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那个对碳酸饮料有排异体质的美术练习生并没有因可乐而遭受太重的麻烦。在专业的医护人员调理一番后,她便恢复了平日的状态。她母亲陪同她返回,路上免不了又是把她臭骂一通。尽管母亲对女儿非常严厉,但她对外还是个讲礼数重情义的人,女儿那自来熟胆子大的特质也足以看出其遗传。在我下午赶到土浦的途中,我便接到了这位母亲的电话,她向我表示对第一时间施以援手的感谢。

“贺茂小姐方便透露在水户的地址吗?”对方道。

“我也是到偕乐园游玩的外地游客罢了。此时的我已经在去往土浦的路上……”

“这不是更好嘛。我们就住在土浦啊,你预定到土浦的什么地方呢?请一定要抽时间让我们见一见,表达一下我们的感谢之情啊!”

的确,我就是考虑到此行接下来是探访土浦,才有意接纳这么一位土浦人的帮助。否则,我在电话里就是直接说“我其实住在霞浦”之类的话推脱掉了。有意传出“前往土浦”的信息后,我们再在电话里谦逊和推辞几个回合,我便将我的目的完全暗示给了对方:我要前往一座土浦对外出租的画室。我先前通过明石宫司,在他延请的帮闲人那里问过画室的具体地址,并且在地图上早已做好了标记。

“哦,那不就是我们对外面租的吗?”这外向的中年女性对事情是如此凑巧表现得非常开心。你是要探访那个叫藤本的人对吧?

这位中年女性对我这层“女儿的救命人”非常恩重,我到土浦之后,立刻便得到了她这一家的接待。那个冒险喝了可乐的艺术生女儿这一下午在家里休息,而她则将我所希望知道的,关于藤本的情报都告诉了我。

据她所说,她这一家也是个有些家底的人。除了他们自己住的这一套房子,尚有若干房产对外出租。由于家主是在艺术投资这边起家的,他们对外出租的也都主要朝向艺术方面,比如说租给藤本的画室,租给艺术科学生的廉宜宿舍,提供给艺术行当的门面等等。于是,这一家就固定了家主在外经营,女性则承担主妇兼包租婆的角色。

藤本其人是在两周前找到她的,提出要承租一个套间画室。他实地查看并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以还算合适的价位说定了。于是,双方签了一份一个半月租期的合约,藤本同时提了两个条件:一个是他会再请一个人在外边的小套间驻扎看守,另一个是在他创作期间,也就是早上七点至晚上九点之间决不允许外人进屋。在以往的租客当中,也有一些保密和隐私意识强得过剩的人,这一点房东主妇也能充分理解,便允可了藤本的要求。这一周来,藤本果然是每天早上七点到来,下午七八点钟离开,他不在的半天里,就由他的跟班坐在外边的小套间里看画室门。房东主妇并没有多少好奇心,除了在他搬进去的时候检查过一次,也没再去搅扰他们。

画室设在这个富人家自己所有的一栋房产的一楼。我听对方说起这一点时,曾表示出了“希望透过一楼的窗玻璃看一看里面情况”的意愿。但这位房东遗憾地告诉我说,画室所属的这栋房产,是深巷里比邻而建的,窗户基本派不上用场,在开辟画室进行内部装修时就已经全部撤去,所以也没办法从建筑外部打探到画室内的情况。

“现在,贺茂小姐你要去看看藤本的创作过程,是吗?”

“不不,我也不至于要让您被藤本先生责怪不守信用。”我摆了摆手。“尽管我现在需要弄清楚藤本绘画的秘密,但我也不是非得进画室去确认,我可以采取旁证的方法。比如说,你们这一层楼的楼道里应该是设置了监控的。藤本不是二十四小时全泡在画室,总得出现在楼道里。观察你们的监控里藤本的身影,也可以猜到藤本在画室里干了什么了。”

要租给不同租客的房产,房间内是个人隐私空间不便窥探,但楼道里便有充足的理由进行监控了。房东依我所言,调出了这两周来楼道里的录像。我主要关注的时间段是两个,一个是两周前藤本第一次正式进入这间画室的情形;另一个是过去一周后,藤本依约交付四幅三十六景浮世绘的时候。其余时间段,由于藤本离开画室的时间不固定,我一时间无暇去翻找,所以我只看了看每天早上七点左右的时段,这是藤本固定来到画室的时候。他在这些场合基本上都是一身简单的装束,非常休闲,手里也没提着什么大件惹眼的东西。每当他到画室之后,他另聘的那个帮闲很快便退了出来。这与那个帮闲之前所告诉我的情况也是一致的。

至于我重点关注的两个时间段,则具体是这样的:在两周前藤本第一次来到这个画室的时候,声势很是浩大:那天他带着那个帮闲跟班,加上若干物流公司专门的卸货员,把许多板子模样的大件东西给搬了进去,大约有二十几个。我猜测那是三十六景的画板。除此之外,藤本还搬了若干打包的箱子进去,这里面到底是什么录像上无法判断。在这些粗笨活忙完之后,楼道方才恢复了寂静。

第二个时间段则是这样的:藤本同样引着三四个精壮汉子来到画室门口,但这次他并没有把人引进画室,而是站在门口指挥起来。这些壮汉只消失在门内一会便两人抬着一幅画走出,想来完成的画作已经搬到了画室外边的小房间里。藤本跟着最后一幅画走了出去,不多时又转回来,手里则多了明显能分辨的东西——大瓶的清酒。

“这里有对于酒的规矩吗?”

“没有。画家可以带酒进去,也可以不饮酒。”

“那么,这个套间画室里原本的陈设是怎样的呢?”

“套间画室的外边是只有五六个平米的小房间,设了一张桌子两张椅子,给画师会客用;里面的空间大约是四十多平米,绘画会共用的那些笨重玩意,比如画架画板、石膏像、储物柜等等都具备,还有个沙发供一些有彻夜创作需求的人们休息。我们只要求租客们保证卫生,其他我们都不太管的。”

藤本在画室里半天,一日三餐怎样解决呢?他可以早点吃早餐,晚点吃晚餐,但中餐要怎样解决呢?但我又注意到他在第一次交稿后带进去的那瓶清酒:白天那个帮闲跟班已经回去休息,周围是比邻而建的建筑开不了门面,他在出门时并没有拿着清酒。所以这瓶酒是哪里来的?他是否借助酒兴创作?

费解的事情纷至沓来,我在这里看到这些录像后,越发按捺不住去画室一探究竟的冲动。我表面上辞别了女房东,准备回归霞浦,但实际上我依然是向着那间画室所在的房屋走去。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一些对采光没有什么要求的设施,比如录音棚、画室、小旅馆等等,它们所栖身的建筑往往也不考虑留出采光距离,就这样紧靠在一起建造,彼此间大抵就留下一条两人擦肩都要侧身的窄巷。

唐土的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我一路走来,若是附近有口碑甚好的清酒店铺,我早能发觉。在确认过能通行汽车的一路上都没有任何店铺卖酒之后,我钻进了小巷子里。画室所在的房子位于深巷之中,用于长途运输的卡车开不进来。当时工人们把画搬出去,藤本随之跟出去,手里拿了清酒回来,这段“离开,到重新出现在监控里”的时间,我也利用此次步行估算了他的行动范围,发现他并不能离开这片密集的建筑群。

这么一想,我又在这一片建筑当中的羊肠小道逡巡一番。这种不当街的地方开不出大门面,但一些不仰赖大规模吸引生客,只在熟客和主顾当中口耳相传的“作坊”却得以在这里栖身。这些作坊不以营业收入为生计,更像是凭着兴趣使然,听天由命的经营。比如说我家附近也有一位修理机械表的老师傅,他平日里大多是和其他老人坐着下将棋,家里一楼的作坊平日里都关着。只有我们这些知晓他底细的邻居们,手里的机械表坏了,登门求助时,他才会打开作坊们,拿出家伙什,以精湛的技艺让我们感慨“姜还是老的辣”。

我逡巡于小道的目的便是找寻“造酒”的作坊。因为我的身份并不适合直接向房东女士直接询问“这里有无造酒作坊”,所以我也只好靠自己的脚程去发现。虽说我不是个经常走动的人,但我想到“藤本这个生人都能联络到这样的作坊”,那这样的作坊也不至于特别隐蔽,多少会张扬一些吧。而且,也如一些动画里所反映的那般,一些造酒作坊也是晚上才摆出幌子,白天基本看不出其中的端倪。

估算好藤本的步行极限,在这个圈子里走过一遍之后,我注意到这么一个地方:一栋在高楼群体中同样是很不起眼的高楼,其一楼朝向小巷的一侧开了一个占满整面墙的楼门,这一侧只剩下承重的柱子支撑。楼门被卷帘门所把守,不能随意进入。但我在这栋楼的卷帘门前发现了若干痕迹,足以让我确定这扇卷帘门背后藏着“造酒”的事实。

若是说清酒作坊定然飘出酒糟浓烈的气味,这未免说得有些武断——因为不拿机械进行大规模的酿制,仅是一次做个十几瓶供自己与友人消遣,这样的小打小闹是不至于弄出惊动四邻的气味的,更不至于飘散到卷帘门外。但造酒需要酒曲和大量的大米,这是跑不掉的。我在卷帘门外的水泥地面上,发现了无数徘徊的蚂蚁,这说明附近的确就有它们充足的食物来源。再仔细观察蚂蚁所搬运的食物,有米粒,也有麦粒,这就足以说明这群蚂蚁并非只是看中这附近的米。

现在,我们做饭依然是直接煮熟米粒,所以普通人家见到米粒毫不奇怪。但麦粒就不一样了,我们购买大麦或小麦大多是直接购买其成品,家里是绝对不会有给麦粒脱粒并精加工的设备的。同时有大量米粒和麦粒的地方,第一反应是粮仓。但粮仓必须建在交通方便的地方以供车辆往来运送,自不可能建在深巷之中。故如此说来,出现在这里的大量麦粒(只有零星掉落在地上的麦粒会便宜蚂蚁,而零星都到了这个规模,足以说明原本被利用起来的麦粒更加庞大)就只能归结为“制曲”这一个用途了。

再加上,让卷帘门占去大半的这面墙上,还能找到若干大钉大铆打进水泥的痕迹,也就是墙体上突出一个铁钩子,大概在我们普通身高伸手平举的位置,大约一米三四。这般有碍观瞻的痕迹若是没什么用,早也有人嫌它碍眼或者棱角容易刮伤而向这个门面的所有人建议撤去。那么,它又是干什么用的呢?答案是“用以在某些时间里挂出别的东西的支撑物”。这个高度是就手的位置,想来这东西是要常换常取的。我想到的,便是昼夜转换功用的场所,而酿酒小作坊正好也符合这个条件。

更何况,卷帘门的透气孔里,此时正飘出来白汽。这分明是在里面进行加温作业,左右一圈又没见到排烟装置,我总算是相信,这就是一间不对外经营,只是熟人间口耳相传的造酒作坊。而藤本这个生人,也很快掌握了这条情报,进而能在白天就钻进这间作坊,在结束差使时拎一瓶酒回来。这般小作坊,藤本作为生人要打听到,也是要费一番功夫的。他只有创作时才会来到这片区域,却在这里也进行了三次元的社交,着实让人怀疑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