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本进行创作的画室密不透光,并不能通过建筑的门窗看到画室的内部。我相信在我去实地查探时,藤本就在那附近活动。但我与他此前并未打过照面,也不敢肯定就能在这附近堵他出现。

但从我现在所掌握的几条情报来看,藤本的创作时间绝对要打个问号。首先他每天待在画室里的时间并不是满打满算的二十四小时,而是打了个对折。其次,他还挪出了不少时间和金钱用于社交,这个成本也是牺牲他创作时间的。第三,他这一周来的活动倒不像是个得了资助后感知遇之恩燃起职业之魂的画师,倒像是有了这一笔突如其来的钱财后便开始花天酒地挥霍的纨绔子弟。我不禁暗暗摇头,深不以为然。

但我们离这个问题的核心——藤本到底是怎样快速赶出浮世绘,以及富人为何没来由地看中他的三十六景系列的问题还很遥远。即便我自告奋勇地去了一趟土浦,还天巧遇上了能帮助我的人士,也都没能探寻到这个秘密。明石同学见我灰头土脸地回来,知道我确然一改平日足不出户的习惯花了心思,便也没再责备我,将她两周来在我的游戏账号上打花札的战果一并移交给了我。明石同学是花札高手,在这个随机匹配玩家的大鱼塘里自然是赢多输少。这些战果兑换成一张张能切实增强我游戏实力的武将卡牌,这自然使我眉开眼笑,浑然忘却了这一天从水户到土浦再回到家里的疲惫。

只不过,我也深知自己抽卡的运气极差。为了让这些游戏资源兑换成更多的收益,我还有必要延请我另一个运气极好的友人,也就是宇野奈惠来按下这几次抽卡键。但今日天色已晚,我还是决定今天先结束活动,安心歇宿下来。

在我收拾将就,准备歇息的时候,我无意间失手打落了书桌上的一本书。这本书是我在霞浦高中的图书馆里无意间发现,便办了借阅手续拿回来的一本《青土白土》。这是本不起眼的的故事辑,我偶然翻阅时,发现其中一些民间故事颇有些道理可寻味,且与我家所作的记录可资添补。于是,我这几天的晚上便对着这本书,抄录其中可以充实我家学记录的部分。这本书就这样摊在桌上,我周末出门时,书本并未归位。我捡起它时,发现它被翻到了一页我尚未阅读的页面,并且显示出了一条批注。

图书馆的书都是全新购进,霞高的学生们也是绝大多数都有不损坏其品相的素质与自觉。这一条印刷留白处的批注就显得格外突兀。批注的字迹潦草到令我这对书道略有研究的人都难以辨认,宛如当年医院里开方医师的字迹一般。除了几个稍微能看出行笔趋势的假名,其他宛如一条波浪线。要不是它这么几排整齐地列在一起,我甚至觉得这不过是用来试笔芯出水流畅程度的随手写画。这偶然的一个激灵,让我忽然想到了这样一个可能:

就是因为这一页上的东西太像是补录于正文后的批注,以至于我没管它这字迹潦草到无法辨认成文字的事实,就第一反应将它认定为一条批注。这般就像是“画波浪线”一般做下的记号,那自然比认真写下这个篇幅的批注要快得多。我马上将之类比到藤本的浮世绘创作上:兴许,藤本只是用某些类似于潦草划线的手段快速完成了一幅画,但富人和我们都不懂绘画,故而把它第一反应当成了一幅浮世绘呢?

接着,我又想到了之前的那个故事:我在家门口的信箱里发现了一幅水彩画,而周围邻居的信箱也都收到了一模一样的水彩画。我在最后认定,这是什么人新制作出了大批量生产水彩画的机器,这是一批试验品。这便是一种快速作画的方法了。而藤本手上有源源不断的三十六景照片,我也知道当今图像处理软件的一些智能滤镜能够快速将照片转换成其他艺术风格。会不会是藤本手下的那个帮工在收集好图像后,就直接用滤镜处理成浮世绘模样,藤本再照葫芦画瓢地捯饬到画纸上,这样就形成了一幅所谓的“浮世绘”呢?

周六这一天过去,周日我的预定便是再一次与藤本请的帮手联络,把这一周我去偕乐园拍摄的照片拷贝给他。我决定借此机会,再观察一下他的笔记本电脑。我已从画室主人那里了解到,租出去的画室虽然有电源插座,但并不提供电脑。这个帮闲人没有稳定工作,他的经济能力也不太可能会另配一部性能更好的计算机去处理图像。我觉得,若是这个帮工还需要承担为藤本处理图像的任务,那他所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就很有可能是它的工具。为了抢得尽可能多的观察先机,我比约定的时间来得更早了一些。但事实证明,非得正主自己到来并打开电脑,我才能开始观察。而这家咖啡馆既然是廉价经营(我们双方都不是什么有经济实力、讲排场的人),自也没有提供免费Wi-Fi。这段时间里,我只能借助移动数据打发无聊。

电脑的使用习惯因人而异。有的人习惯将工作中所有就手的东西一股脑全放在桌面上,将屏幕空间挤得满满当当;也有的人崇尚尽可能简洁的桌面,所有的内容都分门别类放在各个磁盘分区中,桌面上大抵只是一些快捷方式。单凭桌面整洁与凌乱的情况,也不能断言之前的问题。当然,若是我在我的移动存储工具里植入某些后门程序,倒是足以在之后慢慢翻检他的计算机;但我并没有如此高端的黑客技术,只能借着与帮工沟通时瞥见的一点毫末,进行我个人的推测。其中,我将照片交割过去的时机尤其重要。

我与这位帮工在上次碰头的咖啡馆再一次见面。还是沿用上次的流程,我们分宾主坐下,先在最廉价的咖啡之间寒暄几句,然后便进入正题。

“您这几天里生意还好吧?”

“哪有什么生意呢。”他摇了摇头。“藤本这门业务一接下来,我白天一点事情都干不了,天天晚上要去给藤本熬夜,画室外面的套间又没有空调。要不是现在天气还凉快,加上我还能带着这电脑去玩游戏,这夜我是真熬不起。”

“也就是您这半个月来都在给藤本打工?”

“是啊,干不了别的事情。不多说啦,他嘱咐我别多话。咱们干正事吧。”

他从过肩挎包里拿出笔记本电脑打开,我从座椅上起身,走到他的身后,将携带的U盘递给他。他一手接过,接入了他带来的笔记本电脑的USB接口中。然后,按照操作系统的提示,他按部就班地打开“此电脑”,找到我U盘对应的驱动器盘符,再从唯一的文件夹里将里面的所有照片都拷贝至剪贴板——目前的这一切是所有人共同的操作。

接下来便是展现个人处理习惯的环节了。随后,他回到“此电脑”的目录,点开本地磁盘的一个盘符,再点开一个标有“藤本”的文件夹,接着又是一个“第二周”的子文件夹,子文件夹里又有“甲”和“乙”两个文件夹。他进入“甲”文件夹,在里面新建了一个以“偕乐园”为名的文件夹,这才把剪贴板里我的那些照片全部拷贝进来。接着,他直接关闭了资源管理器,又以惯常的硬件删除方式拔出我的U盘交换给我。

这时候,帮工的手机忽然响起了提示音。他暂时停下了手头上的工作,从裤口袋里拿出了手机。他这智能手机的屏幕并没有贴保护膜,但也在正反两面皮夹的保护下屏幕也没有什么划痕。他打开手机,发现提示音是源于一条短信。他点开阅读,被调整得极大的字号让我也看得分明——这是一条流量提醒短信,提醒他的手机在刚才的一段时间里用了大概五百兆流量,达到了“凸显的多”的级别,系统自动发送了预警短信。

从这些步骤来看,他似乎是习惯了这类给人帮工的工作,每一项工作他都分门别类建立了文件夹,甚而是每一个具体工作之内,也建立了很有条理的索引。另外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其他细节:他的鼠标掠过各个文件夹时,系统立即浮现出了文件夹的若干详细信息,其中我注意到同一个目录里,“乙”文件夹的大小远比“甲”文件夹为大。另外,“乙”文件夹的预览信息里能看到的一点文件名,看起来也非常像是相机拍摄照片时自动生成的文件名,并且也因为这一串文件名太长,而无法迅速捕捉到它的扩展名。此外,我也注意到这么一点,在整个屏幕的右下角,电池电量显示是基本满格,网络连接图标显示的是Wi-Fi信号的同心扇形标志,并且信号也是满格。

在帮工关闭资源管理器,处理手机上的短信那会儿,我也看到了这位帮工的桌面。桌面主题是系统默认的款式,背景墙纸也是默认设定之一。桌面图标没有几个,甚至不满两列。除了左上角我一眼就能认出的几个系统功能图标,此外我还认出了几款大作单机游戏、一个音乐播放软件、一个即时通讯软件和一套办公软件的快捷方式图标。但没有发现图像处理软件的快捷方式。

“整个笔记本电脑的成色很新,保养的也还行。几个单机游戏大作都对机器配置有挺高要求,说明这台笔记本电脑的身家挺过硬。键盘保护膜和下方的徽标上有不少皮肤摩擦的污垢,大抵是经常使用的缘故。在打开时电量显示满格,应当是离家前一直用电源线充电。这里没有无线网络信号,那就是手机一直开着流量热点供笔记本电脑使用。”我心下在暗自思考。“刚才的流量提醒短信,表明这个人平日里不怎么使用手机流量,多数时候还是使用无线网络。用了五百来兆就是异常的多,而这五百来兆流量不够玩游戏,不够追番剧,他有随身电脑也没必要刚才一阵子就用手机刷五百兆流量的网页,故而只有‘开热点给笔记本电脑使用’适合作为这个‘异常多’的解释。”

他的常用软件,也就是桌面上的那些图标中,大抵都是不需要长时间联网工作的,唯有即时通讯软件例外。即时通讯软件若是仅用来聊天,那也产生不了多少网络数据交互,唯独在文字聊天之外另有文件的收送,这才是占流量的大头。五百兆流量若单靠音乐和高分辨率图片来填充,那未免数量有些过大。而若是图像处理软件所生成的,大尺寸的图像文档的话,这个大小就说得过去了。我点了点头。这位帮工之前也自承,白天时间基本都被迫休息,完全没有时间开展社交;而熬夜过程也都是通过玩笔记本电脑上的游戏来打发,更加没有使用无线热点的必要。而他在家里就会给笔记本电脑充电的习惯又让我确信他的笔记本电源线只可能是确信了会长居之后才会随身携带,那么他这“与我会面时还保持着无线热点”的状态就说明了另一个问题——

他之前是从一个提供电源但没有无线网络的地方来的,他家里肯定会备下无线网络,不至于用这般烧钱而应急的手段。加上他这段时间昼伏夜出的状态,之前这个陌生的地方自然就是画室了。再加上他与我的寒暄有非常的警戒心,没说得几句话就主动打住,也侧面说明他方才才被某种环境重新刺激了保密的敏感。

而在画室里,用手机开着无线热点,使用即时通讯软件传输了五百兆的文件,还极有可能是图像处理软件的文档格式。我越发觉得这就是问题的答案了,于是暗自点了点头,走出了咖啡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