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谷优子的慵懒性子让她的父母也不免忧心,并且因为一次偶然的兴起,竟尔在亲子两代人之间闹出了若干乌龙。好在这个乌龙最终还是以好结局收场,仿佛是在回应剑谷在故事中表现出的亲子血缘一般。剑谷其人既有文笔脱俗、关心亲人这些优点,也有生活懒散、疏于打理这些缺点。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一个优缺点的集合体,不可能白璧无瑕又或是一无是处。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我们在生活中难免给人贴上某些过于简单的标签,比如我们在新班级接触了一个同学后,会简单地为其作出“性格是否好相处”“家中有钱或是没钱”等等的观察结论,作为我们决定“是否与其进一步接触下去”的判断依据。

不仅是像“认识新同学”这样的情形。我们一旦产生了品题的兴致和必要,上至显要明星,下至贩夫走卒,都会成为我们贴标签的对象。在古时的唐土,人物评论曾经有公开发表的风气,比如汉末时候汝南许邵、许靖兄弟的“月旦评”,甚至形成了获评者凭此才跻身名流的。但现在的社会风气,却不太待见把评论对外说出去的风格,但这又让一些有话不吐不快的人憋屈得不舒服。似乎是为了照顾这些希望把自己的情感宣泄出来,又为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记忆辅助,一些社交软件推出了“私密记录”功能。这个功能能够让自己写出的文章只对特定人可见,而不开放给公众。这个功能无疑是很合适这些外向的人了。

剑谷优子就有这样的“不说不舒服”情结。于是,她的社交软件上除了向所有人公开的信息之外,还有若干只向特定人群开放的消息。她也很明白“这些东西有的并不方便给当事人看到”,所以给自己的账号友人设置了不同分类,把他们归入自己不同的人际圈里。比如说,她想吐槽自己的工作上司时,这一条就会对自己的家人可见,这些家人们可以参与到评论当中;若是想宣泄自己对家人的不满,这一条就会发布在友人群体里,等等。奈惠是剑谷优子的友人,也就能看到若干她对友人圈子设置可见的私密信息。在这些信息里,剑谷优子的口气就不如提供给公众的稿件中那么守礼矜持了。比如有这么一条:

“我那个叔叔怕不是过日子过傻了。”

这是一句吐槽,下面的评论区也有人询问缘由或是安慰。奈惠出于浓烈的好奇心和社交上的天赋,向剑谷优子了解了完全的情况。奈惠也将这个故事转述给了我,具体是这样的:

剑谷优子的父亲有一个在农村生活的弟弟,他们传承了祖辈务农为生遗留的产业,现在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纯农户。剑谷优子的这位叔叔,就像我之前所说的那样,被剑谷本人贴上了“木讷”“脑子不灵通”等等标签。

尽管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正常人是愚不可及、无可救药的傻瓜,但剑谷优子在初识人际之后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却让她对自己这位叔叔感到非常不可理解。比如说,她叔叔所在的那个农村里,有若干游手好闲的懒汉。这些懒汉是祖传的坐吃山空,每日里不干农活,就是在村里吃喝玩乐。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早已作价卖给别人,也不知道是在猴年马月就花费殆尽。现在他们的营生,就是在村里闲逛,谁家有个造房子、办酒席等等的热闹事情,这些人就过来凑个份子卖些力气,赢得主人家提供的几天吃食。但村里毕竟就那么几十户人家,也不是时刻都有饭食蹭。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这些懒汉便难免会做出些偷鸡摸狗的事情来,比如哪一天瞅见甲家没有锁好鸡舍,便顺走一只公鸡;又比如瞅见乙家的院落没关紧,便搬了他们家院子里二三十斤木材。

这些事情发生得多了,村里人大抵也都猜得出是怎么一回事。但碍于大家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人,不少人还有存有这样的顾虑:倘若真的和这些懒汉撕破脸,对方是没家没业的穷汉,自己这里还有老婆孩子,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一旦被他们记恨上了,难免日后要受不少暗算。在这样“投鼠忌器”的思忖之下,加上这些人小偷小摸的东西也不值几个钱,多数村民的最终选择是自我加强防备,事情就这么假装不知道。具体的措施,比如给鸡舍装上金属门,又或是在院子里养一条狗等等。这样,倒也的确防住了这些闲人。

但剑谷的叔叔似乎却连这些考虑都不去考虑,仿佛就一直保持着这种“开门揖盗”的做派。比如,在大家议论这些小偷小摸行为的时候,若是剑谷叔叔在场,也有好心人会提醒他也加强一些防备。但剑谷叔叔表面上一边答应一边感谢善意的提醒,但回去之后仿佛便像是完全把它忘在脑后。一段时间内,剑谷家连续发生了好几件事情:一是自家农地里准备搭塑料大棚而插在土里的竹竿一夜之间全部不翼而飞;二是放在自家院子里的铁锨、铁锹等等农具也都不见了;三是村后各家建的鱼塘,属于这位剑谷叔叔的鱼塘一夜之间被人抽干了水,鱼自然也不用想多。

这么几件事情在短短的一月之内接连发生,并且遭罪的都是这位叔叔家,在当地已经成为了一条轰动消息。在前车之鉴的对照之下,村里人的议论观点很一致:这些都是游手好闲的懒人们做出来的。偷来的大批竹竿和农具都可以变卖,而鱼除了变卖,还可以直接作为食粮。这些都是缺乏生活来源的懒人们迫切需要的东西。

事情发生后,不少人找到剑谷的叔叔,认为他真的需要采取行动了。至不济,既然懒汉吃准了他不愿意升级防御,那也至少要为自己的财产做个保险。这些事情,就连剑谷优子这一家人也有所耳闻了。剑谷的父母亲也和村里大多数人的观点一样,认为既然明确了下手的人,至少要在清算、加强防备、投保三条对策当中选择一条,不能再放任这些懒人继续胡作非为了。

然而,剑谷叔叔依然不为所动。他还是维持着他当面满口答应,转身就当耳边风的状态。出于兄弟关心,剑谷优子的父亲把话说得不能再明白,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弟媳妇(也就是剑谷优子的婶婶),让她也帮忙吹吹风。但这位弟媳妇却是个内拐加闷葫芦,也不是什么坚持主见的人,她自然也是丈夫怎么说自己就怎么看。这样一来,连剑谷优子都已经看不惯她叔叔的无动于衷了,于是就在社交媒体发了这么一条对叔叔的吐槽。虽然这位剑谷叔叔是个地道的农民,基本不使用社交软件,但剑谷优子还是觉得让其他人看到未免不太好。所以,这条吐槽到底被设置成了只有她的友人和工作上的联系人才能看到的状态。

这就是奈惠告诉我的事件全貌。但我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我却没有像大多数人表现的那样,对剑谷叔叔表现出不理解和哭笑不得,而是展开了自己的思考。我的想法也和之前所说的类似:剑谷叔叔只在这一个方面有着“欠考虑、缺乏智商”的表现,其他领域里的智商和情商没有问题,那就不会是智力上的硬伤。既然不是智商问题,那么剑谷叔叔在这一个特殊的事件上做出“没智商”的表现,便有着他自己的考虑。之前也已说过,世上没有一无是处的人,放在事件上也一样。对于一件事情,多数人虽然得出了负面的结论,但在独有眼光的人看来,这却未始不是一件好事。

“那么,这几件事情串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解释呢?”我低下头,猛然有了答案。

“奈惠,这几件事情虽说是一个月间分头发生的,可以看做是个例,但我们也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来看。首先,我们可以做出这么一个判断。这事发的一个月,是要干农活的村里人非常忙的一个月,在时间段上处于‘春耕前的准备’这么一个时期。从那些竹竿是要搭塑料大棚的这一点可以看出,大棚在过完冬季之后就要撤掉换上新的,事发的时间大抵就在这一阵。

从这些事件的发生模式中可以看出,这些农户要从事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每一家还都开辟了养鱼的水塘,养鸡的鸡舍,有的还在院落里堆积了柴火。这说明村里勤勉的农家人,都是同时经营着许多种农作的。这样想来,春耕前的准备就更是繁忙。

说到这里,或许之前看问题的眼光就应该发生转变了。在农家人们感叹春耕准备的忙碌时,剑谷的叔叔却敏锐地意识到,可以通过这样一些机会,让那些游手好闲的人们来免费给自己干农活。

从这几件表面上是偷鸡摸狗的事情就可以看出剑谷叔叔的想法:这些人敢偷竹竿,说明塑料大棚已经撤去了大棚的顶层膜,并且棚里没有作物(因为大棚若是没有撤去塑料膜,而由这些懒汉去撤的话,这无疑是让别人家的作物绝收的绝户手段,这些懒汉是没这个胆去做的)。塑料大棚的骨架,也就是竹竿,是埋在土里的。要偷走竹竿必须把土整个翻过一遍,而翻土就需要农具,这便是剑谷叔叔家的农具也莫名其妙丢失的缘故吧。

在春耕准备的阶段,各家都是需要农具的时候。在明知道村里有这么些个喜欢偷鸡摸狗的人的情况下,量谁也不敢不看管好自己的农具(因为农具各家都在急着用,一时间肯定没法调剂,一旦耽误时机就耽误了一年的耕作,有经验的农家人可不敢冒这个险)。这些闲人能在这个时候从剑谷叔叔家摸到顺手的农具,只能说这是剑谷叔叔有意漏给他们的。

他们把剑谷家的土地上的竹竿全部顺走,等于是要将这片土地基本翻过一遍。这就无形中为剑谷家省去了春耕前犁地翻土的步骤。想想我们脑海中“赶着牛犁地”或者“开着农机大规模整地”的画面便知道,这一步向来最是累人。

我想到这个思路,其实是源于第三件事,也就是鱼塘失窃事件。放干整个鱼塘的水也是个绝户的事情,这些懒人一般也没有这个贼胆。那是为什么,他们敢在那天晚上动剑谷叔叔的土呢?我认为,这只能是“剑谷叔叔有意留了什么暗示”。在各家各户的鱼塘毗邻而建,防护措施也都类似(鱼塘可没法用铁门什么的武装起来)的情况下,单选中剑谷这家,定然是剑谷家那里有什么便利的条件。鱼塘里实惠的东西是鱼,在鱼塘抓鱼需要放干塘里的水,这么一想答案也显而易见了——剑谷叔叔刻意将抽水机“忘”在了那里。

有这么一台抽水机(如果剑谷叔叔愿意的话,还可以赔上一个空桶)放在这里,这些闲人看到了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于是他们便趁夜放干了剑谷家鱼塘的水,再顺走了塘里的鱼。这件事虽说让剑谷家损失了几十斤的鱼(鱼熟在秋冬季节,此时开春的鱼塘里大抵只有若干不堪售卖的残次品),但剑谷家却能够收到这样一个效果:自家的鱼塘水被放干,并且塘底的淤泥也被清了个七七八八。因为趁夜偷鱼,光是放干水是抓不到鱼的,必须带着照明设备,并且把泥浆清个差不多才能放心下塘抓鱼。

这样一来,剑谷叔叔就又省下了一桩麻烦事。届时他便可以直接向鱼塘里引入新水,再投放新的鱼苗便可以了。

“少了些老竹竿、旧农具,剑谷叔叔却省去了两件大农活,你说他愿不愿意当这个傻子?”我笑吟吟地看着目瞪口呆的奈惠。在这件事情上,谁是“傻瓜”,可还真说不定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