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出皎然《与李司直令从荻塘联句》

高中的三年,学生随着年级提高,一门课的授课老师却不会轻易更换。这是因为学生们习惯一位老师的教学习惯后,不必在新的学年再花时间适应其他的老师(当然升上高二时班级小调整的情况例外)。这就使各个科目的老师们分成三拨,轮流跟随一个年级从入学到毕业。

学生们在一个学年需要出勤的日子堪堪近两百天,在这出勤的日子里,我一方面接受着老师们的传道受业,另一方面也作为学生会长兼相谈屋负责人,为与我身份相同的同学们解答若干疑难。我们彼此间都是同龄的未成年人,相谈内容大抵也以没什么营养的青春烦恼为主,比如“为自己脸上多了颗青春痘,不好去见男朋友”,或者“食堂的菜色口味太淡”等等。但其中也有若干烦恼,却着实令人感慨和唏嘘。

一个雨过天阴的周六下午,我便和我的密友,宇野奈惠,走在前往霞高相谈屋的路上。这次的委托人很是特别:他并非在每天正常的社团活动期间造访,而是特意在周六早上,我这早睡早起的作息都堪堪要睡回笼觉的时间才打电话到我家里,提出了“有事相商,请于今天下午某时在学生会室相见”的要求。碍于他的身份,我只能遵从他的指示,在第二天约齐了奈惠,然后从我家开始这段额外的临时登校(显然,为了让我不至于过度戒备,他也允可了奈惠的同行要求)。我为什么屈从于他的身份?答案是在上午致电的不是别人,正是本校的教务主任,角田润一。

中年而肥的角田教务主任有着这个年纪的男性大多会出现的诸般体态特征:因为常年坐办公室而身材逐步发福走样;因为过度的营养囤积使自己的肚腹宛如身怀六甲;油光发亮的头顶已留不下多少毛发;一身特制尺寸的西装皮鞋愣是将他包装得人模狗样。虽说他长着这么一副庸俗的面孔,但我在心下还是对他颇有些好印象的。比如他乐于支持新生的社团活动以期待好的竞赛成绩;他敢于在各校会商时出言抗衡某些不当的统合趋势等等。故而,我还是比较乐于遵从他的指示的。

来到校园里,昨夜的雨水犹未干透,足以证明当时四五小时的雨势之久。我不得不暗自庆幸这场雨是在大家都已基本离校的五点半钟才突然下起,持否则这所霞高可就挤满了难以回家的人了。我们经过方增两把雨伞的伞笼,到了学生会室稍坐片刻,角田才如时出现在了门口。他轻易地再次确认过室内只有两人之后,将手里的一卷画像展开在我们桌前,向我和奈惠道:

“你们认识画像上的这个人吗?”

“这不是一年级组教物理的鹿谷老师吗?”我和奈惠共同确认了这张画像上的人物。

“是的。这就是一年级组的物理老师鹿谷。”角田教务主任点了点头。“出于某些原因,我现在需要你们的帮助。嘉茂渊子,你是学校里尽人皆知的推理长才。我需要你为我秘密地调查清楚,这位鹿谷老师,是否在昨天晚上,也就是五月六日静校以后,出现在霞浦高中当中。”

在这里有必要对我们的学校进行一些补充说明了。霞浦高中的校舍构建比较大,主体是四栋长条形的建筑围成一个“口”字形。校门向南,南边是教学活动集中的四层教学楼;东西两头是仓库、礼堂、食堂等事务性建筑;北边是社团活动与教职员活动的教务楼。四条边彼此不相通,来往都需要通过侧门下的步道,又或是出入大门经过中庭。

一年级组的鹿谷老师虽然不教我们这个年级,但她曾为我们这边请病假的老师代过一堂课,故而我对她大约也有些印象。她大约二十七八年纪,刚到霞浦高中任教也没几年,这堂代课在我听来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总而言之是一位挺平庸的人物。但角田润一自然就对她了解更深了,他是教务主任,这些一线教师名义上都是他的属下。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鹿谷这么个平庸的人物之所以能出现在教师队伍水准也很高的霞浦高中,也有传言说她是发挥了那么些人脉资源的。

这些传闻也到达过我们耳中,所以我也着实能理解角田润一“让一个精明学生去调查鹿谷”的意图——若是角田自己露出什么针对鹿谷的行藏,恐怕风言风语很快就会传出去了。我知晓这些,对面的角田润一也不傻,他能知晓我知晓了这些。我点了点头,表示“我承认了以上的所知所想”,然后补充询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让我们从一幅画上辨认鹿谷老师?”

很显然,“调查鹿谷”这么一个动机,虽然能解释他遮遮掩掩地来到学生会室、提出要求等等,但解释不了“他让我们辨认画中的鹿谷”这一截。他完全可以在我们坐定后,直接口头出言,或是拿出一张相片(作为教务主任,他手握霞高所有一线老师的资料,找到照片可以说是易如反掌)辅助说明形象,无疑比“拿出一张画纸”要自然得多了。

“这件事情,为了调查的需要,告诉嘉茂同学我不持异议。可以的话,请宇野同学暂时回避一下。”宇野奈惠只好暂时站在了学生会室之外。而我则屏息以待,角田说出了这样的缘故:

在霞浦高中,人心也不是那么完全统一,领导层也分了若干派系,彼此间虽然没到貌合神离、剑拔弩张的对立,却也不能把力量使到一块去。其中,与角田自己就有人情关系的鹿谷自然是角田一派的人。角田本对鹿谷抱有不小期待和信任,因此也偶然向她透露一些仅限于上层掌握,但对她却有若干价值的信息。原本,这样的关系还将继续持续下去,但在一个偶然的机缘下,角田却偶然捕捉到,鹿谷趁着教职员室别无他人的时候,往另一名教师,同年级组正木老师的抽屉里塞了什么东西。角田心想,正木老师从派系上讲算是和自己比较疏远的那一拨,他不希望自己人的鹿谷与正木走得过近。他好奇心起,于是避开随即离去的鹿谷,到正木的座位上一瞧,发现鹿谷放过去的赫然便是自己的画像。角田一时间也没有立即动怒,只是把这幅画像复印了一份自己留存。

但在昨晚,也就是角田希望我去调查的五月六日静校后,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正木老师私自进入了角田教导主任的办公室。至于他在私自进入之后做了什么,角田此时并不愿意告诉我,但角田的关注重点显然并不是在正木头上。

“正木是在私自进入我的办公室出来后,立即就被其他人目击发现并被控制。这些目击者是每天不同的值班教师,他们需要在静校后逐一巡过每一间房舍,确认其中无人,最后再离开的一批人。”由于他们第一时间没在正木身上发现什么惹眼的东西,角田还是大度地在当时发放了正木。可他在今天,也就是星期六上午来到学校值班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些证明正木并非善客的痕迹——当然他不愿对我透露。“他们对我说,在看到正木的同时,也在学校的中庭里看到了本来早该下班的鹿谷。我不能仅听信一面之词,所以我要你去确认,当时的鹿谷到底在不在中庭里?”

这个问题若是就这样破天荒地抛给我,我肯定是无法回答。角田的意思很明确,他对证人证言并不是完全相信,所以需要确凿的物证——比如监控录像等等。但在静校时间之后天已昏黑,户外的监控探头不再能拍下清晰的影像,已是失去了功用。好在,霞浦高中是个面积不大的封闭空间,对于一段不长的时间来说,终究是有办法确认鹿谷在不在这个封闭空间之内的。

“首先,这些证人的证言就是值得怀疑的。”我这样对角田说道。“假设这些巡班的老师们是完全与此事无关的中立者们,他们正常的巡逻应该是怎么做的呢?”也没等角田回答,我便接了下去。“自然是穿梭在楼道里,然后打开每一间房间进去查探。巡逻任务是要四栋不相连的楼全都查一遍的,在查完一栋进入另一栋的路径选择时,因为当时已经下起了雨,所以这些巡逻者们一定会选择有顶棚遮挡的步道,绝不可能选择了无遮挡的穿越中庭。

“静校时间是六点,昨天的大雨已经下了半个小时。这场雨突如其来,没有谁能完全预料到。哪怕就是预料到并因此带了雨伞,在巡逻时也不会撑起来。他们的行进路线是经由步道,在四栋楼里转过一圈。而在这种情况下,却又是怎样的场景,才会让他们目击到在‘中庭’里的鹿谷老师呢?”

一来,雨天天黑得早,雨点会模糊视线。没有亲自站到中庭去的这群巡逻教师如何就能确认一个中庭里的身影就是鹿谷呢?二来,中庭没有地方躲雨。要是鹿谷站在某栋楼能遮雨的檐下,那这些中立的目击者们为何不说“在某某楼看到了鹿谷”而非要说“在中庭”呢?三来,若是他们真的看到了鹿谷在中庭淋雨,立场中立的他们就该出于同事情谊把鹿谷招呼回到不淋雨的地方,这些细节却也都被得到详细报告的角田排除了。

“也就是说,你不认为他们看到的是鹿谷的身影?”

“是这样。但我认为,鹿谷老师当时确实在学校里。巡逻的老师们若是立场确实中立的话,那么他们看到的‘中庭里的身影’,其实是待在某一栋楼里的鹿谷的身影经过折射后的影子。五月傍晚的骤雨自然伴随着偶尔的雷暴,凭借瞬间的电光,完全可能产生这样的光学现象。”

鹿谷也是老师,也参加过巡逻,清楚路线。她若是想避开巡逻老师留在学校里,那是轻而易举。学校里也没有泥土路,雨天也不会留下脚印——更何况直到现在地面上的雨水也还没有干透,干湿脚印根本不会存在。我所确认的途径,是伞笼。

伞笼仅设在教学楼门口一处,所有人带着伞进入校园,但凡进入室内区域,任何人都要先在教学楼门口把雨伞放在伞笼里。这是霞浦高中多年以来的规矩。今天室内区域只有角田、我和奈惠三人,我和奈惠各带了一把伞,角田没有带伞,说明他是驾车前来值班的。同样的,出于“让驾车的教师在雨天进校后不至于在进入室内区域的途中淋湿”的考虑,停车点到室内区域的通道,也是全程有顶棚防护的。

那些巡逻的老师们其中不乏有人驾车上下班,他们可以三三两两地拼车回家,完全不担心骤雨的来袭。唯独鹿谷若是在学校里,才会因为骤雨无法返回而担忧。若是她单纯因为下雨而回不去,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向同事请求帮助。所以,她这个“既没有自己驾车,又无法翻越围栏”的人在大雨天从学校里出去,便只能采取唯一的手段了——

从伞笼上拿一把公用伞。

昨天,学生离校时还没下雨,完全没有拿公用伞的需要;雨在静校时才开始下,影响的只有还在学校的老师们;老师们不少是自驾车上班,通过同事间拼车基本可以无视大雨的威胁;唯有特殊理由不愿出言拼车的老师,才有拿公用伞的需求。而公用伞由学校的工友管理,一般来说都会确保在来去学校的高峰期开始时,公用伞的两个窟窿眼里各有一把伞的。

正木会在众人监视下拿走一把自行离开,而另一把,无疑是被另一个人拿走了。

符合这个条件的身影,只有鹿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