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出白居易《出家不出门》

事出偶然。我如何也没法预料,竟在与奈惠出来应付晚餐的这天,碰见了与老警视的模拟画像形貌甚似的人。尽管当时,她似乎在进行某种敲竹杠的把戏,但我此时在意的是“人”而非“事”。于是我立即从裙口袋里摸到手机,走向我想好的位置。

当时是两名店员押着当事的女生作为一面,纷纷骑机车同来庆生的青年人们是另一面。两拨人正是以店门口为中轴彼此对立争执。于是我走到青年人身后侧,这样就能在不引起过多人注意的情况下,对准基本是当事人正脸的角度。拍摄了几张过后,我也没再逗留,和奈惠一起返回了自己家中。

老警视已然是退休之身,逢着日子出来,在差不多的地方继续写生遣兴,我们自也有很快再遇上他的机会。在抓住一次机会之后,我将自己偷摸拍摄的照片给了他。那一对中年夫妻我尚没有完全摸透,保不准他们会在看到这张照片后做出什么反应。而老警视既然把这桩事情推给我,那他自然也有他追寻下去的办法。他曾经的身份是警视,这也更能让人信赖一些。更何况,我也不敢确定这个人究竟是不是那一对夫妻离散多年的女儿,顶多我只敢说,我找到了一个和“模拟画像”很相似的人。

而照片到了警视那里,加上我说过一遍这个偶然发现的始末,这些信息就能更加充分地被利用起来。老警视因为年功资历,在霞浦的职业圈子里显然有一定的地位,是以一个比较高的姿态退出一线的。而他余热未熄,职业之魂更是丝毫未减,在从我这里打听到这些线索之后,他也立刻反应过来。在他画完手上的一幅速写过后,他今天提早收了摊。他麻利地将摊开的无数画具和椅子包成一包放在一个推车上,和我走到了一家附近的咖啡屋里。我没怎么喝过咖啡,也深知咖啡对未习惯那种口感的人来说刺激甚大;但看老警视很自然地点了咖啡,我也猜出咖啡早已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成为支持他钻研的一大动力,只好自己也点了一杯看起来极其淡口的口味。

“这群人是这个地方有名的一个大包袱。”老警视等咖啡上过,品了口味并加入适量的砂糖后,摇了摇头。“他们不干明面上违法的恶事,光是做一些讨便宜、得好处的事情。像你看到的那种敲餐馆竹杠的事情便是一个例子。”

“可我看起来,要是店门口设置了监控,到时候还是店方的赢面更高一些。他们实打实地破坏了店门口的玻璃,终归是要赔偿的。”

“这就是他们的精明之处了。若是那个最开始砸玻璃的人自始至终没有进到店里,以我的理解和经验看,到头来还得是店方吃哑巴亏。”老警视又端起咖啡杯喝了一口,见我往自己的一杯咖啡中放了许多砂糖后搅拌到现在,又对我道:“咖啡可得趁热喝,要不然放得凉了就失去口感了。”

我暗想,一来厌苦、二来猫舌怕热的自己怎么敢就这么学着他喝咖啡呢。不过他却把话题岔到了这里,我只好装模作样地从白瓷碟上端起咖啡杯。甫一触手我才发现,我们两人的咖啡还是新上未久,热气还腾得很明显。老警视年岁大,手上皮肤皴老,似乎也不甚怕热;而我握着瓷杯把手的右手尚且不觉,本拟辅助端稳杯子的左手一碰到杯壁,我便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既然我这杯咖啡还烫手的很,老警视那头也是一样。而我又想了想,也明白了他这句话的用意所在:

“我只凭一句话和喝咖啡的动作,就骗得你放着冒热气的明显证据不顾,误以为‘咖啡的温度已经降得足够’;刚才的事情也是一样,就算店方的确有很明显的证据,但事情一来没有上升到必须通过法律解决的地步,二来这敲竹杠的一伙又是讹人的常客,彼此帮衬,声势甚大。”老警视虽然相信我的领悟力,但他还是把他的用意说了出来。“这次他们虽然实打实地造成了损害,但估摸着也只会有‘照常付清餐饮费用’一类的结果。那个玻璃门只能是着落在警视这头去追索,而要追索一个全身上下裹得严实,却只砸了一面玻璃门的事情,警视也不会过于上心的。”

接着,老警视又向我介绍起这个让他们职业警视非常头痛的团体。这个团体他们也调查过,是一个大学毕业后在家待业的成员组成的团体。霞浦本地没有大学,所以霞浦所有的大学生都是在外地就学的。外地就学毕业后面临着就业问题,而一时间没有谋到合适岗位的人只好返家啃老待业。这种社会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在霞浦,大概有这么十四五人有着同病相怜的处境。缺乏收入,又亟待摆脱目前的处境,又凑在一起形成了负面的集体观念。于是这群人开始变得有报复性。

他们都接受了高等教育,这让他们深知违法的危害性;但他们也因为教育变得狡狯起来,思考出不少贪小便宜的方法。比如说“轮番排队领取免费试用或试吃的产品”“利用七天内全额退款政策过一时之瘾”等等。此外,他们也时常充当网络水军,听凭微薄的利润驱使散发各种令人不快的言论。

我们常说,法律是底线红线,道德是标线高线,二者并非完全重合,其间依然有若干不被道德所提倡,却依然够不上违法的事情,比如刚才所列举的那些。这些啃老族们有的已经是三四年的待业之身,却依然甘于这种营生而不解脱,甚而形成了这样以揩油薅羊毛为乐为荣的懒汉集体。我不由不住摇头,同时也为未来的自己而担忧起来。

老警视察言观色,早已知道我在想些什么。他又道:“因为这些人干的事情够不上违法,警视没法去管束;而他们这些碰瓷、敲竹杠的所作所为,又着实令人不快。这样一批人的存在,着实是我们的烦恼。不过话又说回来,你在这批人里找到的这个女性,居然还真和那对夫妻要找的人一模一样啊。。”

“我觉得不能这样说。即便我发现的这个人和您的模拟画像基本一致,但也只能说明这一点。‘您的模拟画像是否和那对夫妻要找的女儿一样’,这一点可还难说呢。”

“我虽然只会画画,但我的后辈可不一样啊。”老警视笑了笑。“你当我们系统里的人口和户籍数据都是吃干饭的吗?”

“可她毕竟是一个六岁上走失的孩子。若是有了什么变故,很有可能这一辈子都是以黑户的形式存在的。”

“你的这个怀疑倒也在理。不过现在不就有一个很方便的机会吗?”

“您是指刚才的这起事件吧。若是警视将他们分别带回,各自谈话,那么就要做身份信息的登记,于是我们就掌握了这个人的姓名和相关身份信息,这样就能进行比对。这当然是个很好的机会。”

“你倒是真的厉害,我出给你的考题全给你接了下来。”

“可我认为这样的机会也不是必然的。假设店方报警后,警视只是进行了现场调处就息事宁人,没有将双方带回警局去呢?”

“这我觉得不太可能。你这么想,小饭店这边玻璃门被砸了,肯定要着落在他们身上赔偿损失;这边又是一群没有道德底线、油嘴滑舌的啃老青年,肯定要反咬他们诬陷并且需要人多壮声势。两头的僵局,单靠报警过去的一两个巡逻警肯定没法当场摆平的。”

然而,事实还真未必就如老警视所估计的那样。我虽然在拍照后也即刻离开,未作逗留;但我却有稳定的把握,相信这些敲竹杠的年轻人不会心甘情愿让店方报警。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店方一旦报警、成算会很大”的理由所在。如果换我来估计后续发展的话,接下来这个团伙中还有一个人会出面,在双方僵持、店方将要报警的时机充当和事老来出面,他摆出息事宁人的大道理,一方面假装劝青年人把饭钱付清,另一方面又让店方压压价格。若是这一头劝得开,青年人群最后的事实就是“以一个平常拿不到的低折扣吃了这餐饭”,而小饭店这里就成了冤大头。若是最后劝解不开,这些青年人又会在警视到来后作两头搞,既帮衬自家人,也帮衬“来说和公道却被搅进来的局外人”。他们言辞便给,话带机锋,加上在网络水军等“阅历”的磨练和人数的支持之下,我觉得就算是见多世面的生意人家,也未必就讨得了好去。

我为什么敢下这个判断?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他们此行的目的性非常重要。这个群体当中,有这么一位女性过生日,众人同去饭馆庆贺,这本是一件很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若是我们为朋友庆生,而且是男女生同行的十数人,在地点的选择上又会有什么说法呢?自然是场所要够支持活动的规模,要照顾女主角的选择偏好和交通便利。然而这女主角却也是在另一人的帮衬之下,乘坐电动车才到了这家小饭店。而且若不是知道它二楼设有包厢,光看一楼的狭小店门和拥挤的大堂,不可能让这一群人选择这样的氛围。

所以,这家饭店是这些青年人有意选好的,他们事先就在这附近做过查探。为什么在查探过后,还要选择这样一个既没有场地优势、又没有交通优势(作为附近住人的优势,我还敢断言这家饭店的价格和菜色口味也没有什么比较优势,但这对于老警视未免不公,所以我也就不提这茬了)的地方呢?那就只能用“这里适合他们执行敲竹杠的计划”来解释了。具体来说,可以是这里的监控质量低、覆盖面小、有监控死角;可以是这里的经营者的性格怕大场面不愿闹僵,宁愿自己吃亏息事宁人;也可以是己方握有这里的充足人际,在关键时刻可以招来救场。

种种原因使得他们最终选择了这一家小饭店,虽然我不知道这“种种原因”具体何指,但我敢说,这些因素使得他们哪怕是集体乘坐摩托车或电动车,也要集中到这样一个对他们算是地理客场的地方来。也正因为他们背后腰杆子硬,所以在一切都按照设想来发展的时候,就不能用完全的公平来衡量冲突的双方了。我在把整个故事说给老警视听的时候,就已经说过这些人是集体乘电动车前来饭店这个事实。老警视是否捕捉到其中的关联性我并不清楚,但我能肯定,这些人一旦在事情闹僵、警视提出“去局子里做个笔录”的时候,必然要吃不了兜着走。

因为他们前来的方式都是骑摩托车或电动车而来的。这种方式,无疑是家里人不允许他们这种无业啃老者使用私家车,又或是家庭条件不允许所致。其中我还看到若干车辆上乘坐了两人,包括这次庆生的主角,也是搭乘他人的车前来的。我除了从其中看出他们热衷于这种二轮机车的交通方式之外,更重要的便是捕捉了这样一点——他们绝对不敢这样或单或双地集体骑上机车,跟着警视前往警署。毕竟,警视在看到这般大规模的机车骑行之后,定然会这样问一句:

“你们的机车驾驶证呢?”

我为何敢于肯定他们必然没有驾驶证或者不敢拿出机车驾驶证,自然是因为他们此行是进行庆生活动。在如斯数量的成年青年男性聚集的场合,是不可能不饮酒的。而饮酒过后再发动电动车或摩托车,他们的驾驶证就要被扣押了。正是如此,他们才不敢和店方过于叫板,总要找个差不多的时候见好就收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