祖父处略作比试,那时双方的书道功力难分轩轾;两年来,我虽然获得了全国书道大赛女子在校生组的头名,并且得到了全国首屈一指的书道家菱湖鹤见老先生的首肯,但她这两年来也没疏忽练习。若是她与我同台竞技,我能否依然获得上面这些肯定,可就难说了。

不过,现在终归不是说这一茬的时候。在众人纷纷散会回家,而我和这个小调皮也基本同路的时候,接下来的发展也就显而易见了:嘉茂知理子的父亲因为更深层次探讨的需要而赶赴一处学术研究机构,而我则陪着她一起回家。好在我也清楚,我这叔叔一家虽说学术上没什么可取之处,但他们却有一手木雕的手艺,特别是木雕人形做得极其出彩。我清楚地记得他们家有这么一面墙做成了展示柜,里面放着约莫一千多个500毫升矿泉水瓶大小的木雕人形,都是不同时代的各国历史人物。我马上就有了主意:借着这一趟帮忙,向这位叔叔提出“借两个人形去玩赏玩赏(他本就很乐意这种借出)”的请求,然后便可以挑两个战国时的甲胄人物去给今泉百合做绘画参考了。这么一想,我便痛快地答应了对方的请求,也得到了对方痛快的允诺。接下来,就是一边揉着这个小家伙的脸颊,一边和她一起坐电车回到她家里的简单差事了。

但差事也不是这么简单就能结束的。因为例会结束时不过是午后,还有一整个下午的时间需要安排。嘉茂知理子现在也没有什么作业,若是我单纯地把她带回家,把她锁在房间里一个下午直到她父亲回来,那也和把她带去会场听一上午闷会没什么两样。所以,在她的父亲提出希望,并且我也认为这是当然的情况下,我决定在送她回家之前,先和她一起去她家附近的足尾山玩一玩。

足尾山是茨城的一座小山峰,高度适中,也没有陡坡,很适合放松的登山。于是,我带着嘉茂知理子一边交流着她感兴趣的书法和游戏,一边慢慢走上了山,在山巅处的观景台遥望着我们生活的霞浦城市,彼此的心中也会生出不少感慨吧。

“渊子姐姐,这里有没有饮水的地方?”忽然,她这样问我道。

“说的也是,我和你爸爸都忘记了这一节,是我们粗心大意了。”在我基本上算是成年之后,自主控制食水平衡基本都能做到。但这个小女孩并不懂得,只知道饿了吃饭,口渴喝水,并且都是由身边人准备好的。原本在会场上倒是很容易协调饮水,但现在我们到了足尾山顶的观景台,这种小山也没有开辟成旅游景点,等于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上哪里去找饮水呢?

“有了。知理子,你吃不吃甜瓜?”我指着观景台的一个方向。那里坐着一位不起眼的中年女性,正在削着手里的甜瓜,去除瓤后放在旁边一辆电动车上的水箱里。电动车尾左右各是一箱甜瓜,看来她的确是在这里卖甜瓜的。

“好啊,我很喜欢吃甜瓜的!”

“那我们去买两个,你一个我一个,怎么样?”

商量已定,我便带着知理子走到了这位卖甜瓜的中年女性身前。此时正有一位同样的登山客排在我们前面,他相当健谈,在妇女为他削甜瓜和去瓤的时候不住地和对方交谈。借着这稍一阵子的排队,我也观察了一番对面的身影。从面相上看,这位女性四十来岁,体力充沛,精神饱满,和面前顾客交谈的口音暴露出她并非茨城县人。甜瓜和钱相互交付后,面前的这位顾客也结束了闲聊,最后的对话是这样的:

“你这个甜瓜是自家种的吗?”

“是啊,我老家在祗园那边的乡下,每天摘一点地里的瓜,骑车过来卖。”

“我吃了好几次你家的甜瓜了,味道的确是好。要不你过两天,等我家搬过来了,专门帮我送个一百斤过来,成不成?”

“谢谢老板。可我实在是抱歉,做完今明两天我就要回老家去,甜瓜也要到下一年再拿出来卖了。”

“这可真是可惜。要不你明天把地里的甜瓜都给我,我全收了,怎么样?”

“不行,我也要!”我身旁的知理子显然也听到了他们的对话。看来她也非常爱吃甜瓜,显然不同意前面的客人把甜瓜全部收走。

“知理,这位先生要的是明天的甜瓜。你既然想要,咱们这次多买几个带回去就是了。”我一边安抚抗议的知理子,一边向身前的两人道歉。知理子的年纪天真可爱,加上清秀的瓜子脸,显然不会有成年人和这样可爱的抗议较真。身前的顾客回过头来,对着知理子也是微微一笑,道:

“你不同意我买甜瓜,那我也不同意你买甜瓜咯。”

“为什么!”知理子气得鼓起了脸颊。

“因为我排在你前面啊。我把今天的甜瓜都买走了,你就没有得吃咯。”说着,他还作势打开钱包,作出清点其中大面值钞票的动作。

“你为什么跟我过不去!”

“因为你不让我买甜瓜啊。”这位登山客的确健谈,不放过任何令他一展口才的机会。虽然知道他并没有当真,我也挺喜欢欣赏这个小族妹生气时的表情;但她若是被欺负得狠了,这时候或者到家后哭了出来,进而在她父亲回家后说我一顿坏话,我“借两座木雕”的最终目的未免要打折扣。所以我还是在这时候选择了介入,对对方道:

“妹妹有失管教,给您添麻烦了。”

“哎呀,麻烦倒是没有,但我还就是起了心,非要把今天的甜瓜都买走,并且我这么做是为了这位卖瓜大姐好。”对方似乎也拿捏得很准,看出了我和知理子的态度并没有到厌恶,于是就把玩笑继续开了下去。“除非,你们也能给出一个不让我全部买走的理由。”

虽然对方也在拿捏我们的情绪,一旦我们真动了气也足以让他结束玩笑甚至自掏腰包为我们买甜瓜赔罪,但我此时已然猜出了他所谓的“为了大姐好”的理由。这一股好胜心使我决定不再按照他的剧本演下去,而是直接来了一个杀招:“知理,咱们去下山的路口等着。”

“等什么?”

“等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上山来找这位卖瓜阿姨,到那时候,就不担心阿姨不把瓜卖给咱们了。”

此言一出,眼前的两人又是一惊。这回,他们总算是了解,和名为嘉茂渊子的女生开玩笑,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逞的。由于这句话的出现,话语的主动权移到了我这边。在和卖瓜阿姨确认后,我先买了两个甜瓜交给知理子,然后向他们两人讲述了我的判断依据:

来到山上卖甜瓜,肯定不是迫于生计不得已而为之(否则会到大路口等人多的地方去),只是一种陶冶性情的活计。卖瓜人的老家在祗园,离这里有一段路,没必要每天摘了甜瓜跑到这么远的外地卖,所以这么做的理由只能是“她也因故常住在这附近”。每日骑着电动车往返祗园和足尾山下,还要捎上自家地里的甜瓜,以四十出头的年纪还能在下午时分依然有充沛的体力,这说明她平日里干活非常稳定而勤劳,排除了打短工、临时工的可能。再加上她很明确自己将在“春假开始后就不来这里卖瓜”,我得以判断她常住的理由只能是“陪伴在此地就读的子女”,而子女在放春假后自也是和她一起回到祗园老家居住。根据惯常的婚龄和需要母亲陪读的形势看,我认为这名子女理当处于十五六岁,高中一二年级的阶段。

“没想到我必须聊上这么十来次天才能掌握的情报,被你一眼就看了出来。”这位健谈的登山客摇了摇头,无可奈何地表示出对我的感叹。然后,他又把拉到一旁,在我耳边道:“要是大姐的女儿能有你这么聪明,她也就犯不着吃这么多苦了。”

我心下了然。足尾山下并不是什么学风浓厚的大都市,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城。卖瓜阿姨的子女在这里读书,或许是因为这里入学门槛相对非常低的缘故吧。这样想的话,卖瓜阿姨在孩子读书后来到山上卖瓜排遣心情,差不多的时候回到家里为孩子照料生计。这便是她的生活模式吧。但我也对那个健谈的登山客报以微笑,表示对他言下之意,也就是“希望我控制思维演绎的展现,以免卖瓜人产生类似‘触景伤怀’情感”的理解。我很肯定,这位卖瓜阿姨绝不是这般轻易产生妒忌心理,而是教子有方的坚强的人。

试想一下,一个家境并不捉襟见肘的人家,这位母亲自己辛勤劳动,并没有对子女的成绩表现出丝毫不满足或是埋怨,而是每日往返两地为子女上学提供周到的服务,并且用自己山上卖瓜的实际行动向子女展示勤劳这一品德。在这般坚毅品性日复一日的熏陶下,我有理由相信,卖瓜阿姨的子女也会继承她这样的品格,这也是我相信“她的子女一定会在春假前的班会之后来到山上”的理由。

反倒是这位动辄说“要把卖瓜阿姨的甜瓜包场”的登山客,或许在对方眼中更加不利于子女的教育。因为我从卖瓜阿姨的行动中看出,她在自己家境宽裕的情境下依然用“卖瓜”这个不确定的手段来帮补生计,目的之一便是教育子女金钱的来之不易。倘若像登山客这样,动辄拿出一笔在孩子眼中算是大钱的钞票把甜瓜“包场”,对孩子产生的“还是这样赚钱快”的负面影响恐怕不会让这位母亲满意。这也是这位母亲为何之前一直绕开对方的话题,始终不肯为他提供包场的原因所在吧。

果然,过不多时,一位穿着校服,周身毫无多余打扮的女孩子走上山来。她对卖瓜阿姨点了点头,便和她坐在一起,削起了甜瓜。或许她们母女间一个眼神足以交流千言万语,至少现在的我们却是无从得知了。说话间,知理子也吃完了两个甜瓜(我的那个当然也被她吃了),我便又请对方用塑料袋为我们装了两个甜瓜,这才向她们告辞下山。

“渊子姐姐,刚才你为什么说这一句话,气场立刻就倒转过来了啊?”

“这些东西不好现在讲给你听啊……”作为关乎教育的思考,我并不敢将这位卖瓜阿姨画荻教子的教育方式讲给尚无自主判断能力的知理子,以免干扰她自己既有的成长计划。“等回去之后,我借你一本《欧阳修传》看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